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君臨天下 第216章 再續盛唐(全書終)(1 / 3)

就在阿保機稱帝建國、出兵幽州,渤海國忍無可忍、欲打遼西的時候,大唐秦王、總百揆李曜也沒有閑著。

隨著河北全境光複、契丹被阻幽州、河隴再歸大唐,李曜籌劃多年的席卷天下之勢已成,天下一統可謂隻差臨門一腳。此時此刻,如何以最小的破壞、最快的速度奪取中原,就成了眼下的當務之急。

對於朱溫,李曜從未小看。他布局近十年,一直把朱溫當作“最終BOSS”,如今終於到了收網決戰的時刻,若說心中沒有幾分激蕩,那是再也說不過去的。

對於李曜而言,這一戰他不愁不勝,但他要的,卻不僅僅隻是勝利而已。

他要的是全勝,是完美收官!

從平定河北以來,這長達半年的時間裏,李曜除了安定河北局麵、編練兵馬之外,將幾乎整個參謀總部都搬到了魏州,以魏州為大本營,一條條策略開始實施,內政外交,縱橫捭闔。

七月初二,第一個喜訊傳來:山南東道節度使趙匡凝“感秦王之誠”——當然這隻是官麵套話,實際上是北衙禁軍自武關東進、蜀中南衙禁軍自峽州東進,雙向進逼,趙匡凝攝於河北之戰時新禁軍威震天下,是以不敢相抗——遂盡舉襄、鄧、複、郢、隋、唐、房、荊等州,束身歸朝。趙匡凝雖是被迫“起義”,但對朝廷而言,山南東道畢竟是和平收複,因此遠在河北魏州的秦王、總百揆李曜親自趕赴長安迎接,以示隆重。趙匡凝繼而受封蔡陽郡王(無風注:趙匡凝為蔡州人,此為衣錦榮歸之意。),任禮部尚書,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山南東道由此撤藩,朝廷分別派駐各州刺史,秦王、總百揆李曜命總參謀部選派將領赴山南東道整編舊軍。

七月二十九,割據湖南的武安軍節度使馬殷宣布舉潭、嶽、朗、邵、衡、永、道、郴、連等州束身歸朝,李曜仍在長安迎接。馬殷相比趙匡凝,實際上還更加主動一些,因此雖然湖南地位不如山南東道,但卻受封扶風郡王(無風注:馬援出生地為扶風,馬殷自稱漢伏波將軍馬援之後,因有此封,如趙匡凝。另,根據史載事跡分析,馬殷對中原正統似乎比較畏懼,因此有這一安排。),任門下侍郞,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湖南撤藩,朝廷分別派駐各州刺史,秦王、總百揆李曜命總參謀部選派將領赴湖南整編舊軍。

八月十九,因受北衙禁軍、河東鎮軍、河中鎮軍甚至朔方鎮軍四麵威壓,定難節度使李思諫上表請去節度使職。秦王、總百揆李曜命其去職交還旌節,改任夏州防禦使,又命其兄弟三人分任銀、綏、宥三州防禦使,此四州另由朝廷派駐刺史。定難鎮遂撤,庶政、財政之權基本收歸中樞,由於該地屬黨項族內附後長期牧地,因此軍事改編暫未涉及,但秦王對黨項族可保留的可用於作戰的馬匹數目做了限製,多餘馬匹將由朝廷以錢幣購買或以貨物相易收歸中樞,黨項各族其餘牛羊等牲畜財物,朝廷不做限製、不做清點,朝廷每年另賜布帛千車——該布帛是河中東升新城所產的機織棉布。

八月二十三,檢校太尉、同平章事、廣州刺史、清海軍節度、嶺南東道節度等使徐彥若自覺病重(無風注:這位是被崔胤逼走的前宰相,從史載來看,品性還不錯,而且屬於“朝廷的人”。),上表請辭。朝中多有大臣以為當立廣州實權派劉隱為節帥,為李曜所斥。當日,朝廷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地任命李襲吉為嶺南節度使,並兼任安南經略使。為使其安全上任,實掌嶺南、安南大權,秦王更特調左右神策衛大將軍李承嗣、李嗣恩,領本部大軍隨同南下上任。

李襲吉離京之前,李曜曾與他有言:“南疆之重,並於北疆,你此去嶺南有四大任務,一是穩定局麵,二是打擊豪族,三是看住安南,四是大興船業。”李襲吉對李曜削藩之心早有深刻了解,對這番話自是了然於胸。至於大興船業,他此前曾聞李曜有一詩,其中有“千秋偉業征伐事,萬裏海疆龍旗揚”之句,因此雖然不知李曜為何如此在意“海疆”,但多少也能窺探其中一些含義。

隨後不久,江西鍾傳、福建王審知乃至兩浙錢鏐皆遣使來朝,隻是並未有束身歸朝之意,李曜知道東南那邊如今還算是天高皇帝遠,朝廷大軍的震懾還達不到萬裏之外,因此暫時倒也不急,隻是隨意安置了。

如此一來,天下藩鎮,除了李克用之外,無動於衷的似乎便隻剩朱溫和楊行密二人了。朱溫其實也上表請罪了一下,試圖緩和一下局勢,但被李曜置之不理。至於楊行密,他恢複了上貢,但並未就手中權力做出任何表示。而就連平盧王師範這個早已算是半個李曜的麾下的節帥,此次麵對李曜掀起的“束身歸朝熱”,也不得不做了樣子,表示願意束身歸朝,不過被李曜以“軍情緊急,王郎尚需為國效力”為由婉拒了。

一時之間,朱溫竟突然變得空前孤立起來!

十月初二,李曜在返回魏州後的第十日,下令由河中水軍改編擴建的“大唐黃河艦隊”突然襲擊,攻破朱溫白馬渡水軍大營。朱溫聞訊之後,親率大軍十萬赴滑州支援。

十月初九,黃河艦隊再破朱溫濮州水軍大營。朱溫令葛從周抱病掛帥,領兵五萬前往濮州支援。

十月二十一,大唐副總參謀長史建瑭親率北衙禁軍左右虎賁衛,南衙禁軍左右聖翊衛、左右金吾衛、左右鷹揚衛及新編原山南東道鎮軍的左右天樞衛、左右天璿衛合計十五萬大軍自襄州往東北方向出兵,攻破泌州、威逼許州。朱溫萬不得已,命楊師厚領兵八萬相抗,雙方在許州爆發攻守戰,許州危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