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走近企業文化(1 / 3)

文化落地生根,企業基業長青。

企業文化是一個聽起來簡單做起來難的話題,很多企業在轉型時期都強調文化的重要性並著力打造自己的企業文化,結果多年過去了,依然沒有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化,原因很多,但核心還是文化沒有落地生根造成的。

馬永強先生的“4E文化構建模型”從企業文化的深層次進行剖析,並針對企業中存在的不規範行為提出通過統一聲音、統一動作和統一思想“三統一”,來消除雜音、消除各自為陣、消除個人英雄主義,進而形成一個協作性的、有執行力的團隊。文化的形成與深入人心需要正能量傳播和不斷地沉澱,這就需要一個落地生根的過程,盡管這個過程很艱難,但猶如種子的發芽、生長,不經曆痛苦的破土而出,就不會有未來的茁壯生長!

世界上成功的企業大抵經曆了從生存、發展、高速發展再到文化發展四個階段,前三個階段可以說是為了積累財富,而第四個階段卻是為了保全財富。企業一旦大到一定程度,再通過人管人的方式經營勢必力不從心,因此借助文化的管理就尤為重要,也就是“文化留人”和“文化經營”。什麼樣的文化會造就出什麼樣的企業,企業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正大集團有近百年的曆史,作為企業文化支撐的核心“利國、利民、利企業”三利原則在集團全球20多萬名員工身上體現,集團董事長謝國民先生帶頭身體力行,因此才有企業文化及核心價值觀的落地生根。馬永強先生作為正大集團的金牌講師,在執行力、職業化、企業文化方麵做出了很好的榜樣。

企業文化的構建是全員的事,絕非領導者身體力行就足夠。尤其對於創新能力十足的中國企業來說,提出一個理念、一個創意是十分容易的事。但對於奉行“中庸之道”的很多企業而言,在執行力方麵就略顯不足。因此,馬永強先生的這本《輕鬆落地企業文化》十分具有借鑒意義,值得一讀、一試!

正大集團中國區資深副總裁。

熊天飛。

序言。

這本書寫給誰?

中國成長型企業是當下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最具效率、最有活力、最有希望,但也是壓力最大的一股關鍵力量,它們從“三五個人”、“七八條槍”的“靠義氣做事”、“靠感情監管”的“遊擊隊式”的創業洗禮中脫穎而出,規模快速擴張、人員快速倍增,成為行業內小有名氣企業,終於不必再為企業現金流而奔波勞碌,終於有了自己的市場與客戶。但是這樣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卻明顯感覺到跟不上企業的發展,力不從心,從前一眼可以看到底,你甚至可以一竿子插到底,但是現在,想找個機會和一線員工聊個天、見個麵的機會都沒有了,自己再優秀,團隊不給力,也很難把企業再上一個高度,變成卓越。所以,到了必須用機製與文化來打造我們這支團隊,規範我們的企業的關鍵時期,如果團隊實現了與時俱進的脫變,企業將再續輝煌;反之,我們正在見證:“時間”正在一分一秒地淘汰著無數比我們還優秀的企業!不是嗎?

本書的受眾之一:成長型企業董事長、總裁企業家無疑是打造團隊的第一責任人,沒有不好的員工,隻有不好的經理,因為你不會帶兵,不懂訓練員工,不懂得你還得幫助員工增值!沒有不好的經理,隻有不好的總經理,因為那個經理雖然資質一般,但跟你混了三年了,怎麼還沒長進?剛來的時候不行,現在還不行,你都做什麼了?你作為總裁,在他身上投資了嗎?一句話,要麼中層來時你就沒選好,要麼你沒帶好!當然,總經理也沒錯,因為,沒有不好的總經理,隻有不會選總經理的董事長!

所以,問題總在前三排,關鍵就在主席台!企業家在團隊成長過程當中,企業家前進一小步,企業將前進一大步!不能讓自己成為企業發展的最大瓶頸,但事實是,你就是已經成為最大瓶頸了你可能還沒有意識到!所以,企業隻有開放、學習才能不拒絕成長,而在企業向前發展的過程當中,您又是用什麼樣的方式來管理這支團隊的呢?您是否也遇到了凝聚人心的困惑呢?麵對這些挑戰,我們又做了什麼?企業家一路走來,您的一言一行都是這家公司的一麵旗幟,所以,您為這家公司注入了什麼樣的氣質與性格;您為這個團隊植入了什麼樣的基因與靈魂;將最終決定這家公司會以什麼樣的方式走多遠。這本書的直接受眾首先就是苦於找不到打造團隊的實操工具的企業家;對機製文化建設力不從心、難以落地的成長型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的第一負責人。

Michael有話。

任何一個有戰鬥力的團隊,稱其為團隊,必須是聲音統一、動作統一、思想統一的團隊!領導讓上東,你上西;領導說我們要打狗,你會後說我們最多也就攆個雞,聲音不統一,這時你的聲音就是製造成本的雜音——這不是一個團隊。大家都已進入執行狀態,而你卻用消極怠工來表達你對目標的不滿;所有人都遵守規則,而你卻用元老的身份挑戰製度來證明你真的是元老——這不是一個團隊。而無論是聲音,還是動作的統一,都源自我們思想的統一,價值觀的統一,唯有如此才是一支真正有競爭力的“團隊”,才能稱其為“團隊”!

本書的受眾之二:成長型企業中、高層管理者。

一家公司要想實現真正的突破與成長,必須把一個人的能力,變成集體的財富;把一個人的優秀,變成團隊的智慧;因為優秀的公司都是由平凡員工組成的,就是說,我們要的是一個團隊,而不是某一個能呼風喚雨的大俠式英雄。我們要實現的是從個人能力到組織能力的突破!

而一家公司的中、高層管理者,是公司戰略執行第一梯隊,所有的目標執行、機製完善、團隊打造等工作,首先在這一層麵被落實,這個“手下有兵、帶團隊”的群體,是整家公司重要且關鍵的中堅力量,當然,他們對於公司的文化建設也是最重要的主力軍,隻要你是管理者,無論大小,你都會多少涉及文化建設的動作,你就應該負有統一員工思想的職責,也隻有這樣,你的工作才會事半功倍!

本書的受眾之三:關注公司團隊建設及文化落地的其他管理者。

本書重點內容是從文化的角度來分享文化落地的解決方案,但其中有很多戰略、機製、HR、團隊建設、職業人心態等方麵的管理案例和解決方案,對任何一個對團隊建設有興趣的管理者都會有所幫助。所以,所有關心公司文化建設的管理者,無論您在國企還是私企;無論您是創業的企業主,還是小公司的一名經理,本書都將為您提供很多的幫助和啟發。這裏要給大家一個戰略管理者的概念,為什麼叫戰略管理者?因為這部分人的角色不隻是個職業經理人的角色,回答的不隻是為短期的業績目標負責,而是從更遠、更全麵、更係統的公司可持續發展角度來思考,這家公司應該如何管理,自己的職業生涯應該如何管理,這類人是有戰略的,所以叫戰略管理者,我們也希望能幫助到每一位管理者,都成長為一名戰略管理者。

為什麼寫這本書?

【顧問故事】有一次到一家民營企業做團隊執行力的內訓,在參觀公司調研時,注意到在他們公司一進辦公樓就有一塊兒寫著企業文化理念的宣傳牆,內容包括公司的遠景、使命和核心價值觀等內容,而且單從格式上看,還是非常規範的。在培訓的過程中,我就隨機提問了一下他們公司的一位財務副總:“張總,把我們公司的核心價值觀給大家分享一下。”

他馬上站起來,但略帶尷尬地回答說:“馬老師,這事你不能問我,你得問前排左數第二位的HR李總。”

“為什麼要問他呢?您不也是咱們公司的重要一員嗎?”他不太好意思的說:“嗬嗬,馬老師,我不太好說,因為我們公司那些牌子、標語,當時都是我們的HR李總找裝飾公司做的,所以我不太清楚。”

這個看似像笑話一樣的案例,卻是當前中國很多成長型企業文化建設過程當中真實的寫照,這也是我通過寫這本書與大家分享的原因之一。事實上,不隻是中國成長型的企業,我所接觸很多規模上百億的企業也有同樣類似的問題。公司有理念,企業有精神,但卻自己搞不懂究竟是什麼。難以總結和提煉;好不容易提煉出來了自己比較滿意的經營理念,又被鎖在文件櫃中,卻苦於無法落地!所以文化對很多企業來講,是又愛又恨又神秘。

“虛無飄渺”的企業文化。

多年管理谘詢的經曆告訴我,N多公司的企業文化可以用“虛”、“無”、“飄”、“渺”來總結。

虛:公司的企業文化理念是虛的、假的;也不知道什麼人從什麼地方抄來的;也可能是看哪個網站上或是什麼地方有兩個詞,那哥們兒挺喜歡就給拿來了,但卻形同虛設,沒有任何意義。

無:這個不用解釋,根本就沒有,問誰誰都不知道,老板也一樣,沒琢磨過、沒重視過。

飄:曾做過認真的梳理,自己公司有明確的文化理念,但要麼鎖在文件櫃中,要麼僅僅是體現在公司網站上,都是飄在空中,而員工卻對此一無所知,沒有變成全體員工的共識,更不會支撐企業的氣質,根本沒有落地。

渺:茫茫然、看不清楚,若有若無,有時聽某人會說起兩句什麼企業精神等理念,但後來就再也沒動靜了;好像在公司的什麼地方見過公司遠景是什麼,但聽起來卻不像遠景像使命,到底是什麼誰也不知道,員工對文化的感覺是若隱若現、似有似無。

也正因如此,很多企業正在被以下這些問題所困擾。

為什麼企業家多年苦心經營公司,感覺應該是有種精神、有股力量,是自己堅持到今天的精神動力,卻從來沒有總結提煉出來自己的內心深處確信的經營理念。我們的企業文化如何才能精確提煉?

為什麼企業都有了成文的企業文化體係,悲哀的是,太多公司的企業文化都像上麵的案例一樣,變成了僅僅停留在牆上的美麗標語和口號,而不是能夠指導每一位員工每一天,一言一行的真正的思想大法與行為準則。

為什麼企業家也提煉出了自己的價值主張與經營哲學,因為我們非常清楚文化對企業的重要,卻總感覺力不從心,中層對文化推動不敏感,員工更是無動於衷,甚至一無所知!如何讓企業中不同層級的員工在文化落地過程當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為什麼總是感覺文化落地無從下手,沒有支撐,也找不到一套落地實操性強、科學、係統、客觀的方法,幫助我們把飄在空中的文化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