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昊從忙碌不堪的拍攝現場來到走廊裏麵,他打趣著道:“你當然是知名作家了,走到哪裏都能看到你的名字,不過大作家你現在還不是作協成員呢!”
“我是科普作協成員,也是作家協會。你還沒告訴我那些人怎麼樣呢,我可不想到時候被刁難。”
“放心吧,科教頻道那群人很好相處的,都是有文化的人,我一直都挺佩服他們的。我現在終於明白你為什麼要寫了,這才是你最應該走的路線,學導演完全就是耽誤你功夫。”
林翰兩世為人,得知自己要在央視錄製電視節目之後還有些緊張,現在總算是可以放輕鬆下來,“那暫時就這樣吧,我來央視的時候給你帶禮物,在洛杉磯買的,到時候算是驚喜。”
他原本並不熱衷於購買旅行紀念品,但當他去了派拉蒙的片場之後,那麼多模型跟周邊完全按捺不住,傑克-哈裏森看到他這點愛好之後也代筆派拉蒙給他贈送了幾個限量版的周邊。
掛掉電話,林翰忍不住伸了伸懶腰,時差還有些影響,大白犯困,晚上精神抖擻,這似乎是很多年輕人當下固有的毛病,一到淩晨就精神百倍。
現在既然無聊,而且乏味,幹脆就看電影好了,要當導演就必須有足夠的閱曆,別的不,知名電影肯定要挨個看完,同時得出自己的看法。
看片量是非常必要的,最起碼都要看過五百部電影才行,這些隻是最基礎的東西
按照林翰的計劃表,他先看IdB前5跟豆瓣電影前5的電影,這些主流的電影其中有些是他上輩子看過的,但那都是建立在自己是觀眾的基礎上,現在他要站在導演的角度分析這些。
不隻是看股市,更要看劇本、演員的表演、鏡頭意識,達到看喜劇片不想笑、看悲劇片不想哭的地步。
看片量上去了,才會有討論的基礎,不然別人問起某個導演的電影,讓你分析一下,結果不好意思我沒看過這部電影,那不是丟人嗎!
除了這些主流的影片之外,林翰手裏麵還有一個燕京戲劇學院的導演係必看片單,這是原著記憶裏麵的東西,每個國家的電影都有涉獵。
從法國到意大利,從德國西班牙到捷克日本加拿大,這些不同國家的電影呈現出不同的風格來。
因此林翰一邊看電影,一邊在本子上紀錄著,等一部電影看完之後再寫詳細的記錄儲存起來。
這原本是一個需要長期積累的項目,但林翰來到這個世界並不算太久,他隻有抓緊時間才能做到這些。
一部又一部的電影看完,林翰在這些排行榜裏麵找到了一些熟悉的電影,但也現另外一些電影失去蹤影,這種缺失讓他再一次感受到了兩個世界的不同。
當陳佳璿敲門而入的時候,林翰正靠在沙上在觀看意大利導演費裏尼的電影《道路》,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拍攝風格,畫麵都有些模糊,但他卻看得如癡如醉。
“我跟《讀書》欄目組那邊商量過了,明下午兩點就錄製關於你的項目,談論的書就是你的《我,機器人》以及科幻。”(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