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拜天的晚上,北條市內的教會裏,又有祈禱會,祈禱畢後,牧師請伊人上壇去說話。伊人揀了一句《山上垂誡》裏邊的話作他的演題:
“Blessedarethepoorinspirit;fortheirsistheKingdomofHeaven.”
“心貧者福矣,天國為其國也。”
“說到這一個‘心’字,英文譯作Spirit,德文譯作Geist,法文是Esprit,大約總是‘精神’講的。精神上受苦的人是有福氣的,因為耶酥所受的苦,也是精神上的苦。說到這‘貧’字,我想是有二種意思,第一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貧苦的‘貧’,就是由物質上的苦而及於精神上的意思。第二就是孤苦的意思,這完全是精神上的苦處。依我看來。耶酥的說話裏,這兩種意思都是包含在內的。托爾斯泰說,山上的說教,就是耶酥教的中心要點。耶酥教義,是不外乎山上的垂誡,後世的各神學家的爭論,都是牽強附會,離開正道的邪說,那些枝枝葉葉,都是掩藏耶酥的真意的議論,並不是顯彰耶酥的道理的燭炬。我看托爾斯泰信仰論裏的這幾句話是很有價值的。耶酥教義,其實已經是被耶酥在山上說盡了。若說耶酥教義盡於山上的說教,那麼我敢說山上的說教盡於這‘心貧者福矣’的一句話。因為‘心貧者福矣’是山上說教的大綱,耶酥默默的走上山去,心裏在那裏想的,就是一句可以總括他的意思的話。他看看群眾都跟了他來,在山上坐下之後,開口就把他所想說的話綱領說了。”
“心貧者福矣,天國為其國也。”
“底下的一篇說教,就是這一個綱領的說明演繹。馬太福音,想是諸君都研究過的,所以底下我也不要說下去。我現在想把我對於這一句綱領的話,究竟有什麼感想,這一句話的證明,究竟在什麼地方能尋得出來的話,說給諸君聽聽,可以供諸君作一個參考。我們的精神上的苦處,有一部分是從物質上的不滿足而來的。比如遊俄《哀史agoisMiserables》裏的主人公詳乏兒詳(JeanValjean)的偷盜,是由於物質上的貧苦而來的行動,後來他受的苦悶,就成了精神上的苦惱了。更有一部分經濟學者,從唯物論上立腳,想把一切厭世的思想的原因,都歸到物質上的不滿足的身上去。他們說要是蕭本浩(Schopenhauer),若有一個理想的情人,他的哲學‘意誌與表像的世界(DieweltalsWlleundVorstellwi)’就沒有了。
這未免是極端之論,但是也有半麵真理在那裏。所以物質上的不滿足,可以釀成精神上的愁苦的。耶酥的話,‘心貧者福矣’,就是教我們應該耐貧苦,不要去貪物質上的滿足。基督教的一個大長所,就是教人尊重清貧,不要去貪受世上的富貴。聖經上有一處說,有錢的人非要把錢丟了,不能進天國,因為天國的門是非常窄的。亞西其的聖人弗蘭西斯(St,FrancisofAssis),就是一個尊貧輕富的榜樣。他丟棄了父祖的家財,甘與清貧去作伴,依他自家說來,是與窮苦結了婚,這一件事有何等的毅力!在法庭上脫下衣服還他父親的時候,誰能不被他感動!這是由物質上的貧苦而釀成精神上的貧苦的說話。耶酥教我們輕富尊貧,就是想救我們精神上的這一層苦楚。由此看來,耶酥教畢竟是貧苦人的宗教,所以耶酥教與目下的暴富者,無良心的有權力者不能兩立的。我們現在更要講到純粹的精神上的貧苦上去。純粹的精神上的貧苦的人,就是下文所說的有悲哀的人,心腸慈善的人,對正義如饑如渴的人,以及愛和平,施恩惠,為正義的緣故受逼迫的人。這些人在我們東洋就是所謂有德的人,古人說德不孤,必有鄰,現在卻是反對的了。為和平的緣故,勸人息戰的人,反而要去坐監牢去。為正義的緣故,替勞動者抱不平的人,反而要去作囚人服苦役去。對於國家的無理的法律製度反抗的人,要被火來燒殺。我們讀歐洲史讀到清教徒的被虐殺,路得的被當時德國君主迫害的時候,誰能不發起怒來。這些甘受社會的虐待,願意為民眾作犧牲的人,都是精神上覺得貧苦的人嚇!所以耶酥說:‘心貧者福矣,天國為其國也。’最後還有一種精神上貧苦的人,就是有純潔的心的人。這一種人抱了純潔的精神,想來愛人愛物,但是因為社會的因習,國憫的慣俗,國際的偏見的緣故,就不能完全作成耶酥的愛,在這一種人的精神上,不得不感受一種無窮的貧苦。另外還有一種人,與純潔的心的主人相類的,就是肉體上有了疾病,雖然知道神的意思是如何,耶酥的愛是如何,然而總不能去做的一種人。這一種人在精神上是最苦,在世界上亦是最多。凡對現在的唯物的浮薄的世界不能滿足,而對將來的歡喜的世界的希望不能達到的一種世紀末的病弱的理想家,都可算是這一類的精神上貧苦的人。他們在墮落的現世雖然不能得一點同情與安慰,然而將來的極樂國定是屬於他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