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克獎(The Booker Prize)是當今英語小說界最重要的獎項,其獲獎作品現在幾乎已經成了“最好看的英文小說”的代名詞,廣受世界矚目。

1968年,英國圖書界提議設立一項可以與法國龔古爾文學獎、美國普利策獎相媲美的文學大獎,獎勵年度最佳英文小說,獎金為5萬英鎊,且隻限於英國、愛爾蘭與英聯邦成員國的作家。布克獎雖名為“Booker”,但其名卻與“書”(Book)全然無關。“布克”來自該獎最早的讚助商布克公司(Booker Mc Connell)—一家現購批發商。布克獎從1969年開始頒發。自2002年起,該獎全稱改為“曼布克獎”(The Man Booker Prize)。二度冠名的曼氏集團公司是一家大型零售企業。

按照布克獎原有規定,眾多國家的優秀作家無緣布克獎,甚至包括使用英語的美國作家。2004年,布克獎終於打破了地域壁壘,宣布將從2005年開始,每兩年頒發一次獎金為6萬英鎊的“布克國際獎”(The Man Booker International Prize),所有作家,無論國別,隻要其作品以英文或英文譯本發表,均有資格獲得此獎,這使布克獎朝著國際文學大獎邁出了重要的一步。首位得主為阿爾巴尼亞作家伊斯梅爾·卡達萊。

布克獎的目標是獎勵優秀作品,提高公眾對嚴肅小說的關注。經過幾十年的經營,它的威望超過了英國大大小小的其他二百多個文學獎,它被認為是當代英語小說界的最高獎項,也是世界文壇上影響最大的文學大獎之一。

作為一個文化產業,布克獎獲得巨大成功的秘訣在於商業和文化效益的雙贏。從商業利益上來說,它推動文學的商業化,使市場潛力得到充分開發。不但獲獎作品銷量飆揚,就連入圍作品的銷量也一路攀升。布克獎還帶動相關文化市場的開拓,大約有三分之一的作品改編成了影視作品,其中就有中國觀眾熟悉的《辛德勒的名單》《英國病人》等。從文化效益而言,布克獎營造了一份大獎文化,鼓勵無邊界創作,使許多思想自由、文體新穎的作品紛紛出現,形成了百花齊放的文壇格局。它對當代英語小說的影響毋庸置疑。

布克獎注重權威性、導向性和公正性,其背後有管理委員會運作,負責挑選每一年的評審及其主席。管理委員會往往由作家、出版商、代理商、書商、圖書館管理員等構成,主席則由布克公司指定。評審團的組成兼顧專業和社會背景,共有5位評審,一般由書評家、學者、文學編輯、小說家和社會知名人士擔當。每年八月公布初選名單(也稱長名單,通常有10多名),九月公布有望獲獎的入圍或決選名單(也稱短名單,通常有6位),十月初在倫敦市政廳舉行頒獎晚宴,宣布獲獎者名單。

上世紀90年代,布克獎一度麵臨被邊緣化的危險,已有破敗之相,很多人批評它曲高和寡,脫離讀者。但今日的布克獎,聲望可謂如日中天,儼然成為除諾貝爾文學獎之外的另一大世界性文學獎項。

另據英國《衛報》(2012年10月16日)最新統計:

1、男性得主是女性的兩倍。男性:30人;女性:15人。

2、雖然包括巴基斯坦、孟加拉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肯尼亞、牙買加在內的56個國家的作家都可以參與評獎,但曆史上的最終獲獎者僅來自8個國家:英國(27次),澳大利亞(4次),南非、愛爾蘭、印度、加拿大(各3次),尼日利亞、新西蘭(各一次)。

3、62%的得主就讀的是私立學校。

4、29%的得主是牛津或劍橋畢業生—世界上共有17000多所大學。

5、布克獎評委會成員中:99%是白人,85%是英國人,54%是牛津或劍橋畢業生,56%就讀的是私立學校。

6、有4位作者以處女作獲獎,有7位以其第4部小說獲獎。

7、得主的平均年齡為49歲。獲獎時最年輕的為本·奧克裏(32歲),最年長的為威廉·戈爾丁(69歲)。

8、在所有45部作品中,有16部將故事背景設在現在,9部在不久前,10部在作者出生之前,其餘10部現在與未來交織。沒有任何一部獲獎小說的故事發生在未來。

9、有兩位得主(安東妮亞·蘇姍·拜厄特和希拉裏·曼特爾)在獲獎前擔任過布克獎評委。

本書選輯了37位布克獎得主的短篇小說(據編者仔細搜檢和考據,未列入的得主迄今從未發表任何短篇之作),集中展示了他們在短篇小說這一領域的探索與成就。《葬禮之後》由郭賢路翻譯,《學說話》由徐紅翻譯,其餘均由郭國良所譯。

編者

2012年10月於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