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明惠帝失蹤案(1 / 3)

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死後,由於皇太子朱標已於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先他而死,乃由皇太孫朱允墳即位,這就是建文帝,後世也稱為明惠帝。然而,惠帝即位不久,就爆發了統治階級內部為爭奪皇權而起的一場戰爭,史稱“靖難戰爭”。這場戰爭延續三年之久,波及大半個中國,最後朱元璋的第四子、惠帝之叔朱棣打敗了明惠帝,攻入南京,奪取了帝位。就在朱棣軍隊攻入南京時,卻不見了惠帝。朱棣即位後,對惠帝的下落總不放心,這幾乎成了他的一塊心病,後來也成為爭訟不決的一大曆史疑案。

一 從朱元璋分封諸王說起

朱元璋建國後,總結前代得失,認為宋、元王朝之所以容易為外敵或內亂打垮,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王朝缺少輔助力量,因此應該恢複上古封建之製,即采用分封諸子為王的辦法,他認為這樣可以“外衛邊陲,內資夾輔”。諸王均為皇室宗親,用以守衛邊疆,最為放心,一旦內部發生動亂,分封諸王也可以成為王室可靠的輔助力量。因此,自洪武初年起,朱元璋便著手分封諸子為王,朱元璋一生共有二十六個兒子,十六個女兒,其中除長子朱標立為太子,幼子朱楠早夭釙,其他二十四個兒子均封為王,加上一個從孫(朱元璋兄之孫),他在世時共分封了二十五個王。

朱元璋分封諸子為王,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當時北方邊防問題難以解決。元朝殘餘力量逃往塞外,時刻窺探邊關,伺機恢複其對中原的統治,加強北方邊防,是明初一項重要而又緊迫的任務。明朝建都南京,就必須命將守邊,朱元璋對異姓將領又不信任,最後決定分封諸子為王來守衛邊防。實際上,他設立的最重要的封國,都在北方的邊防線上。最初分封的就有二子秦王守西安,三子晉王駐太原,四子燕王鎮北平;然後逐步擴展:十三子代王鎮大同,十五子遼王守廣寧,十六子慶王駐寧夏,十七子寧王守大寧,十九子穀王鎮宣府。因此,這些藩王又有“塞王”之稱。

由於藩王負有守邊重任,所以每個王府都設置護衛都指揮使司,擁有護衛軍。封在內地的諸王也設護衛精兵,多者達萬人,“部兵耀武,並列內郡”。而塞王之兵,則有多達數萬者,如寧王有甲兵八萬,燕王擁勁卒十萬。這些兵力,由藩王自行調遣,不受中央所設五軍都督府和兵部節製,邊境有警時,藩王不僅指揮自己的護衛軍,而且還可調動地方軍。塞王成為皇帝在邊防線上軍權的代表,並監督邊防軍。例如,燕王朱棣曾被授予“節製沿邊士馬”的大權,他統帥邊防軍防禦元朝殘餘力量,還多次領兵出塞,深入蒙古草原,立下赫赫戰功。

諸王領兵.確實對明初邊防起過重要作用,卻也留下一層隱患,那就是,藩王擁有久經戰陣的精兵銳卒,實力擴大後也會對皇權造成威脅。這類史事曆史上也不乏先例,如西漢景帝時吳楚七國之亂,西晉惠帝時八王之亂,都是分封諸王擴張勢力,與中央王朝分庭抗禮所致。朱元璋最初分封時也考慮過這個問題,但他認為,問題不在封藩,而在於王朝要處理好與藩王的關係。他教導太子朱標要“知敦睦九族,隆親親之恩”,諸王則要“夾輔王室,盡君臣之義”,並將他對中央與諸王關係的看法,寫進了《皇明祖訓》,令子孫們世世遵循。然而,早在洪武九年,就有人看出了分封諸王對中央皇權的威脅。山西平遙縣訓導葉伯巨上書朱元璋,曆陳分封之弊害,指出分封逾製,勢必造成“尾大不掉”之勢。朱元璋見奏大怒:“這小子離間我的骨肉,快點抓來,我要親手射死他。”後來,葉伯巨被囚死於獄,而他預言的分封之禍,在朱元璋死後不久就降臨了。

二 朱允炆、朱棣及靖難戰爭

洪武十年十一月,皇太子朱標的次子降生了,這就是朱允炆。這位皇孫的到來,起初並未引起人們的注意,因為,當時他的祖父正當壯年,父親太子朱標還很年輕,而且在他之前,朱標已經有了一個兒子,誰也沒有想到,這個剛剛降臨的皇孫,有朝一日會南麵稱君的。朱允炆出生時,大約是因為難產的緣故,頭顱偏扁,也許就是古時常說的生而有異相吧。允墳聰穎,喜讀書,受到祖父朱元璋喜愛。他六歲時,其兄雄英病死,一下子使他的地位變得重要起來。因為,按照中國傳統的繼嗣辦法,他父親朱標作為嫡長子,將來會登上皇帝寶座,而他作為朱標存世的長子,也有入承大統的機會。又過了十年(洪武二十五年),他的父親朱標也因病去世。朱標之死,使朱允炆作為未來皇位繼承人的地位一度發生動搖。

朱標死時,朱元璋已有六十五歲了,老年喪子,又是他深為鍾愛的皇太子,朱元璋十分悲傷。據說,這時朱元璋對皇位繼承人間題,曾經猶豫不決。他曾對廷臣說:“朕老矣,太子不幸至此,命也。古雲:國有長君,社稷之福。朕第四子(即燕王朱棣)似朕,朕欲立為太子,何如?”原來,燕王朱棣英毅殊眾,多謀善戰,頗有乃父之風,深得朱元璋眷寵。一次,朱元璋命秦、晉、燕三王各率所部出擊蒙古,秦、晉二王猶豫遷延,而燕王朱棣統兵疾進,大勝而還。朱棣的這種作風深得朱元璋稱許,覺得他“非人臣相”,而且燕世子朱高熾也深得太祖之心,因此朱元璋曾“顧太子父子微歎息”。這種表明朱元璋早有立朱棣為皇位繼承人的記載,或許是出於朱棣登位後的偽造,或許是文人的附會之辭。但朱元璋對朱棣委以重任,付以重兵卻是事實,因而說朱元璋十分喜愛朱棣是不過分的。按照中國繼嗣慣例,嫡長子朱標立為太子是理所當然的,而且這位太子也深得朱元璋之心。但太子死後就不同了,朱元璋深愛朱允墳之聰穎好學,但對其優柔寡斷則不無遺憾。正由於這些緣故,才有了朱元璋在太子死後,將要立朱棣的說法。

朱元璋想立朱棣的話一出口,翰林學士劉三吾進言道:“陛下言是,但如立燕王,秦、晉二王將置之何地呢?”原來,朱元璋二十六子中,為正宮皇後馬氏所生者,除了太子朱標外,還有秦王棱、晉王桐、燕王棣、周王檫等人,以長幼之排列,。怎麼也輪不到排行第四的朱棣,若立燕王,難免以得皇上喜愛為由,而這在封建時代,是人君的一種“失德”,且易起紛爭。所以,劉三吾以此言阻止了立燕之說。洪武二十五年九月,朱允墳正式冊立為皇太孫。相傳,冊立時,諸王都奉命入京參加典禮。燕王朱棣入殿,走到朱允墳跟前,拍著他的背說道:“小子,不想你也有今日。”朱元璋坐在大殿中,遠遠看見,大聲道:“幹嗎打我皇孫。”允炆叩首道:“四叔喜歡我,鬧著玩罷了。”太祖道:“你還替他掩飾嗎?”下令囚禁朱棣,七日始釋。這個故事出自野史,卻也多少反映出皇太孫冊立時諸王不滿的情形。

說起朱允墳,曆來褒貶不一,頗多異辭。在政治方麵,他對朱元璋時代的各項政策多有更張,堪稱為一位有作為的君主。但他登位以後,在與諸王集團發生嚴重衝突的時候,他的弱點便暴露無遺了,優柔寡斷,用人不當,調度失宜。例如,他舉兵討伐燕王,祭告天地的詔書中,稱他的敵人為最親近的人,並稱不忍窮治。戰爭中,又曾令諸將“勿使朕負殺叔父名”,這種說法誠如明人所言,在他無非是想表明自己是注重“親親之情”的,但也可能對士氣產生不利影響。戰事初起,他對敵方估計過低,認為“此蕩平在旬月間耳,未足憂也”,而一聞耿炳文大軍敗訊則“大懼”。惠帝用一班書生主持大政,舉措失宜。如以怯懦無謀的李景隆統帥數十萬大軍,給燕軍提供了由弱至強的機會;甚至直到最後,燕軍將要渡江。兵臨南京時,他仍然錯用戰將,以陳镟率舟師出援,結果,陳瑄一到前線便投降了燕王。

與之相反,燕王朱棣卻深自韜晦,老謀深算,果毅善戰,知人善任。在僧道衍(姚廣孝)等人策劃下,他在自己還未準備好時,“佯狂稱疾”,時而狂奔於市,時而僵臥於地。一次,惠帝的耳目人府察看,朱棣盛夏時節還圍著火爐,顫顫巍巍地說:“寒甚,寒甚。”他在府中扶杖而行,以蒙蔽惠帝。而一旦準備完畢,則計擒北平諸將,迅疾出征。親冒矢石,勇冠三軍,命將用兵,進退有據。

與這樣的對手對陣,雖然惠帝擁有全國軍事力量,以及強大的經濟後盾,但失敗卻難以避免。

早在朱允炆還是皇太孫時,他已經感到諸王勢力的增長,深以為憂。一天,他在宮中東角門與伴讀的黃子澄商議,他問:“諸叔各擁重兵,何以製之?”黃子澄很有把握地回答說,諸王之兵,僅足自守,如果有變,即以全國之兵臨之,誰也無力抗衡。朱元璋死後,允炆即位,改元建文,他立時感受到諸王勢力的壓力,他對黃子澄說,你還記得我們從前在東角門的對話嗎?於是黃子澄、齊泰等人向他提供了一套削弱藩王力量的辦法,用這個計劃,惠帝先後廢除了周、岷、代、齊、湘諸王,然後集中力量對付最強大的燕王。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朱棣舉《皇明祖訓》中“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等條章,正式起兵,號稱“靖難”。

三 燕軍入城,惠帝失蹤

到建文三年十月,戰事進行了兩年多,燕王朱棣率部返回北平休整。在兩年多的時間裏,朱棣身先士卒,攻城略地,先後打敗了老將耿炳文和頗負虛名的李景隆先後統帥的數十萬大軍,損耗了南軍大量有生力量,自己還奪取了寧王所部精騎,隊伍不斷壯大,越戰越勇。燕藩故將張玉、朱能等在戰爭中成長起來,成為一代名將。建文帝改革內治,不少武臣犯法被黜,“皆叛走降於燕”,更壯大了燕軍實力。在南軍方麵,朱允墳即位時,洪武時開國名將有的已經故去,更多的則為朱元璋以各種借口殺戮殆盡,朝無良將,加以用人不當,損兵折將,傷師數十萬,雖以中央之威,調動全國兵馬,而力量卻愈來愈弱,戰局僅靠盛庸、平安、鐵弦等數人苦苦支撐。

但是,朱棣出征,主要目標在於損耗南軍力量,很少爭一城一地之得失,這樣,燕軍力量雖然不斷壯大,而兵一北歸,所得之地棄而不守,又為南軍所得。這次燕王回到北平,看看自己所占領的仍舊不過是北平、永平、保定等幾處地方,不禁感歎道:“頻年用兵,何時才是盡頭呢?要當臨江一決,不複返故矣。”這時,惠帝懲治宮中不法宦官,其中不少人逃至北平,他們向燕王報告說南京空虛,極力勸他率兵南下。燕府主要謀臣姚廣孝也力主出師,沿途不以攻城為目標,直搗南京。

建文三年十二月,朱棣揮師出征,大誓三軍,準備攻取南京,奪取政權。師出,所向克捷,河北郡縣多降。次年初,燕軍入山東,繞過南軍名將鐵弦駐守的濟南堅城,連取徐州、沛縣等地。經過幾度鏖戰,南北兩軍對峙於肥河。正當緊要關頭,建文帝身邊的文臣們認為燕軍此次遠征,損失頗重;即將北還,下令將徐輝祖所部主力撤回南京,削弱了前線力量。南軍總兵何福移師靈璧,準備固守,以使燕軍疲憊自退。朱棣抓住戰機,截擊南軍糧草,乘南軍兵心動搖之際,全力進攻靈壁,大敗南軍,俘獲南軍名將平安及大小戰將七十餘員,文臣及宦官一百五十餘名,燕軍士氣大振,明廷為之震動。五月,燕軍強渡淮水,打敗盛庸,克揚州、高郵、通州等江北重鎮。這時,南京城內一片混亂,官員們紛紛借故離京,或暗通燕軍。惠帝急忙遣使議和,燕王不予理睬。六月三日,燕軍自瓜州渡江,南軍全線崩潰。

渡江後,燕軍屯龍潭,南京城中亂作一團。惠帝數次遣使求和,朱棣隻說要捉拿齊泰、黃子澄二奸臣,當時這二人已奉命外出募兵,惠帝也無可奈何,隻能“會群臣慟哭”。這時,文臣們意見仍不統一,有人提出請惠帝退往浙江,有人則認為應往湖南,惟方孝孺請求堅守京城,以待四方援兵,惠帝猶豫不決。燕軍逼城,都督徐增壽準備迎降。大理丞鄒瑾、禦史魏冕聽說,率廷臣十八人於殿前群起毆打,官內亂作一團。惠帝聞之,殺徐增壽,召諸王及群臣分守九門,以穀王朱穗與李景隆守金川門。十三日晨,燕軍一到,穀王與李景隆開門迎降。燕軍入城,市肆不易,就在這時,宮中起了一場大火,混亂中不見了惠帝。

朱棣聽說惠帝失蹤,立即下令緊閉官門、城門,大搜數日,務須生見其人,死見其屍。但連搜多日,毫無結果。宮中盛傳惠帝及皇後馬氏死於大火之中,朱棣命將骨灰撿出,哭日:“小子無知,乃至此乎”,以翰林侍講王景建議,葬以王禮。各省募兵聞惠帝已死,各自解散。

四 傳言歧異 疑竇紛生

明惠帝朱允炆果真是與馬皇後一起投火自焚而死了嗎?明成祖朱棣心中也是將信將疑的,或者懷疑的成分居多,他之所以聽從臣下建議,以王禮葬了那火中的屍骨,無非是想使惠帝的支持者們絕望罷了。

朱棣在位的二十多年中,關於惠帝的下落,民間雖然有很多傳說,而文臣史家,格於文禁,記載罕傳。仁、宣,以降,有關此事的記載漸漸多了起來。

相傳,燕軍入城,建文帝左右均力勸他逃亡。惠帝計無所出,急召翰林編修程濟問計,這程濟是陝西朝邑人,號稱當代奇術之士。建文初,程濟任四川嶽池教諭之職,上書言某月某日北方將有戰事。廷議認為,此非一個小小教諭當言之事,逮至京,將殺之時,引其入見惠帝,程濟大呼:陛下且留臣,到時無戰事,臣願服罪。期至,果然靖難之役起,惠帝奇之,赦為翰林院編修,充任軍師。一次,程濟與諸將伐燕軍,在徐州獲勝。軍中諸將樹碑記功,碑上刻有統軍諸將姓名。獨程濟一人夜間前往碑前祭奠,“人莫測其故”。後來,燕軍再下徐州,朱棣見碑,一時大怒,下令左右以鐵錐錐碑,錐了兩下,又命停下,叫人抄下碑上所刻姓名,日後按姓氏誅殺其家族,而程濟之名恰恰在錐脫之處,因而得免。程濟神算如此,當時頗受惠帝信任。燕軍強渡淮水後,惠帝召程濟至南京,至此燕軍入城的危急關頭,惠帝又想到了他,急召入問計。程濟答道:“天數已定,出走可免。”於是,他為惠帝剃發,換上僧人服,從禦溝逃出城去。一會兒,宮中起火,皇後馬氏投火自焚,人們紛傳惠帝亦死於火,於是,成祖以禮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