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一些沼澤地區,生活著一種迄今為止最古老的爬行動物,它們的數量非常稀少。因為在它們身上能夠找到許多遠古時期爬行動物的特征,也因此被人們稱做中國的“活化石”。想知道它們是誰嗎?下麵讓我們一起去認識一下吧!
“減肥”的鱷魚
這種古老的爬行動物叫“揚子鱷”,如果你見到它的樣子,一定會想:“這個鱷魚是不是‘減肥’了呀?平時在電視裏見到的鱷魚都是個個又肥又壯的啊。”其實,揚子鱷一直都是這樣的身材哦,它是我國獨有的鱷魚品種,也是我國的一級保護動物。
揚子鱷又叫中華鼉、土龍、豬婆龍等,成年的揚子鱷足足有2米長,頭是扁平的,嘴巴很長,身體上有排列整齊的長方形角質鱗,由甲片凸起形成的兩條脊縱貫全身,背麵有角質鱗。背部呈暗褐色,有黃色的斑紋和橫條;尾巴是扁平的,上麵有灰黑相間的環形紋;四條腿又短又粗,腳趾間有蹼,趾端有爪,整個樣子看上去還是挺可怕的。
挖洞打穴我最行!
別看揚子鱷比別的鱷魚個頭小,可它有著一項非常厲害的本領——打洞!它那鋒利的趾爪、扁平的長頭和尾巴,都是打洞的好工具,如果舉行一場動物打洞比賽,相信它不會輸給老鼠,完全可以稱得上是位挖洞打穴的“高手”!
揚子鱷是個很狡猾的家夥,它的洞穴通常都極其隱蔽,長幾米到20米,內部縱橫交錯,就像迷宮一樣,但它設計了很多出口供自己逃生,隻有不熟悉的敵人進去了,轉來轉去地會繞暈在裏麵!另外,由於它在每年的10月下旬到第二年的4月中旬會進行冬眠,所以洞穴頂部有很多通氣的小孔。看來,揚子鱷也是相當聰明啊!
陸地上和水裏都是“家”
揚子鱷是水陸兩棲動物,它比其他動物具有更大的生存優勢,因而可以在殘酷的自然競爭中幸存下來。那麼它是怎樣繁殖的呢?
揚子鱷一般在5~6月份進入繁殖期,7~8月份進入產卵期。它們會在7月初用枯枝和雜草修建一個圓形的巢穴用來產卵,每窩可產卵10~30枚。卵呈灰白色,比雞蛋稍稍大一點。產卵後,鱷媽媽會用雜草將它們蓋住,然後守護在旁邊等待寶寶們的出世。60多天後,小揚子鱷們就破殼而出了。鱷媽媽們撥開蓋住它們的雜草,將它們帶出巢穴,然後在水裏交給它們一些基本的生存技能。小揚子鱷長大後大多會離開媽媽去外麵尋找新的居住場所。
填飽肚子做遊戲
揚子鱷喜歡遊泳,總是在河裏一邊玩耍一邊尋找食物。但它們更享受安靜,不喜歡跑來跑去,常常白天在洞穴裏睡覺,晚上才出去尋找食物,但有時候它們也會趴在洞穴附近的岸上曬太陽。
揚子鱷的食量很大,田螺、河蚌、小魚、小蝦、水鳥、兔子和蛇都是它們最喜歡的食物。它們還有一項超強本領,能夠把食物裏的營養物質全部儲存在身體裏,隻要吃飽了,就可以連續很多天不再吃東西。所以,揚子鱷比別的動物具有更頑強的生命力。
鱷魚為什麼會流眼淚呢?
你知道嗎?揚子鱷常常是流著眼淚吃東西的,好像它並不忍心吃掉那些小動物。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揚子鱷流淚是為了排除體內多餘的、帶有鹽分的液體。因為它沒有那麼多的皮膚汗腺和毛細血孔,於是,位於眼睛旁邊的淚腺就成了它最便捷的“排鹽”通道。當揚子鱷進食時,嘴張得比較大,會刺激淚腺分泌出類似於眼淚的物質,順便把多餘的鹽分排出體外。這樣,人們就誤以為那液體是它的眼淚,進而推斷揚子鱷在憐憫那些小動物,其實這是一種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