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篇(1 / 3)

論人望

在十人所視百人所指的情況下,說“某某是確實可靠的人,托以某項事務,一定不會錯,付以某種任務,必可期其圓滿完成”,預先信賴其人品,把社會普遍寄以希望的人,稱之為有人望的人物。

人們在社會上的人望,有大小輕重之分。如果得不到人們的信賴,就不能發揮任何作用。姑且從小的地方說起。例如叫一個學徒拿一角錢去買東西,他就隻有一角錢的人望,也就是在一角錢上得到信賴的人物。如果付托的錢從一角到一元,從一元到千元萬元,一直到充任擁有幾百萬元資金的銀行經理,或一府一省的地方長官,不僅掌管大量的金錢,還要負起決定人民的利害和貧富榮辱的重責,一定是素有人望的人,才能當此大任。不是得到人們信賴的人很難勝任其事。得不到信賴,就會對他發生懷疑,一懷疑起來就沒有止境,結果設置監督,任命監察加以嚴密監視也是徒勞,反而傷了感情。這種實例是很多的。如人們都相信三井、大丸①的商品貨真價實而盲目購買;又認為馬琴②的著作一定有趣,一看標題,即大量地預約定購。因此三井、大丸的生意益臻興隆,馬琴的著作日漸暢銷。在商業和著述方麵尚且如此,可知得人望的重要性。

①均為日本的著名百貨商店。——譯者

②瀧澤馬琴(1767—1845),日本德川末期的小說家。——譯者

讓有百斤力量的人扛百斤之重,將千金之款借與擁有千金財產的人,這是根據實力行事,與無形的人望信譽無關。但是世上的人事,往往不是這樣簡單淡泊,有人無百斤之力,卻能撼千斤之重;又有人雖無千金的財富,卻能運用數十萬元之款。今試突然前往著名富商的帳房清查他的出入帳目,可能發現收支相差到幾百幾千元之多,而且可能遠遠超過這個富商的全部財產。這時他虧空幾百幾千,連一個一文不名的乞丐還不如。但是社會上的人,並不把他看作乞丐。就是因為這個商人還有人望,可見人們在社會上的人望,既非由力量大小而定,也非由金錢多少而得,而是依憑聰明才智的活動和正直道義的信譽積累起來的。

那麼,人望屬於智德範疇,應當是肯定的了。但是古今社會上的事實,卻不全是這樣,而且有很多恰好相反的現象。例如庸醫為了增加聲譽而大大裝璜其門麵;藥商為了推銷藥材而掛上金字招牌;礦山主人在帳房裏裝置空空的金櫃;學者在書架上排列長年不讀的原文書;還有人坐在人力車上翻閱報紙,到家後卻大睡其懶覺;又有人星期日在禮拜堂裏哭泣祈禱,次朝卻與妻子大事爭吵。在複雜的社會裏,真偽不分,善惡混淆,孰是孰非,判斷非易。甚至表麵上好象是眾望所歸,實際上卻是愚昧缺德、寡廉鮮恥的人。因此見識遠大的人,每視榮譽為浮世之虛名,不屑追求,甚至避之唯恐不及,實不為無因。其用心倒也值得稱道。

可是世間凡百事物,如果專就一個極端來看,即不免發生偏差。如上所述,所謂有見識的人不求世間榮譽一事,似乎大可稱道。但在決定求與不求之前,首先不可不辨明所求榮譽之性質。若所求果係極端的虛名,如庸醫的門麵和藥商的金字招牌,自應遠避。但從另一方麵來說,社會上人事萬端,也不一定全屬虛偽,因為人們的智德,好比是開花的樹,榮譽人望好比是花朵,栽樹而開花是當然的結果,又何必遠避?如不明辨榮譽之性質,一概抹煞不顧,即無異毀花而隱樹了。隱樹即不能發揮其功能,恰如死藏活物,是於世無補的。

由此可見,人們不僅可以謀求人望榮譽,而且應當努力爭取,要緊的隻是所求要恰如其分罷了。以身心的活動來爭取社會上的人望,好比用鬥量米給人一樣,量法高明的,可能一鬥量出一鬥三合;不高明的可能隻量出九升七合。我們所說的恰如其分,是不多不少,一鬥就是一鬥。用鬥量米的方法雖有巧拙不同,但所生偏差,不過二三分上下,若以同樣方法來衡量才德的作用,其偏差就決不會止於三分。高明的可能多量出二三倍,不高明的卻會少量一半,這種不規則的量出行為,對社會妨害很大,原屬可惡,但姑置不論,這裏隻為嚴格衡量才德的實際作用的人聊進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