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食品安全問題是指食物中有毒、有害因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這些因素包括生物的如微生物、病毒、寄生蟲、毒素、過敏物質、生物恐怖因素和轉基因等,化學的如農藥、獸藥、添加劑、加工過程汙染物、有毒包裝材料、環境汙染物等,物理的如雜質和放射性等。
食品安全涉及到食物的數量、質量、營養、資源以及食品工業等多方麵內容,是一項龐大的係統工程,不僅需要在現代食品安全經營理念的指導下,實現“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食品安全標準、技術、裝備、管理體製和運行機製的集成創新,而且需要係統分析我國食品供需狀況,逐步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食品安全管理體係,建立零售企業——連鎖超市食品安全信息管理體係。
1.1.1我國食品需求分析
長期以來,食品產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占據了非常大的比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食品產業從快速發展進入了飛速發展時期,食品資源越來越豐富,供給能力也迅速擴大,食品消費質量也在逐步提高,食品行業在快速地發生著變化。
1.1.1.1我國食品需求量分析
從中國食品消費的現狀可知,中國的食品消費占收入和消費總支出的比例呈明顯的下降趨勢,除了1990年和2004年,由於食品價格上漲幅度較大,恩格爾係數比上年度有所增長外,其他年度的恩格爾係數都比上年度減少。
隨著中國食品行業的發展,外向性逐漸加強,食品進出口額逐年遞增。尤其在中國加入WTO後,來自國外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和“綠色壁壘”逐漸減弱,加上中國食品品質的改善提高了國際競爭力,使食品出口額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2003年的出口額達到了175.31億美元。
1.1.1.2綠色食品需求的製約因素
隨著城鄉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告別了昔日“吃飽肚子”的溫飽生活,2003年首次迎來了人均國民生產總值1000美元的“小康”生活標準。傳統的“民以食為天”的價值判斷被賦予了新的含義。綠色食品將不可阻擋地進入我國居民的飲食結構,成為新的消費需求。
綠色食品是指遵循生態經濟規律和可持續發展原則,按照特定生產方式生產,經國家農業部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證,許可使用綠色食品標誌的無汙染的安全、優質、營養類食品。雖然綠色食品受到廣大消費者的喜愛,有著很好的需求預期。但是,綠色食品消費的增長,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快速增長。綠色食品需求,受到許多因素的製約,主要有:
(1)從理論上講,在消費支出中有多大比例用於綠色食品支出,受到個人收入水平和綠色食品價格水平的製約。我國城鎮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從1999年的5854.0元增加到2003年的8472.2元人民幣,2005年一季度達到了2938元,比2004年同期增長11.3%,扣除價格上漲因素,實際增長8.6%。恩格爾係數已下降到2004年的37.7%,居民在多樣化的食物選擇中,出於健康的考慮,雖樂於消費綠色食品,但畢竟平均收入水平不高,加上綠色食品的價位相對較高,使其需求增長仍受到消費者購買力的限製。
(2)綠色食品開發生產能力不高。2003年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的總產值已達到3.1萬億,食品工業產值也接近1.3萬億,而綠色食品年銷售額隻有723億元左右,還需要加快綠色食品的總量發展;綠色食品中初級產品占32.4%,初加工產品占26.7%,深加工產品占40.9%,加工產品的深度、水平還有待於盡快提升。
(3)消費者對綠色食品的認識水平不高。一些消費者對綠色食品為何物尚缺乏深入的認識,不少人認為綠色食品就是綠色的、新鮮的、野生的食品。消費行為心理學認為,認知是消費者產生動機和購買行為的動力源泉。目前消費者對“綠色”的認知程度較低,更多的還停留在字麵的理解上,還沒有形成每天都離不開綠色食品的現代消費觀念。隻有當消費者能夠全麵深入了解綠色食品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的價值時,才會產生強烈的需求欲望,並轉變為消費傾向。
(4)綠色食品市場整治不力、秩序不規範、消費者主權未能受到有效保護。在近幾年的消費品市場上,一些經營者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把未經過專門機構認證、沒有綠色食品專用商標、沒有統一規格包裝,也沒有產品產地說明書的所謂“綠色食品”,“綠色天然食品”,“綠色保健品”等假冒的綠色食品,堂而皇之地擺在商場和超市櫃台、售貨架上,以其假名分,欺騙消費者。
綜上所述,製約綠色食品消費的既有客觀因素,受生產發展規模和結構、價格水平、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市場環境的製約;也有主觀因素,即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和消費觀念的製約。
1.1.2我國食品供應分析
1998年以來,我國農產品供求關係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農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食品結構不斷優化,肉、蛋、奶、菜、水產品等食品種類在整個食品結構中的比重不斷上升,農業產業化程度顯著提高。為了全麵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2001年,農業部啟動了“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提出力爭用5年左右的時間,基本實現食用農產品無公害生產,保障消費安全,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食品,因地製宜地發展有機食品。
1.1.2.1糧食供應現狀
糧食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食品消費品,糧食產業關係著國家的穩定。我國用占世界約9%的耕地生產了占世界產量25%左右的糧食,解決了占世界22%人口的吃飯問題,基本具備了年產4.5~5億t糧食的綜合生產能力。2004年打破連續幾年糧食總產量下滑的局麵,糧食總產量達到了4.6947億t,糧食企業一直處於虧損狀態與糧食物流成本的居高不下有著很大的關係。
我國現有糧庫6萬多個,糧食倉容總體不足,國家也在新增一些基本設施建設以改善這一局麵。倉庫麵積每年都在增加,2000年新增237萬m2,2001年新增204萬m2,2002年新增232萬m2。糧食運輸主要靠水上運輸和鐵路運輸,鐵路運輸約占全國糧食運量的50%左右。根據2004中國統計年鑒關於國家鐵路貨物運輸量的統計表,2003年糧食貨運量為10138萬t、貨物周轉量為136651百萬t/km,平均運距1348km。糧食流通量大、點多、麵廣的特點是所有食品流通中最為顯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