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1981年6月27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一致通過)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的工作重心轉向經濟建設並實行改革開放,開啟了黨和國家曆史上的偉大轉折。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對過去的冤假錯案全麵平反,妥善解決曆史遺留問題,調整各方麵的社會關係,促進了國家政治生活的正常化。各方麵撥亂反正的進行,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也被提上議事日程,即如何全麵認識建國以來的曆史道路、如何科學總結建國以來特別是“文化大革命”時期的經驗教訓、如何正確評價毛澤東的曆史功過和正確對待毛澤東思想,成為全黨全國乃至世界各國關注的問題。為此,1979年11月,在鄧小平、胡耀邦的主持下,中共中央著手起草《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曆時一年零四個月,前後八易其稿,期間曾交給黨內4000名幹部討論了20天,後中共中央政治局又邀請了40多人討論了12天,再後來又經過70多人討論修改,並征求了130名各民主黨派代表的意見,最後在1981

年6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上審議通過了這個《決議》。《決議》既對建國以前28年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鬥爭的曆史進行了回顧,也對建國32年以來黨的重大曆史事件特別是“文化大革命”作了正確的總結,實事求是地評價了毛澤東的曆史地位,充分論述了毛澤東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的偉大意義,肯定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逐步確立的一條適合我國情況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正確道路。

《決議》的通過標誌著黨在指導思想上完成了撥亂反正的任務,對於統一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思想,開辟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全文3.4萬字,本篇全文選讀。

建國以前二十八年曆史的回顧:

(1)中國共產黨自一九二一年成立以來,已經走過六十年的光輝戰鬥曆程。為了總結黨在建國以來三十二年的經驗,有必要簡略地回顧一下建國以前二十八年黨領導人民進行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鬥爭。

(2)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是在俄國十月革命和我國“五四”運動的影響下,在列寧領導的共產國際幫助下誕生的。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一九一一年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製。但是,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並沒有改變。無論是當時的國民黨,還是其他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政治派別,都沒有也不可能找到國家和民族的出路。隻有中國共產黨才給人民指出了中國的出路在於徹底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反動統治,並進而轉入社會主義。

中國共產黨成立時隻有五十多個黨員。黨發動了轟轟烈烈的工人運動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反帝反封建鬥爭,很快發展成為中國人民前所未有的領導力量。

(3)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為新民主主義而鬥爭的過程中,經曆了國共合作的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全國解放戰爭這四個階段,其間經受了一九二七年和一九三四年兩次嚴重失敗的痛苦考驗。經過長期武裝鬥爭和各個方麵、各種形式鬥爭的密切配合,終於在一九四九年取得了革命的勝利。

一九二七年,蔣介石和汪精衛控製的國民黨,不顧以宋慶齡為傑出代表的國民黨左派的堅決反對,背叛了孫中山所決定的國共合作政策和反帝反封建政策,勾結帝國主義,殘酷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人民。黨當時還比較幼稚,又處在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的領導下,致使革命在強大敵人的突然襲擊下遭到慘重失敗,已經發展到六萬多黨員的黨隻剩下了一萬多黨員。

黨仍然頑強地繼續戰鬥。周恩來等同誌領導的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黨的“八七會議”確定了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會後舉行了秋收起義、廣州起義和其他許多地區的起義。毛澤東同誌領導的湖南江西邊界地區的秋收起義,創建了工農革命軍第一師,在井岡山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朱德同誌領導的起義部隊不久就到井岡山會師。隨著鬥爭的發展,黨創建了江西中央革命根據地和湘鄂西、海陸豐、鄂豫皖、瓊崖、閩浙贛、湘鄂贛、湘贛、左右江、川陝、陝甘、湘鄂川黔等根據地,建立了工農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麵軍和其他許多紅軍部隊。在國民黨統治下的白區,也在艱苦的條件下,發展了黨和其他革命組織,展開了群眾革命鬥爭。在土地革命戰爭中,毛澤東、朱德同誌直接領導的紅軍第一方麵軍和中央革命根據地起了最重要的作用。紅軍各個方麵軍曾連續擊敗國民黨軍隊的多次“圍剿”。由於王明“左”傾冒險主義領導造成的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第一方麵軍不得不進行二萬五千裏長征而轉戰到陝北,同在那裏堅持鬥爭的陝北紅軍和先期到達的紅二十五軍相會合。第二、第四方麵軍也先後經過長征轉戰到陝北。紅軍主力撤離後的一些南方根據地,堅持了艱苦的遊擊戰爭。王明“左”傾錯誤造成的失敗使革命根據地和白區的革命力量都受到極大損失,紅軍從三十萬人減到三萬人左右,共產黨員從三十萬人減到四萬人左右。

一九三五年一月黨中央政治局在長征途中舉行的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誌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使紅軍和黨中央得以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保存下來,並且在這以後能夠戰勝張國燾的分裂主義,勝利地完成長征,打開中國革命的新局麵。這在黨的曆史上是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在日本帝國主義加緊對我國的侵略、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關頭,以毛澤東同誌為首的黨中央決定和實行了正確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黨領導了“一二·九”學生運動,掀起了要求停止內戰、抗日救亡的強大群眾鬥爭。張學良、楊虎城兩將軍發動的西安事變以及我們黨促成的這次事變的和平解決,對推動國共再次合作、團結抗日,起了重大的曆史作用。抗戰期間,國民黨統治集團繼續反共反人民,消極抗戰,因而在抗日的正麵戰場上節節敗退。我們黨堅持統一戰線中獨立自主的政策,緊密地依靠廣大人民群眾,開展敵後遊擊戰爭,建立了許多抗日根據地。由紅軍改編的八路軍、新四軍迅速地發展成為抗戰的中堅力量。東北抗日聯軍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堅持戰鬥。在敵占區和國民黨統治區,廣泛開展了各種形式的抗日鬥爭。這樣,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才能夠堅持八年之久,並同蘇聯和其他國家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互相支援,直到取得最後勝利。

抗日戰爭期間,我們黨從一九四二年開始在全黨進行整風,這場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教育運動收到了巨大的成效。在此基礎上,一九四五年黨的六屆七中全會作出了《關於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接著舉行了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總結了曆史的經驗,為建立新民主主義的新中國,製定了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使全黨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達到空前的統一和團結。抗日戰爭結束後,蔣介石政府依賴美帝國主義的援助,拒絕我們黨和全國人民關於實現和平民主的正義要求,悍然發動全麵內戰。黨在全國各解放區人民的全力支持下,在國民黨統治區學生運動、工人運動和各階層人民鬥爭的有力配合下,在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的積極合作下,領導人民解放軍進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戰爭,經過遼沈、平津、淮海三大戰役和渡江作戰,消滅了蔣介石的八百萬軍隊,推翻了國民黨反動政府,建立了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此,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4)二十八年鬥爭的勝利充分說明:

一、中國革命的勝利,是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指導下取得的。我們黨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把它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形成了偉大的毛澤東思想,找到了奪取中國革命勝利的正確道路。這對於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展是一個重大的貢獻。

二、中國共產黨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不謀任何私利的政黨,是敢於並善於領導人民百折不撓地向敵人作鬥爭的政黨。中國各民族人民從親身經曆中看到了這個事實,從而在黨的周圍結成廣泛的統一戰線,實現了我國曆史上空前強大的政治團結。

三、中國革命的勝利,主要是依靠我們黨所領導的完全新型的與人民血肉相連的人民軍隊,通過長期人民戰爭戰勝強大敵人取得的。沒有這樣一支人民的軍隊,就不可能有人民的解放和國家的獨立。

四、中國革命在各個階段都曾得到各國革命力量的援助,這是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的。

但是中國革命的勝利,從根本上說是中國共產黨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依靠中國各族人民自身的力量,經曆千辛萬苦,戰勝許多艱難險阻才取得的。

五、中國革命的勝利,在我國結束了極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曆史,結束了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奴役中國各族人民的曆史。勞動人民成了新國家新社會的主人。人民革命在一個人口占全人類近四分之一的大國的勝利,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也激勵了許多類似中國這樣受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剝削壓迫的國家的人民,增強了他們前進的信心。

中國革命的勝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最重大的政治事件,對國際局勢和世界人民鬥爭的發展具有深刻的久遠的影響。

(5)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是無數先烈和全黨同誌、全國各族人民長期犧牲奮鬥的結果。

我們不應該把一切功勞歸於革命的領袖們,但也不應該低估領袖們的重要作用。在黨的許多傑出領袖中,毛澤東同誌居於首要地位。早在一九二七年革命失敗以前,毛澤東同誌就已經明確指出無產階級領導農民鬥爭的極端重要性以及在這個問題上的右傾危險。革命失敗後,他是成功地把黨的工作重點由城市轉入農村,在農村保存、恢複和發展革命力量的主要代表。在一九二七年至一九四九年的二十二年中,毛澤東同誌和黨的其他領導人一道,克服重重困難,逐步製定和領導執行了使革命由慘重失敗轉為偉大勝利的總的戰略和各項政策。如果沒有毛澤東同誌多次從危機中挽救中國革命,如果沒有以他為首的黨中央給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和人民軍隊指明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我們黨和人民可能還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長時間。同中國共產黨被公認為全國各族人民的領導核心一樣,毛澤東同誌被公認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各族人民的偉大領袖,在黨和人民集體奮鬥中產生的毛澤東思想被公認為黨的指導思想,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前二十八年曆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建國三十二年曆史的基本估計(6)中國共產黨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的曆史,總的說來,是我們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指導下,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並取得巨大成就的曆史。社會主義製度的建立,是我國曆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是我國今後一切進步和發展的基礎。

(7)建國三十二年來,我們取得的主要成就是:

一、建立和鞏固了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即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政權。它是中國曆史上從來沒有過的人民當家作主的新型政權,是建設社會主義的富強民主文明的現代化國家的根本保證。

二、實現和鞏固了全國範圍(除台灣等島嶼以外)的國家統一,根本改變了舊中國四分五裂的局麵。實現和鞏固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形成和發展了五十多個民族平等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實現和鞏固了全國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各階層人民的大團結,加強和擴大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同各愛國民主黨派、人民團體通力合作的,由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組成的,包括台灣同胞、港澳同胞和國外華僑在內的廣泛統一戰線。

三、戰勝了帝國主義、霸權主義的侵略、破壞和武裝挑釁,維護了國家的安全和獨立,勝利地進行了保衛祖國邊疆的鬥爭。

四、建立和發展了社會主義經濟,基本上完成了對生產資料私有製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上實現了生產資料公有製和按勞分配。剝削製度消滅了,剝削階級作為階級已經不再存在,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已經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五、在工業建設中取得重大成就,逐步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係和國民經濟體係。一九八零年同完成經濟恢複的一九五二年相比,全國工業固定資產按原價計算,增長二十六倍多,達到四千一百多億元;棉紗產量增長三點五倍,達到二百九十三萬噸;原煤產量增長八點四倍,達到六億二千萬噸;發電量增長四十倍,達到三千多億度;原油產量達到一億零五百多萬噸;鋼產量達到三千七百多萬噸;機械工業產值增長五十三倍,達到一千二百七十多億元。在遼闊的內地和少數民族地區,興建了一批新的工業基地。國防工業從無到有地逐步建設起來。資源勘探工作成績很大。鐵路、公路、水運、空運和郵電事業,都有很大的發展。

六、農業生產條件發生顯著改變,生產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全國灌溉麵積已由一九五二年的三億畝擴大到現在的六億七千多萬畝,長江、黃河、淮河、海河、珠江、遼河、鬆花江等大江河的一般洪水災害得到初步控製。解放前我國農村幾乎沒有農業機械、化肥和電力,現在農用拖拉機、排灌機械和化肥施用量都大大增加,用電量等於解放初全國發電量的七點五倍。一九八零年同一九五二年相比,全國糧食增長近一倍,棉花增長一倍多。

盡管人口增長過快,現在已近十億,我們仍然依靠自己的力量基本上保證了人民吃飯穿衣的需要。

七、城鄉商業和對外貿易都有很大增長。一九八零年與一九五二年相比,全民所有製商業收購商品總額由一百七十五億元增加到二千二百六十三億元,增長十一點九倍;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由二百七十七億元增加到二千一百四十億元,增長六點七倍。國家進出口貿易的總額,一九八零年比一九五二年增長七點七倍。隨著工業、農業和商業的發展,人民生活比解放前有了很大的改善。一九八零年,全國城鄉平均每人的消費水平,扣除物價因素,比一九五二年提高近一倍。

八、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事業有很大發展。一九八零年,全國各類全日製學校在校學生二億零四百萬人,比一九五二年增長二點七倍。三十二年來,高等學校和中等專業學校培養出近九百萬專門人才。核技術、人造衛星和運載火箭等方麵的成就,表現出我國的科學技術水平有很大的提高。文藝方麵創作了一大批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優秀作品。群眾性體育事業蓬勃發展,不少運動項目取得出色的成績。烈性傳染病被消滅或基本消滅,城鄉人民的健康水平大大提高,平均壽命大大延長。

九、人民解放軍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得到壯大和提高,由單一的陸軍發展成為包括海軍、空軍和其他技術兵種在內的合成軍隊。野戰軍、地方軍和民兵三結合的武裝力量得到了加強,部隊的素質和技術裝備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進。在保衛和參加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人民解放軍發揮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堅強柱石作用。

十、在國際上,始終不渝地奉行社會主義的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倡導和堅持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同全世界一百二十四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同更多的國家和地區發展了經濟、貿易和文化往來。我國在聯合國和安理會的席位得到恢複。我們堅持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發展同各國人民的友誼,支持和援助被壓迫民族的解放事業、新獨立國家的建設事業和各國人民的正義鬥爭,堅決反對帝國主義、霸權主義、殖民主義和種族主義,維護世界和平,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大的積極作用。這一切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創造了有利的國際條件,促進了國際形勢朝著有利於世界人民的方向發展。

(8)新中國建立的時間不長,我們取得的成就隻是初步的。由於我們黨領導社會主義事業的經驗不多,黨的領導對形勢的分析和對國情的認識有主觀主義的偏差,“文化大革命”前就有過把階級鬥爭擴大化和在經濟建設上急躁冒進的錯誤。後來,又發生了“文化大革命”這樣全局性的、長時間的嚴重錯誤。這就使得我們沒有取得本來應該取得的更大成就。

忽視錯誤、掩蓋錯誤是不允許的,這本身就是錯誤,而且將招致更多更大的錯誤。但是,三十二年來我們取得的成就還是主要的,忽視或否認我們的成就,忽視或否認取得這些成就的成功經驗,同樣是嚴重的錯誤。我們的成就和成功經驗是黨和人民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結果,是社會主義製度優越性的表現,是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繼續前進的基礎。

“堅持真理,修正錯誤”,這是我們黨必須采取的辯證唯物主義的根本立場。過去采取這個立場,曾使我們的事業轉危為安、轉敗為勝。今後繼續采取這個立場,必將引導我們取得更大的勝利。

(9)從一九四九年十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一九五六年,我們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有步驟地實現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迅速恢複了國民經濟並開展了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在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基本上完成了對生產資料私有製的社會主義改造。在這個曆史階段中,黨確定的指導方針和基本政策是正確的,取得的勝利是輝煌的。

(10)建國後的頭三年,我們肅清了國民黨反動派在大陸的殘餘武裝力量和土匪,實現了西藏的和平解放,建立了各地各級的人民政府,沒收了官僚資本企業並把它們改造成為社會主義國營企業,統一了全國財政經濟工作,穩定了物價,完成了新解放區土地製度的改革,鎮壓了反革命,開展了反貪汙、反浪費、反官僚主義的“三反”運動,開展了打退資產階級進攻的反行賄、反偷稅漏稅、反盜騙國家財產、反偷工減料、反盜竊國家經濟情報的“五反”運動。對舊中國的教育科學文化事業,進行了很有成效的改造。在勝利完成繁重的社會改革任務和進行偉大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戰爭的同時,我們迅速恢複了在舊中國遭到嚴重破壞的國民經濟,全國工農業生產一九五二年底已經達到曆史的最高水平。

(11)一九五二年,黨中央按照毛澤東同誌的建議,提出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個總路線反映了曆史的必然性。

一、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國家獨立和富強的當然要求和必要條件。

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勝利和土地製度改革在全國完成以後,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轉為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之間的矛盾。國家需要有利於國計民生的資本主義工商業有一定的發展,但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也必然出現不利於國計民生的一麵,這就不能不發生限製和反限製的鬥爭。在資本主義企業和國家的各項經濟政策之間,在它們和社會主義國營經濟之間,在它們和本企業職工、全國各族人民之間,利益衝突越來越明顯。打擊投機倒把、調整和改組工商業、進行“五反”運動、工人監督生產、糧棉統購統銷等一係列必要的措施和步驟,必然地把原來落後、混亂、畸形發展、唯利是圖的資本主義工商業逐步引上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

三、我國個體農民,特別是在土地改革中新獲得土地而缺少其他生產資料的貧農下中農,為了避免重新借高利貸甚至典讓和出賣土地,產生兩極分化,為了發展生產,興修水利,抗禦自然災害,采用農業機械和其他新技術,確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隨著工業化的發展,一方麵對農產品的需要日益增大,一方麵對農業技術改造的支援日益增強,這也是促進個體農業向合作化方向發展的一個動力。

曆史證明,黨提出的過渡時期總路線是完全正確的。

(12)在過渡時期中,我們黨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

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我們創造了委托加工、計劃訂貨、統購包銷、委托經銷代銷、公私合營、全行業公私合營等一係列從低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的過渡形式,最後實現了馬克思和列寧曾經設想過的對資產階級的和平贖買。對個體農業,我們遵循自願互利、典型示範和國家幫助的原則,創造了從臨時互助組和常年互助組,發展到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再發展到社會主義性質的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的過渡形式。對於個體手工業的改造,也采取了類似的方法。在改造過程中,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和合作經濟表現了明顯的優越性。到一九五六年,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基本上完成了對生產資料私有製的社會主義改造。這項工作中也有缺點和偏差。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後,農業合作化以及對手工業和個體商業的改造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形式也過於簡單劃一,以致在長期間遺留了一些問題。一九五六年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基本完成以後,對於一部分原工商業者的使用和處理也不很適當。但整個來說,在一個幾億人口的大國中比較順利地實現了如此複雜、困難和深刻的社會變革,促進了工農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這的確是偉大的曆史性勝利。

(13)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經濟建設,依靠我們自己的努力,加上蘇聯和其他友好國家的支援,同樣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一批為國家工業化所必需而過去又非常薄弱的基礎工業建立了起來。從一九五三年到一九五六年,全國工業總產值平均每年遞增百分之十九點六,農業總產值平均每年遞增百分之四點八。經濟發展比較快,經濟效果比較好,重要經濟部門之間的比例比較協調。市場繁榮,物價穩定。人民生活顯著改善。一九五六年四月,毛澤東同誌發表《論十大關係》的講話,初步總結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提出了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任務。

(14)一九五四年九月召開了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製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一九五五年三月召開的黨的全國代表會議,總結了反對野心家高崗、饒漱石陰謀分裂黨、篡奪黨和國家最高權力的重大鬥爭,增強了黨的團結。一九五六年一月黨中央召開的知識分子問題會議和隨後提出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規定了對知識分子和教育科學文化工作的正確政策,促進了這方麵事業的繁榮。由於黨的正確政策、優良作風和崇高威信深入人心,廣大幹部、群眾、青年和知識分子自覺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在黨的領導下積極參加各項革命和建設工作,在全國形成了革命的、健康的、朝氣蓬勃的社會道德風尚。

(15)一九五六年九月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得很成功。大會指出:社會主義製度在我國已經基本上建立起來;我們還必須為解放台灣、為徹底完成社會主義改造、最後消滅剝削製度和繼續肅清反革命殘餘勢力而鬥爭,但是國內主要矛盾已經不再是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而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雖然還有階級鬥爭,還要加強人民民主專政,但其根本任務已經是在新的生產關係下麵保護和發展生產力。大會堅持了一九五六年五月黨中央提出的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即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經濟建設方針。大會著重提出了執政黨的建設問題,強調要堅持民主集中製和集體領導製度,反對個人崇拜,發展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加強黨和群眾的聯係。八大的路線是正確的,它為新時期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和黨的建設指明了方向。

(16)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我們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開始轉入全麵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十年中,我們雖然遭到過嚴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以一九六六年同一九五六年相比,全國工業固定資產按原價計算,增長了三倍。棉紗、原煤、發電量、原油、鋼和機械設備等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都有巨大的增長。

從一九六五年起實現了石油全部自給。電子工業、石油化工等一批新興的工業部門建設了起來。工業布局有了改善。農業的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開始大規模地展開,並逐漸收到成效。

全國農業用拖拉機和化肥施用量都增長六倍以上,農村用電量增長七十倍。高等學校的畢業生為前七年的四點九倍。經過整頓,教育質量得到顯著提高。科學技術工作也有比較突出的成果。

黨在這十年中積累了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毛澤東同誌在一九五七年春提出必須正確區分和處理社會主義社會兩類不同性質的社會矛盾,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接著,他提出要“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誌、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麵”的要求。一九五八年,他又提出要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到技術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上來。這些都是八大路線的繼續發展,具有長遠的指導意義。毛澤東同誌在領導糾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的錯誤時提出了不能剝奪農民,不能超越階段,反對平均主義,強調發展商品生產、遵守價值規律和做好綜合平衡,主張以農輕重為序安排國民經濟計劃等觀點;劉少奇同誌提出了許多生產資料可以作為商品進行流通和社會主義社會要有兩種勞動製度、兩種教育製度的觀點;周恩來同誌提出了我國知識分子絕大多數已經是勞動人民的知識分子,科學技術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具有關鍵性作用等觀點;陳雲同誌提出了計劃指標必須切合實際,建設規模必須同國力相適應,人民生活和國家建設必須兼顧,製定計劃必須做好物資、財政、信貸平衡等觀點;鄧小平同誌提出了關於整頓工業企業,改善和加強企業管理,實行職工代表大會製等觀點;朱德同誌提出了要注意發展手工業和農業多種經營的觀點;鄧子恢等同誌提出了農業中要實行生產責任製的觀點。所有這些,在當時和以後都有重大的意義。

黨中央在調整國民經濟過程中陸續製定的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草案和有關工業、商業、教育、科學、文藝等方麵的工作條例草案,比較係統地總結了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分別規定了適合當時情況的各項具體政策,至今對我們仍然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總之,我們現在賴以進行現代化建設的物質技術基礎,很大一部分是這個期間建設起來的;全國經濟文化建設等方麵的骨幹力量和他們的工作經驗,大部分也是在這個期間培養和積累起來的。這是這個期間黨的工作的主導方麵。

(17)這十年中,黨的工作在指導方針上有過嚴重失誤,經曆了曲折的發展過程。

一九五七年的經濟工作,由於認真執行黨的八大的正確方針,是建國以來效果最好的年份之一。這一年在全黨開展整風運動,發動群眾向黨提出批評建議,是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正常步驟。在整風過程中,極少數資產階級右派分子乘機鼓吹所謂“大鳴大放”,向黨和新生的社會主義製度放肆地發動進攻,妄圖取代共產黨的領導,對這種進攻進行堅決的反擊是完全正確和必要的。但是反右派鬥爭被嚴重地擴大化了,把一批知識分子、愛國人士和黨內幹部錯劃為“右派分子”,造成了不幸的後果。

一九五八年,黨的八大二次會議通過的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及其基本點,其正確的一麵是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後狀況的普遍願望,其缺點是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在這次會議前後,全黨同誌和全國各族人民在生產建設中發揮了高度的社會主義積極性和創造精神,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於對社會主義建設經驗不足,對經濟發展規律和中國經濟基本情況認識不足,更由於毛澤東同誌、中央和地方不少領導同誌在勝利麵前滋長了驕傲自滿情緒,急於求成,誇大了主觀意誌和主觀努力的作用,沒有經過認真的調查研究和試點,就在總路線提出後輕率地發動了“大躍進”運動和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使得以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和“共產風”為主要標誌的“左”傾錯誤嚴重地泛濫開來。從一九五八年底到一九五九年七月中央政治局廬山會議前期,毛澤東同誌和黨中央曾經努力領導全黨糾正已經覺察到的錯誤。但是,廬山會議後期,毛澤東同誌錯誤地發動了對彭德懷同誌的批判,進而在全黨錯誤地開展了“反右傾”鬥爭。八屆八中全會關於所謂“彭德懷、黃克誠、張聞天、周小舟反黨集團”的決議是完全錯誤的。這場鬥爭在政治上使黨內從中央到基層的民主生活遭到嚴重損害,在經濟上打斷了糾正“左”

傾錯誤的進程,使錯誤延續了更長時間。主要由於“大躍進”和“反右傾”的錯誤,加上當時的自然災害和蘇聯政府背信棄義地撕毀合同,我國國民經濟在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一年發生嚴重困難,國家和人民遭到重大損失。

一九六零年冬,黨中央和毛澤東同誌開始糾正農村工作中的“左”傾錯誤,並且決定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隨即在劉少奇、周恩來、陳雲、鄧小平等同誌的主持下,製定和執行了一係列正確的政策和果斷的措施,這是這個曆史階段中的重要轉變。一九六二年一月召開的有七千人參加的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初步總結了“大躍進”中的經驗教訓,開展了批評和自我批評。會議前後又為“反右傾”運動中被錯誤批判的大多數同誌進行了甄別平反。此外,還給被劃為“右派分子”的大多數人摘掉了“右派分子”帽子。由於這些經濟和政治的措施,從一九六二年到一九六六年國民經濟得到了比較順利的恢複和發展。

但是,“左”傾錯誤在經濟工作的指導思想上並未得到徹底糾正,而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麵還有發展。在一九六二年九月的八屆十中全會上,毛澤東同誌把社會主義社會中一定範圍內存在的階級鬥爭擴大化和絕對化,發展了他在一九五七年反右派鬥爭以後提出的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矛盾仍然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的觀點,進一步斷言在整個社會主義曆史階段資產階級都將存在和企圖複辟,並成為黨內產生修正主義的根源。一九六三年至一九六五年間,在部分農村和少數城市基層開展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雖然對於解決幹部作風和經濟管理等方麵的問題起了一定作用,但由於把這些不同性質的問題都認為是階級鬥爭或者是階級鬥爭在黨內的反映,在一九六四年下半年使不少基層幹部受到不應有的打擊,在一九六五年初又錯誤地提出了運動的重點是整所謂“黨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在意識形態領域,也對一些文藝作品、學術觀點和文藝界學術界的一些代表人物進行了錯誤的、過火的政治批判,在對待知識分子問題、教育科學文化問題上發生了愈來愈嚴重的“左”的偏差,並且在後來發展成為“文化大革命”的導火線。不過,這些錯誤當時還沒有達到支配全局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