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山靄靄,雲水蒼蒼,惟我瑞中,源遠流長。
一百一十五年,在人類曆史的長河中隻不過是短暫的瞬間,而對於一所普通中學的辦學曆程,可稱歲月漫漫,曆史悠長。畢竟,這樣久遠的辦學曆史,在全國普通中學中也並不多見。
花開花落,春秋代序。經曆了初創的維艱、抗戰的流徙、內戰的磨難、建國後的新生、“文革”的浩劫和新時期的振興,瑞中風雨兼程,走過了一百一十五個年頭,弦歌不輟,薪火長傳;生機盎然,與時俱進。
如歌歲月,歲月如歌。從縣前卓公祠到倉前街節孝祠再到陶峰山畔,從學計館到縣立中學再到省一級重點中學,從先哲鄉賢篳路藍縷的艱難創業,到蔚為壯觀的現代化學校建設,校園的每一次變遷,都充滿了磨難和艱辛;學校的每一步發展,都滲透著曆代師長的汗水和熱血。
一百一十五年來,一代代瑞中人遵循孫詒讓先生“甄綜術藝、以應時需”的遺訓,以報效祖國為己任,承先賢之誌,取俊傑之長,勵精圖治,銳意進取,譜寫了一部氣壯山河的校史,這是一部具有光榮傳統的革命史,一部艱苦奮鬥的創業史,一部精英輩出的人才史,一部自強不息的發展史。
今日瑞中,沐浴著新時代的陽光,生機勃勃,氣象萬千,以悠久的曆史傳承、光榮的革命傳統、厚重的文化積澱、鮮明的辦學特色及輝煌的辦學業績而遐邇聞名。榮譽紛至,聲望日盛,學校被命名為全國文明單位、全國百強中學、全國百年名校等,獲得了數十項全國先進集體的榮譽稱號。2005年12月5日,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命名委員會將編號4073的小行星命名為“瑞安中學星”,這是小行星命名史冊上,第一次以中國普通中學的名字命名,這項崇高永久的國際榮譽,承載著瑞中人的光榮和驕傲,遨遊在浩瀚的星空,與日月同輝,與天地共存。
溯源追本,飲水思源,曆史不會忘記,瑞中人不會忘記:孫詒讓、王超六等創始先賢,以及一百一十五年來為瑞中的建設與發展立下不朽功績的人們。
十九世紀的中國,清廷腐敗無能,社會積弱積貧,甲午戰爭慘敗,朝野震驚,舉國嘩然。麵臨外禍日逼,國勢日危,國內有識之士主張維新變法,力倡教育救國。孫詒讓、黃紹箕和項申甫、項湘藻等鄉賢,不以“瑞安褊小,地處僻遠而自廢”,立時代前沿,破科舉樊籬,開新學之先,1896年創辦了全國最早的數學專門學校之一——學計館,1897年創辦了浙江省最早的外語專門學校——方言館,奠定了瑞安中等教育的第一塊基石,開啟了瑞中跨越三個世紀的光輝曆程。
1902年,學計、方言兩館合並為瑞安第一所官辦普通中學——瑞安普通學堂。此後,隨著時代與社會的發展,學校先後易名為:瑞安公立中學堂(1906年),瑞安私立中學堂(1909年),瑞安縣立中學校(1912年),瑞安縣立初級中學校(1925年),瑞安縣立中學(1942年),浙江省瑞安中學(1955年)。學校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成為百年名校,盛名遠播。1959年學校被列為浙江省重點中學;1981年被列為浙江省首批辦好的十八所重點中學之一;1995年被認定為浙江省一級重點中學。
光陰似水流逝,往事並不如煙。解讀瑞中校史,每頁都高潮迭起,每頁都熠熠生輝。這是一幅色彩斑斕的畫卷,這是一闕雄奇壯麗的詩篇,這是一曲跌宕起伏的交響樂。
無論是辛亥革命、“五四”運動,還是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無論是抗美援朝,還是新中國的建設,在每個曆史時期,瑞中人總是走在時代的前沿,傳播時代新風,發揚革命傳統,為國家獨立,為民族解放,他們不怕拋頭顱、灑熱血,赴湯蹈火,勇往直前。烈士林去病、鄭敬衡、鄭馨、張誌玉、張弢、黃德中、竺忠定、洪彥湜、林凱、趙天麟等校友,為國捐軀,名垂千古,是永遠屹立在瑞中人心中的豐碑。
一百一十五年的雨露滋潤,春華秋實,桃李芬芳;一百一十五年的櫛風沐雨,優良傳統,代代相傳。瑞中沒有辜負家鄉一百多萬人民的期望和重托,為國家為家鄉培養了一大批誌存高遠、學識淵博的棟梁之材。
在新的曆史時期,瑞中人再接再厲,緊緊把握每一個發展契機,深化改革,開拓創新,以德為先,五育並舉,創建了一個又一個輝煌的業績,躋身於全省乃至全國的強校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