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古詩詞創作的斷想
在燦爛的中華文明裏,唐詩宋詞是兩座後人無法逾越的大山!山上風光綺麗,令後人在景仰之後,無數次的在這裏欣賞,讚歎,盤桓,流連……時光飛駛,社會前進!後人們在新寫的詩詞裏,加進了時代的新元素---新的詞彙,新的觀念,有著更加鮮明的場景,更加靈動的思維……雖然達不到古人藝術上的高度,但還是湧現出了無數優秀的作品。本文將創作古詩詞中的一些個人的想法寫出,並就教於各位方家。
一、古詩詞的格律和韻律。前人在創作詩詞中,為了追求音調上的美,對格律韻律作出了嚴格的規定,以至於在今人看來,近乎苛求。有好多人想模仿著寫點古詩詞,當看到那麼多的束縛,好難!就隻好作罷。對於快節奏的現代社會,還要不要有古詩詞的創作?創作古詩詞還要不要遵循那些極難的規矩?還有人想對它的格律和韻律進行改良又行不行?麵對疑問,我們就要先看到,中國古典詩詞之所以在幾千年的曆史長河中經久不衰,在中外文學史上光彩奪目,就是因為她有其獨特的魅力。產生這種魅力的核心原因就是其自身獨有的創作規律,即格律和韻律。遵循了格律和韻律,才使古詩詞語言更凝練,意境更優美,音樂感更強,更加膾炙人口。如果創作古詩詞來表現新的時代,新的生活,有時會有意想不到的審美效果。所以,當今的時代還是需要古詩詞創作,創作時還是要遵循那些極難的規矩。必須符合它的規律。對於古詩詞,大的改良肯定是不行的。你把它改得麵目全非,那它就不叫古詩詞了。時代前進了,隨時代變化的語音,在古詩詞創作中讓人感到惶惑,因此,對於古詩詞的音韻,在現代應該有個明確的規定。為了讓創作的古詩詞在現代音律上更鏗鏘,韻律更美,這點改良是必須的!
二、關於格律和韻律的“合”。(1)學古而不泥古。竹苑淺酌老師在跟帖中曾說:“詩和詞是要講究格律,但不必拘泥格律,所謂隨心所欲而不逾矩是也。”我覺得這句話很精辟!你要作古詩詞,你就應該知道它的格律,但又不能太受它的約束。*詩詞氣魄雄健,意境宏闊,是現代古詩詞的一個高峰,受到很多人的喜愛和推崇。例如,前不久在五月聯歡會上群員朗誦的《沁園春.雪》就是其代表作之一。好的合乎韻律的古詩詞作品,朗誦起來,跌宕起伏,抑揚頓挫,如行雲流水,順暢自然。至情激處,頌者朗朗如金石聲,聽者也為之動容!---這就是韻律的作用,沒有它,是絕對達不到這種效果的!可是,受人喜愛和推崇的*詩詞,在*在世時,就受到現代著名詞人夏承燾的批評。他批評*詩詞許多地方不合古詩詞韻律。那個時代,*的權威是無比神聖的,豈容批評!許多文人便在夏承燾的詞裏仔細搜索,也發現這位嚴謹的著名詞人也有好多地方不合韻律。夏承燾從此不再挑*的毛病。
李白與杜甫,一個現實,一個浪漫,他們兩人都達到了詩歌創作最輝煌的高度!李白作詩壯浪縱恣,擺去拘束,風調清深,詞氣豪邁!因此,我尤愛李白!與郭沫若同,屬揚李抑杜派。但曆代文人都極力推崇杜甫,把他的詩稱為“詩史”,把他尊崇為“詩聖”。白居易評價道::“杜詩貫穿古今,盡工盡善,殆過於李。”
何為“盡工盡善”?意即規律工整,合乎韻律。那就讓我們來看看“詩聖”的詩吧。杜甫近體詩中,《寄贈王十將軍承俊》一首出現失對:
將軍膽氣雄,
臂懸兩角弓。
纏結青驄馬,
出入錦城中。
時危未授鉞,
勢屈難為功。
賓客滿堂上,
何人高義同。
第一、二句除了第一個字,其它各字的平仄完全相同,此為失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