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戰火燒到天津。八月,英法聯軍在通州打敗僧格林沁所部清軍,向北京進發。那個曾經信誓旦旦、揚言要禦駕親征的鹹豐帝,任命恭親王奕訴為欽差大臣,與侵略者接洽投降停戰,自己卻帶著大批隨員逃往熱河行宮。鹹豐帝自己也沒有想到,他這次出逃,再也沒有活著回到北京。鹹豐十一年七月十二日(公曆8月22日),鹹豐帝奕濘死於熱河。他死後,清廷連續發生一係列重大事變,慈安太後之死,便是其中重大疑案之一。
一 祺祥政變,兩官垂簾
鹹豐年間,清朝統治在內憂外患的頻頻衝擊下,已顯出大廈將傾的征兆。在內,太平天國農民運動風起雲湧,在外,資本主義列強虎視眈眈,步步緊逼,奕濘簡直沒有做過幾天安穩的皇帝。起初,他還試圖振作,想有所作為,後來他發現,不但內憂外患他平息不了,就是官場積弊他也無能為力。於是,他不思進取沉溺於酒色之中。他身邊的親信大臣肅順、載垣等人,對他的這種行為不加諫止,反而百般迎合,以便控製朝中大權。過分放縱使不到三十歲的鹹豐帝身體漸漸垮了下來,逃往熱河以後,他一如既往,縱情聲色,直至幾次嘔血仍不思悔改,終於一病不起。臨終,奕濘宣布以他惟一的兒子載淳為太子,繼承皇位,令載垣、端華、肅順等八人為讚襄政務大臣,輔佐幼帝,主持朝政。
奕濘死後幾天,載淳在八位輔政大臣擁戴下繼位為帝,改元祺祥。然而,載淳年僅六歲,當然不能理政,朝廷上下立即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權力鬥爭。當時,看來最強的要屬八位輔政大臣,他們控製著朝政大權,大小臣工的奏章都要經他們批閱,皇帝的諭旨也由他們代擬,這樣無論大小事務,包括官吏升黜,均掌握在他們手中。而實際上最強的倒是恭親王奕訴為首的實力派。奕訴是鹹豐的六弟,鹹豐繼位,他心懷不滿,兄弟之間屢次發生矛盾。鹹豐逃往熱河,他留守北京,在與英法聯軍談判中深得外國侵略者讚賞;在內,當時掌握重兵的勝保等人也積極支持他,使之成為強有力的權力競爭者。與英法聯軍停戰以後,奕幾次奏請鹹豐回鑾,以便進一步接近權力中心,但肅順、載垣一派看出奕訴用心,他們盡力滿足鹹豐的聲色之欲,並以聖體欠安為由,使之留駐熱河,以便他們挾天子以命天下。鹹豐一死,雙方立刻展開一場權力角逐。
然而,在最初一段時間裏,肅順和奕雙方似乎都忽略了另一個權力競爭者,這便是兩官太後。說是“太後”,實際是兩個極年輕的女人,二十五歲的東太後慈安,二十七歲的西太後慈禧。慈安太後,姓紐祜祿氏,廣西右江道穆揚阿之女,她在鹹豐登位以前即侍奉鹹豐。鹹豐二年封貞嬪,後晉為貞貴妃,最後冊立為皇後。曾生有一女,宮中稱為“大公主”。鹹豐帝一死,她以正宮皇後的身份,“理所當然地晉封為太後。慈禧太後,姓葉赫那拉氏,安徽寧池太廣道道員惠征之女,鹹豐二年入宮,封懿貴人。鹹豐六年生載淳,母以子貴,晉封懿妃,次年又進為懿貴妃。慈禧工於心計,權欲極強,早在鹹豐在世時便多次設法參與朝政,均為肅順等大臣阻止。鹹豐帝死後,她以幼帝生母身份成為太後,立即著手謀取權力。慈安對肅順等人專權亦早已心懷不滿;因而在最初一段時間裏,她與慈禧結為一派,成為慈禧奪權的得力支持者。按理,兩宮太後地位雖高,但卻無參政先例,想要加入權力角逐十分不易。但是,她們控製著幼帝載淳,又有鹹豐帝批閱奏章,發布諭旨的兩方禦印——“禦賞”印和“同道堂”印在手,很快成為權力角逐中的重要力量。
原來,這兩方印章都是鹹豐帝的私章,清代諸帝,多有私章小璽,但極少用於政治活動。鹹豐帝卻常用他這兩方私章頒發上諭。鹹豐臨終,為防止大臣或妃嬪篡權,將“禦賞”印交給皇後紐祜祿氏(即慈安),“同道堂”交給小兒子載淳。鹹豐死後,襄政八大臣明確規定了朝廷下達命令,呈太後及小皇帝.於前後分別加蓋“禦賞”、“同道堂”印。然而,這卻增加了兩宮太後在權力鬥爭中的籌碼。本來,西太後居東太後之下,無權參與政務,即使慈安的參與在輔政大臣看來也不過是走個形式罷了。但慈禧不甘寂寞,搶先以載淳生母的身份將“同道堂”印控製在手中。她的參與,立刻改變了權力角逐的形勢。兩官太後利用自身的有利地位,逐漸成為一股重要力量。
起初,輔政大臣隻是與兩宮太後發生摩擦,在北京的奕訴一派並未正麵加入,隻是暗中積極準備。後來,鬥爭逐漸激烈,卻使慈禧開始與奕訴一派勾結。鹹豐十一年八月,山東道監察禦史董元醇上疏,請求兩宮太後暫時處理政務,並在親近宗支中選任賢能親王參與主持朝政。據說,董的這個奏疏,是奕派指使他上的,目的當然是使奕訴派接近權力核心,疏中還直接對載垣、肅順等八大臣進行攻擊。輔政大臣得疏後,立刻擬旨斥責董元醇,慈禧覺得董支持自己主持政務,拒絕在禦旨上鈐印。隨後,兩宮太後召見八大臣,雙方發生激烈爭執,八大臣當麵痛斥慈禧的說法,聲色俱厲,以至把幼帝載淳嚇得尿了褲子。第二天,禦旨仍未蓋鈐下發,八大臣即停止辦事,以罷工的形式逼迫兩宮太後。不得已,慈禧怕事情鬧大不好收拾,隻得鈐印下發。這件事使八大臣更加得意,把慈禧及奕訴兩方都不放在眼中,而慈禧則開始暗中與奕訴聯合。
本來,鹹豐帝死後,八大臣以遺囑的形式,下令奕留在北京主持各項事務,不許赴熱河。但奕訴不顧八大臣之命,徑直奔赴行宮,八月一日,他到達後直奔梓宮哭祭鹹豐,堵住了八大臣的嘴。而後,兩官太後想召見奕訴,遭到八大臣拒絕,但是慈禧還是設法單獨召見了奕,秘密商議鏟除八位輔政大臣之策,隨後奕訴返京。董元醇奏章事後,慈禧利用八大臣的大意疏忽,密遣自己的親信太監安得海往來熱河北京之間,加緊了與奕訴聯係,做好了政變準備。
九月,鹹豐帝靈柩由熱河啟程運往北京。兩宮太後攜同幼帝載淳,間道而進,先期到達北京。這時,奕訴在京已經做好政變的準備。兩官太後及小皇帝抵京,政變立即進入實質性階段,而肅順等人還擁著靈柩在返京途中。九月三十日,宮中頒下禦旨,將八大臣中的載垣、肅順、端華解職,其餘五人退出軍機處,令恭親王奕訴率同各部大臣討論兩宮太後垂簾聽政禮儀。載垣不知這是對方早已安排下的步驟,出麵阻止奕訴入官議事,內廷下諭將載垣革職拿問。隨後,又下一道諭旨,將載垣、肅順、端華革職下獄,嚴行議罪。當夜,一支人馬在密雲逮捕了護送鹹豐靈柩的肅順等人。隨後,下令賜死載垣、端華,將肅順“斬立決”。其餘諸人一律革職或革職發配。
十一月一日,兩宮皇太後在養心殿東暖閣垂簾聽政,恭親王奕訴以議政王身份主持朝政,政變宣告成功。因這一年是農曆辛酉年,曆史上也稱為“辛酉政變”。原擬次年使用的祺祥年號,在政變後,改擬為“同治”,意為兩宮太後共同治理國家。
二 安得海之死
祺祥政變以後,慈禧的權欲並未完全得到滿足。在外廷,朝政由恭親王奕訴主持,在宮內,慈安太後雖然不甚注重權力,諸事多憑慈禧做主,但在名分上,垂簾聽政者仍是“兩宮”皇太後而非慈禧一人,而且,慈安的地位又高於慈禧,這一切使慈禧深為不滿。於是,慈禧暗中活動,努力進一步控製大權。
這裏,不說她與恭親王奕的權力鬥爭,隻看看她在內廷與慈安的周旋。
慈安太後在祺祥政變中,出於對肅順等人的極端不滿,積極支持了慈禧。政變成功,兩宮垂簾,她卻對繁瑣冗雜的日常政務越來越提不起興趣。相反,她喜歡清靜,常常接近同治帝載淳,以至同治帝甚至覺得她比生母慈禧更可親。而慈禧則不同,政變成功,她的權力欲更膨脹,參與朝政,處處攬權。不過,在表麵上,她對慈安還很尊敬,不時作一些謙恭的姿態。慈安對慈禧也不加提防,隻是對慈禧手下的太監安得海很不滿意。
安得海是深得慈禧寵愛的太監,祺祥政變時,他受慈禧派遣,奔還北京,與恭親王奕聯絡,為政變的成功立下了汗馬功勞,從此變成慈禧身邊紅人,宮中不可一世的大太監。他氣焰囂張,行為跋扈,引起慈安不滿。野史中更竭力渲染,說安得海不是真太監,據說還有性能力,當時慈禧年紀不足三十,得了他十分歡喜,倆人形影不離。更有人把安得海寫成深得秦始皇母親寵愛的繆毒似的人物。但此事並無可靠證據,而安的權勢極大,地位顯赫卻是無疑的。
同治八年,安得海奉慈禧之私令,至江浙一帶采辦龍衣。他攜帶男女多人,一路招搖滋事、敲詐勒索。行至山東,被巡撫丁寶楨以假冒聖命的名義逮捕。按清初製度,太監不得出都門,更無派太監出外采辦之事,所以丁寶楨敢於說他是假冒的。丁寶楨這一手,出乎慈禧意料,她一時不知如何是好,因為她如出麵保護安得海,就說明她是違反祖製。而慈安太後早已對安得海不滿,抓住這個機會,召軍機大臣及內務府總管等議安得海之罪,下令將安就地正法。慈禧拖延了幾天,還是被迫下發了諭旨。野史中,同治帝載淳早知慈禧與安得海之私情,深以為恥,早已存心要除掉安得海。他聽說山東巡撫丁寶楨為人慷慨,敢說敢於,曾找機會召見了丁,令他尋機動手。這一次丁寶楨敢於逮捕安得海,就是奉了同治與慈安的密令。野史中傳聞,似有道理,然宮廷隱密,並無可靠證據。正史寫此事,隻記載說安得海出京,丁寶楨報告朝廷,慈安立命誅之。
安得海之死,使慈禧更深切地感到,慈安太後是自己進一步控製大權的障礙,兩官之間矛盾加深。
三 慈安太後之死
安得海之事雖然暴露了兩宮太後之間的矛盾,但這場矛盾鬥爭表麵上似乎並未有什麼大發展。事件以後,慈安太後對朝政愈益淡漠,接見大臣時甚至不決一事,往往大小事均聽憑慈禧決斷。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正月,載淳親政,兩宮不複垂簾,慈安就更不理朝事。慈嬉則一意攬權,在朝中權力爭奪中處心積慮,與恭親王奕沂展開了幾次大的鬥爭,同治十三年十二月,載淳病死,慈禧執意立醇親王奕諼之子載滯,隨後,再次實行垂簾聽政。慈安靜攝不出,往往隻有慈禧一人聽政,而且常常不向慈安報告朝中事情。在此期間,兩宮之間似乎也很平靜,並未發生大的糾葛。
然而,光緒七年初卻突然發生了變化。起初,是西太後慈禧得了一場大病,幾乎不起,遍訪名醫入宮治病,後來,慈禧漸漸康複。三月十日,東太後慈安偶患感冒,微疾小恙,並未引起注意,當晚,忽然傳出太後病故消息,大臣們以為是慈禧死了,入宮後才知原來是慈安。
慈安小疾猝死,正史中當然不會有什麼反映。但野史和民間傳聞卻紛然不一,近年來一些影片、電視劇也有描寫,渲染得有聲有色。
相傳,鹹豐帝早知自己死後,慈禧會不法亂政。臨終,他交給慈安一道親筆禦旨,說慈禧如安分守己則罷,如恃子為帝,恣意妄為,以此手詔將其除掉。此事慈禧亦微所聞,於是對慈安執禮甚恭,百般討好。在她的蒙騙下,慈安在一次與慈禧歡宴之後,當著慈禧的麵將遺詔燒毀。不久,慈安吃了慈禧送來的幾樣小點心,就突然死去了。
野史中又說,慈禧於光緒七年的那場病,實在不是一般的病,而是懷孕小產所致。相傳,慈禧好看戲,後來看上了一個姓楊的戲子,暗中將其召入,肆行淫亂,乃至懷孕。她亂服打胎藥,造成“大病”。禦醫們都以血崩之症治之,久而無效,後來,薛福成兄弟入宮診視,表麵上仍以血崩治之,而實際上所用之藥都是產後補藥,因而得以痊愈。而慈安太後對於她的病因也微有所聞,深表不滿。於是,慈禧決意除掉慈安.不久,慈安便突然死去。
野史中對此還有不少描寫,後世史學家也有相信慈安為慈禧所害的。如商鴻逵說:安得海為慈安所令殺掉,慈禧由此仇恨慈安,所傳慈安因食慈禧所獻食物暴死,“揆諸情由,當屬可信”。
正史中對此事卻並無記載。但當時大學士翁同穌日記中卻留下了蛛絲馬跡。據翁氏記載,三月初十,慈安太後感冒,非常想喝點什麼,當晚卻傳出慈安病亡的消息。次日,翁入宮,看到十日的藥方尚在,早晨所開為天麻、膽星之類,一據說因為慈安頭疼厲害。中午一方未開藥,病人已神誌不清,牙關緊閉。晚間開了兩方,隻有些喝的藥,但慈安已進入彌留狀態,不能喝藥了。當晚,慈安很快離開了人世。而且,桌上還有一張九日的藥方,但並未抓藥。其中緣故,令人深思。
但是,事涉深官隱情,除翁氏這一則日記外,幾乎沒有資料可以證明慈安的死因。其實,即使有,長期掌握大權的慈禧也不會讓這種不利於己的證據流傳後世,所以,慈安太後之猝死,至今仍是一個疑案。
同治帝死因之疑案
清穆宗同治帝,入關後第八代皇帝,愛新覺羅家族中繼順治之後,又一個幼年登極的小皇帝,名載淳,為鹹豐帝之獨子,母葉赫那拉氏,即後來掌握朝政數十年的慈禧太後。載淳於公元1861年登基,年僅六歲,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正月宣布親政,不到兩年,即於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死去,年僅十九歲。
同治因病而死,毫無疑問,但其究死於何種疾病,曆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本來,既為病死,死於何疾大可不必糾纏不休。但是,載淳死因,牽涉當時一係列政治事件和曆史人物,因而引起人們關注。所以,傳說甚多,有說死於天花,有說死於疥瘡,有說死於梅毒,尤其是後一種說法,傳聞甚廣,疑竇叢生。堂堂一國之主,怎麼會染上性病,且延至於無可救治呢?種種爭論,遂成一代疑案。
一 關於同治帝微服出遊的傳說
同治帝微服出宮,嬉戲遊樂,甚至出入煙館妓院,這種說法不僅見於野史傳聞,而且也見於正規學術著作,如蕭一山所著《清代通史》即持是說,謂同治由出遊而患梅毒.終至死於此種淫創。
至於載淳何以不樂宮中生活,每每微服外出,其原因大致有三種傳說:
一種,傳說同治帝並非慈禧親生,他懂事後,微聞其事,抑鬱不樂,乃私自出遊。相傳,鹹豐時,那拉氏得寵,但久而無子,時某宮女懷孕,那拉氏秘不使鹹豐帝知之,待其生子,那拉氏將其毒死,謊報嬰兒為自己所生。同治帝年齡稍大,不知怎麼聽到了一點風聲,暗中訪求生母遺像,事為慈禧所知,母子遂不和。同治處處受到鉗製,深懷不滿,於是和小太監們嬉戲放蕩,微服出遊。
第二種說法是,同治帝因對自己的婚姻生活受到限製不滿而微服出遊。同治帝生長深宮,由於慈禧太後喜愛戲曲的緣故,他耳聞目濡,自幼即熟悉戲曲,粉墨登場,於其中兒女癡態,眉目傳情,久有心會。親政之時,年近十八,血氣方剛,發育早熟。本來,同治所娶立皇後之阿魯特氏,深得同治寵愛,夫婦相得,並無不滿之念。但是,慈禧不喜歡皇後。原來,同治冊立皇後時,慈禧選中了鳳秀女,慈安(東太後)選中了阿魯特氏,兩宮太後爭持不決,即命載淳自己在二人中挑選,同治選中阿魯特氏,立為後,鳳秀女立為慧妃。自那以後,慈禧每見到阿魯特氏,不由得心生惱恨。因而,限製同治帝婚姻生活,不準他常到後宮,又強令其移愛於慧妃,同治帝對此深懷不滿但又無可如何。於是,在佞臣太監們的引導下,他始則獨居乾清官,繼則遊宴嬉戲,乃自微服出遊,放縱成性。
第三種說法,認為同治出遊,基本原因在於佞臣引導。同治帝本對宮廷中枯燥生活很不滿意,太監及佞臣乘機引誘他微服出外遊玩。相傳,同治時有個叫王慶祺的翰林侍講,京師世家子。起初,入值南書房,美姿豐儀,精戲曲,擅獻媚,與同治帝相得甚歡,以五品官加二品銜,兼毓慶宮行走,恩寵有加。王慶祺將春宮圖、春藥之類進獻給年輕皇帝,更得寵幸。倆人有時同臥同起,毫不顧忌君臣禮儀。一次,小太監見同治與王慶祺共坐一處,低頭同閱一小冊書,太監裝作進茶,走近偷看,原來倆人正津津有味地同看一本春宮圖,連旁邊來人都未覺察。當時,太監在東華門內私設煙館,藏汙納垢,導引男女,供同治取樂,甚至市井小偷也混跡其間。不久,同治帝就不滿足這種取樂方式,在王慶祺、載瀲及太監們引導下,經常微服出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