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委曲 上門評理
【開篇語】在孩子受到委曲,受到誤解後,一些父母不會正確處理這一問題,往往大發雷霆,失去理智,為孩子“打抱不平”,使矛盾升級。
做父母的經常會聽到孩子對自己說:“爸爸,今天上課我沒說話,是我的同桌說話著,老師卻批評了我。”“上語文課老師讓我回答問題,我明明回答對了,老師確說我回答錯了。”“我們班老師總是偏向男生。”而有些家長在聽到孩子的訴說後往往很不理智。一次,有位家長十分氣氛地對我講,她這幾天一直沒有睡好覺,氣得牙都腫了起來,越想越不是味。兩個孩子打架這是難免的,可是,老師卻訓了我們孩子一頓,那個孩子也打了我們,一句也沒批評他。這位家長提高了嗓門接著對我說:“您說這老師做得對嗎?我真想到學校找老師評理去。”
每位家長最疼愛的莫過於自己的孩子。在孩子受到委曲時,一些父母難以承受,替自己的孩子“打抱不平”,表現出不為孩子出了氣絕不罷休的氣勢。特別是受到老師的批評,往往更難以接受。這種做法對孩子的成長並沒好處。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一位在我們心目中很有權威,很受尊敬,很受喜歡的人,他所說的話,講的道理,我們往往樂意接受,不費勁兒就能記在腦子裏。相反,對於和自己鬧矛盾的人或是抱有成見的人的講話,我們往往難於認真地聽進去,對這種人的觀點、意見難於接受,和這種人在一起,會感到不自在、不愉快。孩子每天都要和老師在一起,學習的知識要靠老師傳授給孩子。試想,如果父母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必然會加劇孩子與老師的矛盾,使孩子的不愉快心情進一步加重。孩子帶著這種心情學習,自然沒有什麼好處。
其實,孩子的認識、觀點、看法不一定都對,他們說的話有時帶有片麵性。即使孩子說的是正確的,如果父母總是支持孩子的立場,時間長了也會造成孩子遇事總是斤斤計較,強調個人利益。在生活中,這樣的孩子並不少見,他們在和別的孩子一起玩的時候,總是覺得心裏不平衡:“怎麼總見你這個玩具,我也要先玩一玩。”“你都玩三次了,我才玩兩次!”,“是你把我衣服弄髒的,你得給我去洗。”……這樣的孩子的注意力不是放在遊戲本身,而是個人利益的得失上。
當然,我並不是提倡教孩子忍耐。而是要培養孩子心胸寬廣,在同學、朋友、老師麵前不計較小小的個人得失。要讓孩子知道他自己的個人觀點不一定正確。如果老師真的批評錯了,也要讓孩子清楚,人都有可能一時出現判斷上的失誤,老師批評我們的出發點是幫助我們取得進步,老師是我們最好的朋友,不要把這點小事放在心上。
造就口吃 步步緊逼
【開篇語】兒童學語並非一日之功,從模仿到流暢地用語言表達內心世界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有的父母在孩子講話還不順暢時,不是耐心等待,而是硬逼著孩子說話,往往造成孩子口吃或存有害怕當眾講話的心理。
一位上了年紀的人很有興致地向我介紹他對校正孩子口吃的“成功”途徑和經驗,他滿有信心地對我講:“口吃,就得打他的嘴巴。我們那孩子兩歲時說話有時結結巴巴,你逼著他不讓他那麼說,不但不起作用,反而越來越嚴重。後來,我急了,聽到他說話結巴,上前就給他個大嘴巴。現在他說起話來雖然還有些口吃,但比起小時候好多了。”這是一個典型的“培養、訓練”口吃的事例,很多口吃也都是這樣產生的。令人深感疑惑的是,這位老人至今還對他的錯誤行為感到自豪。造成一個人口吃並不難,不信你可以試一試,很多人瞪圓了眼睛看著你,要你快些講出你不很清楚,需要邊想邊表達的事情,你就會說話結結巴巴。
一歲以上的兒童,剛剛開始學習語言。能用語言這種靠固定的發音表示客觀事物、表達豐富情感,進行交流,是人頭腦發達的標誌。兒童的腦無論是從重量,還是從結構上看,都是在發展著,還很不健全。他們的“第二信號係統”,即語言係統剛剛開始發育,出現表達的不順利,詞不達意等現象是難免的。試想,對於我們頭腦健全的成人來講,學習一種外國語,從學習發音開始到能夠用語言表達生活中隨時發生的事情,將是多麼的艱辛,需要走過多少曆程。在學習的語言過程中,2~3歲是初步把握口語的時期,4~7歲是熟練把握口語時期,這個時期更為重要。兒童在5歲時,頭腦要重新進行一次調整,之後,就固定下來了。兩三歲的孩子說話口吃還較容易恢複,5歲以後再出現口吃的毛病,家長就更要注意進行正確的分析,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克服。
分析口吃原因,除主要出於害怕說錯話挨打、受到訓斥和嘲笑,一說話就心情緊張外,還有可能是這樣幾種情況:一是模仿,周圍的人有人口吃,不自覺地模仿他人的說話方式,時間長了方式固定了下來。二是說長句子銜接不上,原來說話不太講究,到了上學的年齡,父母、老師要求用語言完整地表達,要求提高了,一時難以適應。另外,還有一種是家長或老師強製孩子改用不習慣的右手,也可以造成口吃。控製語言的神經中樞在大腦的左側,控製右手的神經中中樞也在大腦的左半部分。改換右手可能會暫時幹擾語言神經中樞,造成口吃。當然,有的口吃是遺傳造成的,發音肌肉運動不協調,也能造成口吃。
在兒童學用語言敘述時,要充分理解孩子的學習過程,不要著急,不要逼著孩子表達,可以避免孩子造成口吃。
一旦孩子出現口吃現象,不要急躁,也不要置之不理,應采取各種方式減少孩子口吃的心理負擔。可以與周圍人訂下合約:誰也不要表現出對他說話很注意的樣子,即使出現了口吃的話,也要表現出若無其事的樣子來,使他感到怎樣說話都無所謂。據介紹,有人為了減輕心理壓力,故意把自己的毛病公布於眾,他們把一個寫有“我是口吃者”的牌子掛在胸前,在公眾場合走來走去,以此鍛煉心理承受能力,樹立信心。還可以讓孩子改變一下生活環境,新環境下可以引開孩子的注意力,同時避免了因環境引起的不愉快的聯想。如果是發音器官出現器質性障礙,要帶孩子到醫院及時醫治。
威逼強迫 謊話連篇
【開篇語】一些家長,逼迫孩子做力不能及的事情。迫使孩子不得不虛報成績,蒙混過關。然而,孩子弄虛作假一旦得手,就增加了他再次說謊的膽量。
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多少年被中國人一代代所推崇、信奉。在社會主義時代的今天,它也是作為人與人交往、行事的基本準則之一。可是有的孩子從小就開始說謊,隨著年齡的增長,謊話連篇,真真假假,虛虛實實,鬧得大人們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究其原因主要是父母及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引導方法不當所致。
威逼、強迫造成說謊。考試前,父親腦門一熱,下達指標:這次考試非拿100不可,不然我打死你!其實,,父親隻是想嚇唬一下孩子,目的是提醒孩子高度重視,認真對待考試。孩子聽後很害怕,心想這事比登天還難。走投無路之際,為了活命,不得不走上了說謊的道路。要麼考試當天自己裝病在家,不去考試,要麼考試後代家長簽字,做手腳。還有時是老師留的作業過多,應付不了,而又怕老師批評,不得不編出了家裏發生了什麼什麼事,耽誤了做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