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探微伍
外戚擅權與宦官專政
兩漢之時,每當冊立皇後或是太後臨朝之際,其姻戚多受賞封爵,有的還被委以重任;而皇帝駕崩或是新君即位之時,外戚多參與輔政,執掌大權。但兩漢時代,此中也有不盡相同之處:西漢外戚秉政,多涉及權力如何交接的問題;東漢則是外戚集團與宦官集團為權力而展開爭奪與廝殺。自和帝起,皇帝多年幼即位,外戚集團借易於接近皇帝之機,利用皇帝的軟弱可欺,掌握朝中大權。宦官則利用皇帝逐漸成年,亟欲擺脫外戚而親政的心理,合謀鏟除外戚勢力,取而代之。外戚集團與宦官集團數番輪流執政,殘酷爭奪,危害無窮。
外戚秉政
東漢的外戚秉政,始於和帝時期的竇氏,中經安帝時期的鄧氏、閻氏,到桓帝時期的梁氏而至於頂峰。順帝死後,梁太後抱著2歲的兒子登基,是為衝帝。衝帝在位不及1年便死去。
為了繼續掌握朝政大權,梁太後與梁冀密謀,從皇族中選定一個年僅8歲的孩子為傀儡,是為質帝。質帝初立,不滿梁冀驕橫,稱他為“跋扈將軍”,竟然被梁冀毒殺。接著,太後和梁冀又選立15歲的劉誌即位,是為桓帝。梁冀為大將軍平尚書事,把握朝政近20年,恣意妄為,違法亂紀。當時百官升遷,都要到梁冀門下謝恩,接受他的種種要求,然後才到尚書機關報到。
正直不阿的官員,往往被梁冀陷害乃至殺戮。四方進獻奇珍異寶,都要將等次最優良的送到梁冀宅中。他還大興土木,營造第舍,廣開園囿,采土築山,修建林苑,如同皇家園林一般。
梁氏一門中,有7人被封侯,3人為皇後,6人為貴人,2人為大將軍,其餘擔任卿、將、尹、校者57人。梁冀權傾內外,百官側目,莫敢違命。
宦官曆史
宦官是由閹人發展而來的。
閹人不是中國的首創。美國記者約翰遜·根寶曾介紹某些非洲黑人部落有一種古老的習俗,即割去別的男性的生殖器贈給心愛的女子,以作為熱烈和忠貞不渝的愛情信物。日本學者寺尾善雄在《宦官物語》一書中說到古埃及、希臘、羅馬、土耳其、朝鮮都有閹人,而且其活躍程度不亞於當時的中國。就是在今天的印度也還有數量達百萬之巨的閹人。但是閹人獲得雙重身份而成為宦官,即一方麵是最高封建統治者個人及家族的奴隸,另一方麵又有政府官員式的職務,並且成為一支有組織的社會政治力量而延續數千年,卻隻有中國才有。
宦官是指經過閹割,失去正常性能力後進入皇宮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男性官員。史書上對宦官稱謂很多,如“閹宦”、“中官”,“太監”、“內臣”,尊之稱為“公公”,貶之稱為“宦孽”等。中國的宦官製度產生可以追溯到父係氏族社會時期。在父係氏族時期,部落首長和奴隸主死後,要將財產、權力傳承給自己的後代,他必須保證自己後代血統的純正,閹割身邊的男性家奴就是一個重要手段。
曆代帝王使用宦官,最基本的考慮也是如此。《周禮》中對帶有各種職銜的宦官的人數、職掌已有明確記載。這時宦官隻是家臣的一部分,人數不多,主要擔負看守宮門、傳達命令、侍奉起居等雜役,地位低賤。到了封建社會,帝王為了保證自己的權力,加強對官員的控製,在正常國家政治體製之外尋找可供利用的力量。侍奉君側的宦官沒有正式的官職,屬於皇帝個人財產,可以隨意處置,所以他們容易得到君王的寵信,能對君王施加某些影響,甚至參與政治。正因為這樣,宦官製度與以皇帝為中心的封建中央集權的政治製度有密切的聯係。
東漢宦官專權
東漢初建,光武帝就令宦官擔任皇宮中原先由士人擔任的官職,以便能夠直接控製,隨心指使。因數量有限,且控製有力,宦官並沒有造成什麼危害。自明帝時情況發生變化,先是宦官的數量增加,後又頻頻參與政治權力爭奪,成為皇帝極力拉攏的對象和得力助手。宦官集團雖然與外戚集團有短暫的共同秉政的情形,但更多的是二者勢不兩立,有我無你的廝殺。
在掃除外戚竇氏的鬥爭中,宦官鄭眾出謀出力,永元十四年(102),和帝封其為侯,參與朝政。這是宦官封侯參政,成為貴族的開始。安帝、桓帝都曾借助宦官勢力鏟除外戚鄧氏、梁氏,對宦官言聽計從,信用異常。建寧元年(168),宦官曹節等搶先動手,利用以往對禁軍的控製,誅殺外戚竇武勢力,收捕其宗親、賓客、姻屬等,並將其門生故吏免官禁錮。自此之後,宦官把持朝政,橫行天下。靈帝甚至公開說:
“張常侍(張讓)是我公,趙常侍(趙忠)是我母。”一時之間,“宦官得誌,無所憚畏”。他們借機興起第二次黨錮之禍。當權的宦官,大興土木,聚斂錢財,誣害忠良,使桓帝以來的政局更為黑暗。而他們的奴仆和在地方上的親戚往往也仗勢貪殘暴斂,加害百姓。
袁紹誅殺宦官
中平六年(189),靈帝去世,何太後臨朝,太後兄大將軍何進秉政。他與司隸校尉袁紹合謀誅滅宦官集團,但是太後不答應,所以遲遲沒有動手。最後何進采納袁紹的建議,私自召西北地區的重要軍事將領董卓帶兵進京,作為武力依靠,以脅迫太後誅滅宦官集團。但是何進寡謀少斷,遲疑未決。宦官勢力戰戰兢兢,決定殊死一博。張讓等十餘人在何進入宮之際,斬殺何進。
司隸校尉袁紹率兵進宮,收捕宦官,無論老少統統處死,甚至是包括那些沒有胡須的人。
宦官張讓等投河而死。宦官勢力從此被清除。
東漢時期,皇權的旁落直接導致了外戚擅權與宦官專政,而這又是釀成東漢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黃巾起義,衝垮了東漢的統治,東漢政府有名無實;而宦官勢力的囂張,又加劇了東漢王朝的衰亡。袁紹雖盡殺宦官,但已無力回天,漢王朝的統治很快終結。
曆史探微陸
道教的創立
道教是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土生土長的宗教,興起於有神論高漲、鬼神觀念籠罩的漢朝。但作為一種宗教信仰,道教是多源頭、多渠道逐漸彙合的結果,可謂源遠流長:其孕育於先秦,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的自然崇拜及巫術,是道教的基礎;曆經戰國、秦漢,吸收當時彌漫社會且被廣為信服的得道升仙之說,使之成為道教的信仰核心;至東漢末期,道教教團的產生和道教理論經典的確立,則標誌著道教的創立。
道教丹鼎派,更多的是關心少數上層貴族,與一般民眾無緣,也沒有形成以廣大普通民眾為基本信仰群體的道教教團組織。處在艱難困苦之中的民眾,更多的是渴求解除窮困、疾病、災異、戰禍等所帶來的痛苦。由民間巫術發展來的符派道教,其主要活動是符水治病,宣揚積德行善;又提倡教內互相扶助,救窮濟困。其教義與活動,與普通民眾的精神信仰和實際需求正相吻合,因而能夠廣泛傳播,迅速發展。
神仙信仰與方士方術
中國早期社會,盛行對天地、日月、山川等自然事物的崇拜,並將其意化為眾多的“神”。羽化成仙、騎龍升天等等道家觀念或信仰,都是由神仙學說轉化而來的;而道教的尊神,也脫胎於既有的神靈,如玉皇大帝是源於“天帝”;甚至民間信仰的神靈,如門神、灶神等,後來也逐漸成為道、俗共祭的對象。與一般生活於冥冥之中的鬼神相比,神仙形如常人,卻長生不死,又逍遙自在,神通廣大。神仙信仰的流傳,促使以傳播成仙為主旨的方士數量激增;而尋求仙境、仙道、仙人、仙藥的活動範圍擴大,也更進一步推動強化、宣傳了神仙信仰。特別是秦始皇與漢武帝,迷信神仙,渴望長生不老,支持、鼓勵方士活動,以至於“方士言神祠者彌眾”。神仙崇拜之風,已成為兩漢社會的重要風俗。而與降神、祈雨、治病等相關的巫術及鬼神祭祀,還普遍為一般民眾所接受。與之相關所形成的符咒、齋醮、拜儀活動,也為道教符派所承襲。
先秦道家與兩漢黃老道
先秦道家,如老子、莊子,並不講煉丹和符,也不追求肉體的長生不老或羽化成仙;而其著作,如《老子》、《莊子》等,也不是道教的經典。但老莊一派推崇超乎想象的宇宙最高法則—“道”,宣揚清靜無為,脫俗超凡,又極重養生健體。道教正是借助、發揮、膨脹了這些想法,使“道”居於至高無上的地位,把離俗傾向推向出世境地,又將養生論發展為長生論,從而形成道教的理論體係。但道家與道教畢竟不同,兩者之間更多的是不即不離的關係。後來的道教推崇道家老子,自然也將道家的創始人老子神化,奉為本教教主和尊神,從而有“太上老君”等稱號。吸收道家、法家等諸家思想而出現的“黃老思想”,在漢初居於統治思想的地位,日漸深入民心。武帝“罷黜百家”,但黃老思想並未因此而衰落,而是與當時盛行的神仙學相結合,黃老道因之而產生,以至於言神仙者均托名黃帝。武帝迷戀於方士之說,崇信黃帝事跡,曾坦言:“誠得如黃帝,吾視去妻子如脫屐耳!”至東漢,人們在崇信黃帝之時,對老子的尊崇也日甚一日,以至於桓帝親自拜祀老子。黃老道作為承繼神仙道而興起的道派,無疑是道教產生的重要一環。
《太平經》與《周易參同契》
《太平經》是流傳至今最早的道教經典,大致成書於東漢中期。《太平經》提出了兩個神學係統。一是天地陰陽係統,天意體現於陰陽五行。人應當敬天順天,而不應當逆天違天。人間政治清明則天地喜,陰陽順暢;人間政治昏亂則天地怒,陰陽失調。並根據天道惡殺好生的道理,提出治理國家應當崇尚德治,反對刑法之治。顯然,作為道教經典之作,《太平經》中有強烈的現實批判意識。二是神仙係統,以示區別於其他傳統信仰。這個神仙係統(由高向低依次是神人、真人、仙人、道人、聖人、賢人),如同銜接天地的階梯,最低兩級是人間的最高層次,此上就是超出人間、高聳的神仙世界。人各有天命,但隻要修道向上,就可在命運允許的範圍內得到最好的結果。修道的原則,就是養生養性和積德行善。《太平經》提出“天下太平”的社會理想,也足以引起亂世民眾的共鳴。作為道教理論的開端,《太平經》內以煉養長生,外以治國濟世,奠定了後來道教的發展路線。作為道家主要支派丹鼎派,其理論經典——《周易參同契》,也是誕生於東漢時期。這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道教煉丹專著。此書借《周易》爻象立論,強調煉製丹藥時應將《周易》、黃老、爐火三者相摻合,因而得名。其承繼神仙不老之說,故講求煉丹服藥,修道成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