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問候的習慣(1 / 1)

周末,客人來家裏玩,媽媽對奇奇說:“奇奇,快叫叔叔阿姨好。”奇奇漠然地看了客人一眼,扭頭就回房間,留下尷尬的媽媽和客人。家裏來了客人,孩子卻這麼沒有禮貌,真讓媽媽覺得臉上無光。是啊,孩子是家庭的一員,如果不講禮貌,不僅降低自己的形象分、損害自己的可愛度,也使家長的麵子無處可擱。做一個彬彬有禮的孩子,是每一個孩子應該養成的禮儀習慣。懂事的孩子,首先就要懂禮貌。

那是在德國法西斯統治的年代。有一個傳教士叫佩雷斯,他每日習慣於鄉村的田野之中漫步很長的時間。無論是誰,隻要經過他的身邊,他就會熱情地向他們打招呼問候。其中有個叫托拉亞的農夫是他每天打招呼的對象之一。托拉亞的田莊位於小鎮的邊緣,佩雷斯每天經過時都看到他在田裏勤奮地工作。然後這位傳教士總會向他說:“早安,托拉亞先生。”

當佩雷斯第一次向托拉亞問安時,這個農夫隻是轉過身去,像一塊石頭般又臭又硬。在這個鄉鎮裏,猶太人和當地居民處得並不太好,成為朋友的更絕無僅有。不過,這並沒有妨礙或打消佩雷斯的勇氣和決心。一天又一天過去,他持續以溫暖的笑容和熱情的聲音向托拉亞打招呼。終於有一天,托拉亞向佩雷斯舉舉帽子示決,臉上也第一次露出一絲笑容了。

這樣的習慣持續了好多年。每天早上,佩雷斯會高聲地說:“早安,托拉亞先生。”那位農夫也會舉舉帽子,高聲地回答道:“早安,佩雷斯先生。”

這樣的習慣一直待續到納粹黨上台為止。

佩雷斯全家與村中所有的猶太人都被集合起來送往集中營。佩雷斯被送往一個又一個集中營,直到他來到最後一個位於奧斯維辛的集中營。

從火車上被趕下來之後,他就等在長長的行列之中,靜待發落。在行列的尾端,佩雷斯遠遠地就看出來營區的指揮官拿著指揮棒一會兒向左指,一會兒向右指。他知道發派到左邊的就是死路一條,發配到右邊的則還有生還機會。

他的心髒怦怦跳動著,愈靠近那個指揮官,就跳得愈快。很快的,就要輪到他了,什麼樣的判決會輪到他呢?左邊不定期是右邊?

他離那個掌握著生死的獨裁者還有一段距離,但是他清楚這個人指揮官有權力將他送入焚化爐中。這個指揮官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他怎麼能在一天之中將千百人送入枉死誠中?他的名字被叫到了,突然之間血液衝上他的臉龐,恐懼消失得無影無蹤了。然後那個指揮官轉過身來,兩人的目光相遇了。

佩雷斯靜靜地朝指揮官說:“早安,托拉亞先生。”托拉亞的一雙眼睛看起來依然冷酷無情,但聽到他的招呼突然抽動了幾秒鍾,然後也靜靜地回道:“早安,佩雷斯先生。”接著,他舉起指揮棒指了指說:“右!”他邊喊還邊不自覺地點了點頭。右——意思就是生還者。

美德一點通:

禮貌的問候,是友好的表現,也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它讓朋友感到興奮,讓親人感到欣慰,讓身邊的人感到快樂,讓陌生人感到溫暖,甚至,也讓冷漠的人感到心情愉快。它能融化對立的堅冰,化解強硬的對手,也能讓友誼萬古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