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在知識的殿堂徜徉(2)(1 / 3)

接著,我還真的應該第三次重寫這篇文章,以免人們相信之所以要讀經典作品是以為它有某種用途。唯一可以列舉出來討他們歡心的理由是,讀經典作品總比不讀好。

而如果有誰反對說,它們不值得那麼費勁,我想援引紀奧倫(不是一個經典作家,至少還不是一個經典作家,卻是一個現正被譯成意大利文的現代思想家):“當毒藥正在準備中的時候,蘇格拉底正在用長笛練習一支曲調。‘這有什麼用呢?有人問他。’至少我死前可以學習這支曲調。”

絲路花語

經典之所以稱之為經典,就是因為書中的內容有很高的價值和意義。經典經曆過古今中外無數人的檢驗,在時間的長河中日久彌新。日本作家小泉八雲說:“不要買那隻讀一遍不能使人重讀的書。”他又說,“與其讀一百部好書,不如將五十部重讀一遍。”好書,是需要反複閱讀的。尤其是現在流行快餐文化,內涵不夠,孩子們更需要多讀一些經典,以此獲取更多的營養。

談讀書/【英國】弗蘭西斯·培根

必讀理由

英國文學家雪萊評價培根說:“他的文字有一種優美而莊嚴的韻律,給感情以動人的美感,他的論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學,給理智以深刻的啟迪。”閱讀本文,感受一下他的智慧吧。

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其怡情也,最見於獨處幽居之時;其傅彩也,最見於高談闊論之中;其長才也,最見於處世判事之際。

練達之士雖能分別處理細事或一一判別枝節,然縱觀統籌,全局策劃,則舍好學深思者莫屬。讀書費時過多易惰,文采藻飾太盛則矯,全憑條文斷事乃學究故態。

讀書補天然之不足,經驗又補讀書之不足,蓋天生才幹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後知如何修剪移接,而書中所示,如不以經驗範之,則又大而無當。

有一技之長者鄙讀書,無知者羨讀書,唯明智之士用讀書,然書並不以用處告人,用書之智不在書中,而在書外,全憑觀察得之。

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讀者,不可盡信書上所言,亦不可隻為尋章摘句,而應推敲細思。

書有可淺嚐者,有可吞食者,少數則須咀嚼消化。換言之,有隻需讀其部分者,有隻須大體涉獵者,少數則須全讀,讀時須全神貫注,孜孜不倦。書亦可請人代讀,取其所作摘要,但隻限題材較次或價值不高者,否則書經提煉猶如水經蒸餾,淡而無味。

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筆記使人準確。因此不常做筆記者須記憶力特強,不常討論者須天生聰穎,不常讀書者須欺世有術,始能無知而顯有知。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人之才智但有滯礙,無不可讀適當之書使之順暢,一如身體百病,皆可借相宜之運動除之。滾球利睾腎,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腸胃,騎術利頭腦,諸如此類。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讀數學,蓋演題需全神貫注,稍有分散即須重演;如不能辯異,可令讀經院哲學,蓋是輩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闡證另一物,可令讀律師之案卷。如此頭腦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藥可醫。

絲路花語

讀書的作用不僅僅是獲取知識,還能塑造性格,彌補精神上的不足。如果你想讓自己變得更完美,認真找一些好書來讀吧。

學無止境/【美國】斯坦伯格

必讀理由 斯坦伯格用一個簡單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經常為眾人忽略的真理:學無止境。此文讀來,令人感慨萬千,回味無窮。

作者簡介

斯坦伯格(William Steinberg,1899—1978),德裔美籍指揮家,在少年時期即能作曲、指揮,並演奏小提琴與鋼琴。後又在科隆音樂學院從阿本德羅特學指揮。1924年起相繼在科隆歌劇院擔任助理指揮,法蘭克福歌劇院任音樂指導。

這是美國東部一所規模很大的大學畢業考試的最後一天。在一座教學樓前的階梯上,一群機械係大四學生擠在一起,正在討論幾分鍾後就要開始的考試,他們顯示出很有信心。這是最後一次考試,接著就是畢業典禮和找工作了。

有幾個說他們找到工作了,其他的人則在討論他們想得到的工作。懷著對四年大學教育的肯定,他們覺得心理上早有準備,能征服外麵的世界。

即將進行的考試他們知道隻是很容易的事情。教授說他們可以帶需要的教科書、參考書和筆記,隻要求考試時他們不能交頭接耳。

他們喜氣洋洋地魚貫走進教室。教授把考卷發下去,學生都眉開眼笑,因為學生們注意到隻有5個討論題。

三個小時過去了,教授開始收卷。學生們似乎不再有信心,他們臉上有可怕的表情,沒有一個說話。教授手裏拿著考卷,麵對著全班同學。教授端詳著麵前學生們擔憂的臉,問道:“有幾個人把5個問題全答完了?”

沒有人舉手。

“有幾個人答完了4個?”

仍舊沒有人舉手。

“3個?”

“2個”

學生們在座位上不安起來。

“那麼1個呢?一定有人做完1個了吧?”

全班學生仍保持沉默。

教授放下手中的考卷說:“這正是我預期的。我隻是要加深你們的印象,即使你們已經完成了四年工程學教育,也仍舊有許多有關工程的問題你們不知道。這些你們不能回答的問題,在日常操作中是非常普遍的。”

於是教授帶著微笑說下去:“這個科目你們都會及格,但要記住,雖然你們是大學畢業生,你們的教育才開始。”

隨著時間的消逝,這位教授的名字也許會模糊,但他的訓誡卻不會模糊。

絲路花語

“學無止境,學海無涯”、“活到老學到老”這是生活的箴言。千萬不要因為自己掌握了些許知識而洋洋自得,要知道你所掌握的隻不過是浩瀚的知識海洋裏的一朵小小的浪花;當然也不必因為自己知識的匱乏而自卑,知識貫穿於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做一個有心人,不斷學習新的知識。

致一位青年詩人的信/【奧地利】裏爾克

必讀理由 從裏爾克給青年詩人的信中,我們可以看出裏爾克對青年詩人成長的關心與幫助,語言具有說服力。

(一)

非常尊敬的先生:

您的信剛於幾天前收到。對您信中所表示的極大而親切的信任,我要感謝您。我力所能及的,僅此而已。我無法進一步討論您的詩的風格;因為,任何評論的意圖,我連想也沒有想過。再沒有比用批評的言辭來談論一件藝術作品更不適當的了:在這種情況下,總是導致或多或少的巧妙的誤解。事物並非全像人們經常要我們相信的那樣容易理解而可以言傳;大多數事件都不是能用言語表達的,它們發生在語言從未踏進過的領域,而比一切更不可言傳的是藝術作品,它們是神秘的存在,它們的生命在行將消逝的我們的生命之旁永續下去。

既然我把這個意見說在前麵,我就隻能再對您說,您的詩作雖沒有獨自的風格,卻也有悄悄向個性發展的隱秘的萌芽。這一點,在最後一首詩《我的靈魂》中,我感覺得最明顯。在這首詩中,有些獨自的東西要演變成詩語和旋律。而在《獻給萊奧帕爾迪》那首美麗的詩中,也許出現了一種跟這位偉大的孤獨詩人相似之處。盡管如此,您的詩還沒有什麼本身的價值,沒有什麼獨立的東西,就是最後的一首和獻給萊奧帕爾迪的那首也是如此。您隨詩附寄的親切的信倒給我說明了好些缺點,這是我在讀您的詩時感到卻無法指明道出的。

您問您的詩好不好。您問我。您以前也問過別人。您把詩寄給雜誌。您把您的詩跟別人的詩比較,如果有某些編輯部退回您的詩作,您就感到不安。那麼(因為您已允許我給您出主意)我請您停止這一切吧。您向外界觀看,這是您不該做的,尤其是現在。沒有人能給您出主意和幫助您,沒有這種人。隻有一個唯一的辦法。反求諸己。考察一下您寫作的動機;檢查一下它是否紮根於您的內心的最深處,您要坦白,如果不讓您寫,您是否必死無疑。這是首要的,您要在夜深人靜的時刻反躬自問:我必須寫嗎?您要在內心裏挖掘出一個深刻的答複。如果答複是肯定的,如果您可以用一句堅強的簡單的話“我必須”回答這個嚴肅的問題,那麼您就按照這個必然性建立您的一生吧,您的一生,直到它最無關緊要、最無足輕重的時刻,都必須是這種衝動的標誌和證明。然後,您去接近自然。您要試圖像人類最初的人,說出您看到的、體驗的、喜愛的、失去的一切。您不要寫愛情詩;您要首先避開那些太流行、太平凡的形式:它們是最難的,因為在那裏麵有大量優秀的和一部分出色的流傳下來的作品,要發揮獨自的特色,是需要有一種很大的、成熟的能力的。因此,您要避開那些一般的題材,而去尋求您自己的日常生活提供給您的題材;您去描寫您的悲傷和願望,暫時的思想和對某一種美的信念——用真摯、靜默、謙虛的誠實描寫這一切,用您身邊的事物、夢中的姿影、您的回憶的對象來表現自己。如果您的日常生活在您看來似乎很貧乏,您不要怪它;要怪您自己,對您自己說,您還不夠做一個召來日常生活寶藏的詩人;因為,對於創作者來說,沒有什麼貧乏,也沒有什麼貧乏的毫不足取的地方。即使您身陷牢獄之中,牢牆擋住塵囂,不讓它進入您的感官——那時,您不總是還擁有您的童年時代,這筆貴重的豪華的財富,這座回憶之寶庫?把您的注意力轉向那方麵去吧。努力發掘出這種遙遠的往昔的沉埋了的興奮感情吧;您的個性將會鞏固起來,您的孤獨將會擴展,成為一所漸漸明亮的居室,他人的喧囂遠遠地掠過您的窗外——如果由於這種轉向內心,由於這樣沉潛於自己的世界,詩句油然而生,那時您就不會想到去問任何人,這是否是好詩。您也不會試圖找哪家雜誌來關心這些勞作:因為,您將在您的詩中看到您的可喜的自然的產品,您的生命的一個片斷,您的生命的聲音。一件藝術作品,如果是從必然中產生,就是好的。對藝術作品的判斷就寓於它的如此起源的方式之中,除此以外的判斷是不存在的。因此,非常尊敬的先生,我對您隻能做如此的勸告:反求諸己,探索您的生命源頭的深處;在您的生命之泉的源頭,您會找到“您是否必須創作”這個問題的答案。您聽到什麼,就遵命照辦,無須尋求解釋。也許會證實您有當藝術家的使命。那麼,您就承受這個命運,承擔它的重任和偉大,至於從外界能給您什麼報酬,都不要管。因為,創作者,他自身必須是一個世界,他必須在自身中和他自己所緊靠著的自然之中尋得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