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範文程善待親友
範文程(1597—1666年),字憲鬥,號輝嶽。遼東沈陽衛(今遼寧沈陽)人。清朝初年大臣,是北宋名相範仲淹第十七世孫。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開始為後金政權效力,此後侍奉清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世祖(順治帝)、聖祖(康熙帝)四代皇帝。隸屬滿洲鑲黃旗。
清初有一位名聲顯赫的大學士,他不僅為清朝的統一作出了重大貢獻,而且還因“嚴飭家範,追遠睦族,鹹合古禮”而受到世人的稱讚,被樹為治家之典範。此人便是曆仕清太祖、太宗、世祖、聖祖四朝的範文程。範文程是漢族知識分子中最早歸清者。他屢參機務,並以“治天下在得民心”提醒清朝統治者,為清王朝的建立和鞏固作出了重大貢獻。清人“論入關後宣力文臣必以範文肅公(即範文程)稱首”。
範文程雖為清初功臣,卻一直以讀書人自居,從不居功自傲,而且還特別喜歡和窮書生交朋友,表現出“寬厚有量”的德行。他為官清廉,秉政三十餘年,家無長物。他不僅善於治國,也善於治家。範文程治家的特點在於對待家人極嚴,而待親朋故舊寬和,慷慨好施。範文程教子嚴厲在清初是有名的。範文程有6個兒子,他平日“以詩書、騎射教子弟”,並告誡他們今後要為國家效力。由於範文程一貫主張“治天下在得民心”,因而經常教育兒子們將來做官之後必當廉潔奉公。為了防止孩子們養成官宦子弟的驕奢習氣,範文程在家對他們管教極嚴。就是在孩子們當官以後,他也不放鬆要求。時人稱範文程“家法最嚴,子弟不稍假色笑。長子官戶部侍郎,次子官翰林學士,往往侍立終日,不命之坐不敢坐”。後來,他的6個兒子都很爭氣,做官後“皆以清節著聞”。次子範承謨在“三藩之亂”中為國捐軀,“論者以為家教雲”。三子範永勳後任雲貴總督,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入覲時,康熙皇帝特賞禦用貂掛狐白裘,並賜禦書“世濟其美”之匾額,以讚揚範文程教子有方。
範文程善待親朋故友在清初也是有名的。範文程待人寬和,“樂施與,器量淵深”。親戚朋友中不論是誰遇到了困難找他來幫助他從不拒絕。有時遇到窮苦的朋友求援,他“傾囊不惜”。清兵入關之初,掠奪、販賣人口之事相當嚴重。每當有人告訴範文程,族姓中有人被掠賣,他“即捐金贖還”,使一家人重新團圓。因此,範文程在族人中威信甚高。
範文程是清初著名的漢族大臣。他不但為清初政治製度的製定作出了重大貢獻,而且善待親朋好友。範文程確實做到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和睦家庭、和睦處世的思想值得我們提倡和發揚。
第二節 傅以漸一封家書化幹戈
傅以漸(1609—1655年),字於磐,號星嚴。今山東聊城東昌府區人,祖籍江西永豐縣。清開國狀元、一代名相,知名學者、史學家。幼年家境清貧,天資聰慧,勤奮苦學,博覽群書,經史熟記不忘,終成大器。傅以漸一生為官,兢兢業業,鞠躬盡瘁,以清勤著稱於世。他學識廣博,精通經史,工於詩文,學者稱星岩先生。傅以漸以狀元而居相位,他鞠躬盡瘁,任勞任怨,以勤政清廉著稱於世。
清朝時期,開國狀元傅以漸的父親因兒子中了狀元,在朝廷做了大官,四鄰八鄉的人隻要一看到他,都會蹺起大拇指,把他稱讚一番。當地縣老爺是他的座上客,常有事沒事向他請教。久而久之,傅老太爺聽慣了人家的恭維話,不由趾高氣揚起來,與人說話的嗓門大了,待人接物也就勢利起來。
忽然一天,當他正閑居在家的時候,他鄰左邊鄰居來到他家,一揖到地對他說:“老兄弟,有件事想與你商量……”傅老爺沒等人家說下去就大聲地說:“商量什麼?”鄰居因有求人家,隻得低聲下氣地說了下去。原來鄰居是為三尺房基,想與他商量。傅老太爺不聽猶可,一聽便呼地站了起來,虎著臉說:“這是我家祖宗的遺產,有什麼好商量的?”鄰居碰了一鼻子灰,隻得灰溜溜地出了傅家。鄰居的兩個兒子想想氣不過,就找上門去與傅老太爺評理。可是,傅老太爺沒等兩兄弟開口,就叫家人把他倆趕出門去。兩兄弟一氣之下,就來了個先下手為強,請來泥水匠用幹石灰把傅家的三尺場地勾畫了進去。
傅老太爺見鄰居膽敢到太歲頭上來動土,氣得火冒三丈,連忙叫五六個家丁拿了棍棒上前阻擋。鄰居的兩個兒子並不買賬,急忙跑回家拿出了鋤頭、鐵耙。一時兩家爭執不下。前來圍觀的人見傅家仗勢欺人,都不服氣,紛紛指責傅家蠻不講理。傅老太爺趕忙派人去縣衙請縣老爺,縣老爺見此情景,也隻是在兩家中間用好言相勸。傅老太爺回到家,便一屁股坐到大廳的太師椅上。他越想越氣,趕忙叫家丁拿來文房四寶,給在京城當大官的兒子傅以漸寫了信。信的大意是,鄰居為造房,無故占用我家三尺屋基,為此,與鄰居幾乎大動幹戈,要兒子寫信到縣衙,打贏這場官司。信寫好以後,便派得力家丁星夜趕送。
十天半月以後,傅以漸接到家書。他拆開一看,不禁一笑,立即揮筆寫了回信,並附詩一首:千裏家書隻為牆,讓人三尺又何妨?長城萬裏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傅老太爺看了回信,又細細體味了兒子附上的那首詩,感到兒子說得對。第二天,傅老太爺主動找到鄰居門上,表示願讓出三尺屋基。鄰居見傅家主動相讓也讓出了三尺屋基,結果各讓三尺。鄰家房子造好了,這六尺地方就成了一條小巷,後人便稱為“仁義胡同”。傅以漸一封家書便使幹戈化玉帛的事,一直被後人傳為美談。
你若得寸進尺,人便得尺進丈;而你敬人一尺,人也會敬你一丈,為雞毛蒜皮的小事傷了和氣,實在不值得。和睦相處、恭謙禮讓的人無論在何時都是受人尊敬的。
第三節 鄭明允為人仗義疏財
鄭明允(生卒年不詳),清朝江南歙縣人。自幼讀書,曉大義。為人寬厚,善與人相處,為時人稱道。
尊長愛幼,與人為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許多人以其作為處世之根本,治家之法寶。清朝康熙年間有一個叫鄭明允的人,即以待人為善而備受世人稱道。無論在處理家庭關係、家族關係,乃至鄰裏關係中,鄭明允都能以尊長愛幼為本,善待他人。鄭家兄弟幾個,隻有鄭明允侍母最孝。鄭明允不僅孝敬老人,而且在兄弟之間也多謙讓,兄弟幾個相處得很好。對待族人、親友,鄭明允同樣是真誠相待。不論是誰有困難,他都會伸出援助之手。
鄭明允的哥哥得了重病,臥床不起,侄子們年幼不會照料,鄭明允就守在哥哥的床前,不離左右地耐心照顧。他每天為哥哥煎藥、喂藥、擦洗、按摩,就這樣一直堅持了幾個月,直到哥哥去世。哥哥去世後,鄭明允悲痛欲絕。他妥善處理了後事,又承擔起撫養侄子的責任。
一次,鄭明允和他的一個親戚外出做生意,不料那個親戚因一時不慎將本錢全部賠光。眼看一家老小無法生活,那個親戚產生了輕生之念。正在這時,鄭明允趕來看望他,當得知這一情況後,鄭明允毫不猶豫地把自己賺的錢全部送給了那位親戚,並傳授給他做生意的竅門,終於使親戚看到了希望,再次鼓起了生活的勇氣。不久,當那位親戚賺了錢,找鄭明允來還錢,並表示感謝時,鄭明允卻婉言謝絕了。
鄭明允並非巨富,然而,其慷慨樂施卻聞名鄉裏。親友們有了困難,都願意找他幫助。一次,一位朋友因為家境困難而又急於用錢,便很不好意思地向鄭明允請求援助。鄭明允問明原委之後,毫不猶豫地把手頭的錢全部給了他,而麵“無難色”。
一次,鄭明允的一個族子在外出時突然縊死於客店。消息傳來,族人皆驚。唯有鄭明允連夜趕往客店,向店主了解情況,並坐守至天明。第二天,他又將此案告知了官府。當官府驗屍查明確係自縊身亡,鄭明允便出資將死者安葬。一切處理妥當之後,鄭明允才返鄉通知了死者家屬,使死者家屬非常感激。
鄭明允誠懇待人,疏財於友,並非人人可以做到。用孟子“敬老慈幼,無忘賓族”的話來衡量,鄭明允的行動中無疑表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值得後人學習。
第四節 彭玉麟居高官善待鄰裏
彭玉麟(1816—1890年),字雪琴。祖籍衡永郴桂道衡州府衡陽縣(今衡陽市衡陽縣渣江),生於安徽省安慶府。清朝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清末水師統帥,湘軍首領,人稱雪帥。與曾國藩、左宗棠並稱大清三傑,與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並稱大清“中興四大名臣”,湘軍水師創建者,中國近代海軍奠基人。官至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兵部尚書。彭玉麟於軍事之暇繪畫作詩,以畫梅名世。他的詩後由俞曲園結集付梓,題名《彭剛直詩集》,收錄詩作五百餘首。
古人重視治家,同時強調睦鄰重友,因為任何一個家庭都不能以完全封閉的狀態存在下去。家庭是社會的一個細胞,畢竟要與社會發生聯係。翻開史冊,那些被人稱頌的治家典範,盡管情況各異,或能勤儉治家,或能尊長愛幼,或能嚴束子女,但他們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能夠睦鄰重友。清末有個兵部尚書叫彭玉麟,他就是一個極重睦鄰重友的人。彭玉麟統軍多年,執法甚嚴,在軍中有副鐵麵孔,並以剛直之名滿天下。但是,他又能夠善待朋友、鄰裏,興辦公益慈善事業,“然亦多情人也”。彭玉麟的這種性格特點,與其少年時代的處境是分不開的。
彭玉麟少年時代家境比較貧寒,時常受到鄉裏豪族的欺淩。他16歲的時候父親去世,“族人奪其田產”,逼得他和弟弟拋開母親外出避難。這一切,既養成了他嫉惡如仇的性格,同時又深刻地教育了他,使他感到鄰裏間和睦相處的重要。彭玉麟做官之後,與朋友、鄰裏之間始終保持著友好和睦的關係。他與人交往,從未使他人有位卑之感。有些人一旦做了官,便大講衣錦還鄉,光宗耀祖。而彭玉麟則不然,他幾次回鄉祭掃母墳,“皆布衣、青鞋,不設輿從”,與家鄉父老攀談如友。對於任官之地的百姓,他也是待之以禮,不使人感到他是一位朝廷大員。他外出時,經常是“衣服樸質類村叟,一奚奴隨之,亦村童也”,而不像某些人高舉“回避”之大牌,使百姓望而生畏。
一次,他到鎮上的一個茶寮去聽書,坐在普通百姓之中,竟無人知道他是何人。後因他懲辦了一個在茶寮中作威作福的水師管帶,“闔鎮無不駭然”,人們才知道他的身份,不禁對他更加敬佩。彭玉麟做官幾十年,“自府道至尚書,於交友,在卑位者未嚐令依官禮,終身若布衣昆弟之好,當世稱其高雅”。
彭玉麟不僅自己注意處理好朋友、鄰裏的關係,而且還嚴格約束家丁,不許他們外出時仗勢欺人,敗壞自己的名聲。某年除夕,彭玉麟想吃鮮鯉魚湯,便讓廚人去購買。廚人跑遍全鎮的集
市,也沒買到一條活鯉魚。這件事,讓一位姓洪的隱士知道了,他因為敬佩彭玉麟的為人,就把家中養的一尾鯉魚送給了廚人。廚人非常高興,接過魚後便付錢,洪隱士不收。廚人麵帶難色地說:“宮保有令,市物不予值者斬。今弗受,徒重吾罪。”洪隱士看到彭玉麟家法如此嚴明,更加敬佩,於是說:“歸告宮保,洪某此魚非送宮保者,乃送彭義人者。”廚人回府,把事情經過講述一遍。第二天正值元旦,彭玉麟特遣四差官齎名片至洪隱士家致謝。一時間,四鄰傳為佳話。
彭玉麟在善待他人的同時,還大力為家鄉興辦慈善事業。史載,他出資助本縣學田銀兩千兩,賓興費銀兩千兩,育嬰堂公費兩千兩,修縣誌銀五千兩,獨建船山書院銀一萬二千兩,以及衡清試館銀一萬兩。他如“京師及各直省湖南衡永會館,凡募助公舉者,動以千計”。他尤其注意尊長愛幼,凡“族中老者,歲有饋”,對窮苦鄉民,“又計丁口遍資給之”。
彭玉麟身居高官,能夠善待朋友、鄰裏,值得稱頌。特別是他少年時代曾深受鄉裏權貴、惡棍的欺淩,做官之後卻反其道而行之,成為睦鄰重友的典範,其胸懷尤其令人敬佩。
第五節 滿漢村民和睦相處
天聰汗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1643年),努爾哈赤第八子,滿族。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繼後金汗位,以次年為天聰元年。天聰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極在沈陽稱帝,建國號大清,改年號為崇德,並以是年為崇德元年。前後在位17年。在位期間,注意發展生產,增強兵力,不斷對明作戰,確定滿族族名,建立清國,為清王朝的確立和後來統一中國打下了堅實基礎。
滿族人在入關之前,就已經開始接觸漢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了,皇太極曾下令讓八旗貴族子弟學習漢文化的儒家經典,並接受明朝降服人員的建議,提倡在文武官員中學習。入關以後,從康熙朝開始,滿族作為清王朝的統治基礎,學習儒家思想也已被政治製度化、教育規範化,因而,儒家倫理的思想逐漸浸透到滿族社會當中,形成了滿族特有的道德倫理風俗,即在家庭及社會人際關係中極其注重禮儀。
腰站村位於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上夾河鎮,愛新覺羅家族曾生活在這裏。作為當時的清皇室宗親,愛新覺羅家族非常注重家庭倫理教育。從祖上開始,他們就把體現儒家思想的家庭倫理禮儀傳授當做家庭教育的主要內容,使家庭的成員從小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學習人生所處不同階段角色的諸般禮節,懂得了為人子(女)、人妻(夫)或婿、媳的盡禮之道。比如:兒媳應怎樣孝敬公婆,晚輩怎樣向長輩施禮等約定俗成的禮節;再如:男性晚輩在路上遇見長輩人,必須低頭垂手侍立在路旁,等待長輩人走過以後才能離開。這些繁文縟節細致到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其核心主要體現了儒家的“三綱五常”思想。
隨著時代的變遷,曆史上形成的這些繁文縟節逐漸被廢棄,但這些儒家倫理道德的基本精神在當代卻形成了優良的民風。這些好的道德風尚也促成了滿漢村民相處和諧,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麵:
1.講衛生,好整潔。無論生活條件好或差,都是屋內清潔透亮,東西擺放有序,院內清掃得幹幹淨淨,本人也都衣冠整潔。村裏年過八旬的幾位老人,盡管生活不富裕,穿著舊衣服,但都幹淨利落,加之言談有分寸,讓人感覺像機關裏的退休幹部。
2.男女老少講禮貌。村人接待客人既熱情又客氣,老一輩人仍然有儒雅風度。
3.孝敬老人。在腰站村裏一般由最小的兒子繼承財產,扶養老人。其他子女雖然得不到財產,但也都十分孝順,尤其是女兒,都主動承擔部分贍養義務,諸如醫藥費、日常所需生活用品等等。
4.家庭和睦。腰站村愛新覺羅家族人家大多數集中居住在東崗兩個居民組,所以,這兩個居民組的組長很少調節家庭糾紛。夫妻之間有矛盾,一般情況下自己便化解了,不願大吵大嚷,怕惹人笑話。離婚率很低,從1949年到現在,據村民回憶大概總計不超過六七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