正文 第一章 緒論篇(一)(1 / 1)

第一節 中醫內科的源流與發展

(注)中醫內科學的形成和發展,經曆了悠久的曆史。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在同疾病鬥爭的實踐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理論,各代穎現出很多內科醫家,對保障人民的健康、民族的繁衍,乃至人類的保健事業作出了偉大的貢獻。早在殷代甲骨文裏,已有心病、頭痛、腸胃病、蠱病等內科疾病的記載。殷商時代已發明用湯液藥酒治療疾病,周朝醫學已進行分科,其中的疾醫即相當於內科醫士。

春秋戰國時代,古典醫學巨著——《內經》的問世,對內科方麵已有比較詳細的記載,如髒腑病證、診斷和治療原則等,對後世醫學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它指導著中醫學的臨床實踐。漢代張機(張仲景)總結前人經驗,結合自己的臨床體會,著成《傷寒雜病論》,以六經辨證治療外感熱病,以髒腑病機來概括、認識內傷雜病,創建了理、法、方、藥在內的辨證論治理論體係,為中醫內科學之淵藪。

第二節 中醫內科的源流與發展

晉朝王叔和撰寫的《脈經》,對內科的診斷起了很大作用。葛洪著《肘後方》,記載了許多簡、便、廉的有效方藥。隋代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是中醫的病理專著,對內科疾病有較詳細的記載。唐代的《千金方》和《外台秘要》兩書,其中內科的治療方法更加豐富多彩。北宋的《太平聖惠方》、《聖濟總錄》,是國家頒行的內科方書。南宋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在病因上作了進一步的闡發。

金元時代,在內科學術方麵有很多獨到之處,如劉完素提倡火熱論而主寒涼;張從正治病力主攻邪,善用汗吐下三法;李東垣論內傷而重脾胃;朱丹溪創“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之說,而主養陰。他們在各個不同方麵,都有所創新和貢獻,為中醫內科學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

明代,薛己的《內科摘要》是首先用內科命名的醫書,王肯堂的《證治準繩》、張介賓的《景嶽全書》、秦景明的《症因脈治》等著作,對內科的辨證論治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清代中醫內科學的巨大成就,是溫病學說的發展。如葉天士、薛生白、吳鞠通、王孟英等,都是對溫病學作出巨大貢獻的代表人物。清代叢書的編著,琳琅滿目,以內科為主體的書籍有《圖書集成醫部全錄》、《醫宗金鑒》、《張氏醫通》、《沈氏尊生書》等。此外,簡短實用的還有《證治彙補》、《醫學心悟》、《類證治裁》、《醫醇GFDA1義》、《醫學實在易》、《醫林改錯》等,對中醫內科學的發展均起了很大的作用。

綜上所述,中醫內科學是隨著曆史的前進和醫學的發展,從理論上、臨床實踐上得到逐步充實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