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兩晉南北朝曆時近四百年,這一時期,由割據產生分裂,數十個政權輾轉更替,曆史過程一波三折,在中國曆史上是一個上承秦漢下啟隋唐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戰亂不斷,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麵、變幻莫測的戰爭形勢、機敏多變的用兵策略等,都在曆史上寫下了精彩的篇章。社會等級結構空前加強,士族門閥製度達到極盛,形成了士庶等級分明的特有生活方式。北方少數民族紛紛內遷,形成了中國曆史上第一次民族交流和融合的大高潮。
三國鼎立競風華
黃巾大起義是東漢末年社會矛盾的全麵爆發,它不僅是備受煎熬的民眾憤怒情緒的一次大釋放,也揭開了割據政權的大混戰。黃巾起義被鎮壓之後,東漢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更加激化,宦官與權臣之間爭權奪利的鬥爭也日益公開化,最終釀成了董卓之亂。董卓雖然通過武力在京城擁兵自重,卻引來了眾多地方割據政權或集團的討伐……
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打敗了袁紹,奠定了其在黃河北部的基礎和地位;赤壁之戰,則形成了曹操集團與劉備、孫權兩大集團的南北對峙。孫、劉雖聯合對付曹操,但二者也是各有所圖,曆史的車輪於是滑進了英雄人物競風華的三國時代。
群雄開始逐鹿之爭
中平六年(189)四月,漢靈帝死後,皇宮裏照例上演了一幕宦官與外戚爭奪權力的激烈鬥爭。外戚權貴何進與時任司隸校尉的袁紹聯手,並聯絡涼州軍閥董卓,欲奪取政權,但是他們的密謀卻被宦官所察覺。此後,先是宦官段等率先下手殺死了何進,接著宮中宦官2000餘人又被袁紹所殺。
這場激烈的爭奪和打殺還沒有結束,董卓卻率兵3000開進了洛陽,他收並何進舊部,實力很快壯大,開始擁兵擅政。
九月,董卓先廢黜了何進所立的少帝劉辯,改立陳留王劉協,是為獻帝。董卓自任太尉兼前將軍。此後董卓為所欲為,自任相國,總攬朝綱於一身。
與此同時,他又放縱士兵在洛陽城中大肆擄掠財物,奸淫婦女,以致人人惶恐,怨聲載道,內外官僚也感覺朝不保夕。
由於袁紹、袁術、曹操等人既不滿董卓廢少帝而立獻帝,又對董卓亂政極為反感,所以紛紛離開京師,聯絡各地擁有實力的官員,準備討伐董卓。獻帝初平元年(190)初,關東州郡共推袁紹為盟主,正式起兵。董卓見關東聯軍勢盛,便挾持獻帝退往長安,但他依然不遺餘力地拔擢親信,廣樹黨羽。初平三年(192)四月,司徒王允與董卓部將呂布合謀,終於殺掉了董卓。此後雖然董卓舊部進行了大規模報複,但其餘黨很快又被其他割據勢力所消滅。
在討伐董卓的過程中,各地實力集團紛紛借機擴大自己勢力,因而此次討伐戰爭也為以後的軍閥混戰埋下了伏筆。
袁紹雖然被推為盟主,但此前他隻轄有渤海一郡,他便利用自己的盟主地位和為豪傑所歸向的優越條件擴充勢力,先後吞並了冀州、幽州、青州等,很快成為了北方地區最為強大的割據力量。與此同時,曹操的勢力也與日俱增,曹操一方麵遣使到長安,表示忠於漢朝廷,以此贏得人心;同時在許縣(今河南許昌市西)附近開展屯田,聚集糧食,招納軍隊,逐漸將據有南陽的袁術逐至淮北,兩次進攻徐州,並一度將據有兗州的呂布逐至徐州。興平二年(195)十月,漢獻帝任命曹操為兗州牧,此地成為了日後曹操消滅北方割據群雄的勢力基礎。
挾天子以令諸侯
袁紹、曹操兩大勢力的迅速崛起,使北方黃河流域的局勢逐漸由多級混戰走向了二虎爭雄。袁紹雖然領有青、冀、幽、並四州,地廣人多,兵強馬壯,經濟實力也遠比曹操強盛,但是曹操卻能“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政治輿論上占盡了先機。建安元年(196)七月,曹操抵達殘破不堪的洛陽,謀臣荀向他提出了三條重要建議:“奉主上以從民望,大順也;秉至公以服雄傑,大略也;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曹操深以為是,遂采納荀的建議,將漢獻帝及朝廷百官遷到了自己的根據地許昌,將漢獻帝牢牢地置於自己掌握之中。
建安元年(196)九月,曹操以漢獻帝名義下詔責備袁紹“以地廣兵多而專自樹黨,不聞勤王之師而但擅相討伐”,隨後又下詔給呂布,稱讚其平定董卓之亂的功績,令其與曹操共輔朝廷。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之舉的確取得了無與倫比的政治效果,各地勢力較小的割據政權也望風披靡,紛紛歸附,曹操聚集了一大批智勇雙全的謀士和戰將,為他在不久之後的官渡之戰中以少勝多戰勝袁紹奠定了基礎。
一山不容二虎,袁紹與曹操的矛盾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兵刃相向。建安四年(199)六月,袁紹選精兵十萬,開始南進,曹操也駐兵官渡,與袁紹形成了對峙。建安五年(200)二月,袁紹率大軍以黎陽為大本營,曹操也進一步加緊戰略部署,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戰就此開始了。曹操或聲東擊西,或以退為進,以靈活戰術出奇製勝,很快在戰爭中取得了主動,雙方在官渡相持一年多,最後以曹操的全麵勝利而結束。這場戰爭是中國曆史上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氣,寫下了他軍事生涯中輝煌的一頁。
官渡之戰後不久,袁紹於建安七年(202)因兵敗憂鬱而死,曹操乘機徹底消滅了袁氏軍事集團,讓戰亂多時的北方地區基本實現了統一。此後,曹操一方麵著力整頓北方社會秩序,加快發展社會經濟;另一方麵重振軍備武裝,計劃著更大範圍的征伐戰爭。
三國鼎立分天下
官渡之戰後,曹操在北方站穩了腳跟,北方地區的相對穩定為他繼續南下征戰解除了後顧之憂。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曹操與南方割據政權的戰爭也勢在必發了。
曹操雖然在北方戰勝了最大的對手袁紹,但南方還有幾支強大的割據力量,他們就是占據荊州的劉表、占有江東的孫權以及正在迅速崛起的劉備等。
建安十二年(207)七月,在經過一段時間休整之後,曹操開始南下攻打劉表,但是劉表卻在此時病死,劉表集團就四分五裂,很快瓦解。劉表的次子劉琮嗣位,他在部下的勸說下投降了曹操,其他部眾則多數追隨了劉備。
劉備派諸葛亮隨同前來荊州探察局勢的孫權部下魯肅前往江東,與孫權商討抗曹大計,達成了孫劉聯合抗擊曹操的協定。
此時,曹操大軍在到達江陵之後也停止南下,轉而由水路東進,而孫劉聯軍則由樊口、夏口溯流而上。兩軍於赤壁相遇,一場激烈的戰爭就此開始了,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赤壁之戰中,曹操軍隊因長居於北方而不習水戰,並且軍隊中瘟疫流行,因而士氣大減;而孫劉聯軍不僅占有地理優勢,而且軍事謀士群英薈萃,戰術精妙而指揮得當,因而孫劉聯軍最終以少勝多戰勝了曹操。
曹操雖然敗北,但是他也占據了軍事重鎮襄樊,並非一無所獲;孫權因占有了荊州東部等地而擴大了地盤,增強了實力;劉備則獲益尤多,因為此戰也奠定了他在西南地區的地位和基礎,其後天下三分而劉備居其一。可以說,赤壁一戰,基本上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麵,曆史也逐漸呈現出了三個各有千秋的畫麵。
曹操開創魏國霸業
赤壁之敗挫敗了曹操南下的銳氣,他深知此時尚難以戰勝強大起來的劉備與頗有實力的孫權集團,於是決定退而求其次,先在北方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地位,壯大自己的實力。
因此他以征討張魯政權為名,首先把兵鋒指向了對他若即若離、擁兵自重的漢將馬超、韓遂等,於建安十六年(211)基本上平定了關中。接下來,曹操又於建安十八年(213)再次南下攻打孫權,無奈沒有收獲,因此他又把目標瞄準了漢中張魯政權,使張魯政權歸降了自己。
曹操在四處征伐的同時,也進一步增強了對漢獻帝的控製和自己的權勢,逐漸使漢政權在實質上成為了曹魏政權。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曹操病死在洛陽,同年十月,其子曹丕廢漢獻帝而登基稱帝,建立了魏國,並追尊曹操為太祖武皇帝,從而正式結束了東漢政權,昭示了三國時代的正式開始。
曹魏率先建國而取代漢政權,並開創北方地區的霸業而稱雄中原,與曹操的雄才大略有很大關係。曹操善於發現人才,知人善任,惟才是舉,在用人上奉行“治平尚德行,有事賞功能”的原則,因而團結了一大批俊傑,這些人才不僅對他在北方的崛起和建立霸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也為其後魏國九品中正製的創立奠定了基礎。九品中正製作為魏晉時期重要的選官製度,對魏晉社會政治產生了重要影響。
曹操勢力得以不斷壯大,也離不開他在經濟上的重要措施,規模龐大的屯田不僅為其提供了有力的經濟支持,也使北方社會經濟得以恢複和發展,飽嚐戰亂之苦的人民生活得以安定。除屯田之外,曹操還調整租調製度,興修水利,發展手工業。所有這些,既為北方地區的統一和魏國的建立奠定了經濟基礎,也使魏國能在三國中占有相對優勢。
劉備建蜀漢
劉備是赤壁之戰的大贏家。曹操敗走後,劉備分兵取得了荊州長江以南武陵(治今湖南常德市)、長沙(治今湖南長沙市)、桂陽(治今湖南郴縣)、零陵(治今湖南零陵)四郡,並在不久之後自領荊州牧,從此站住了腳跟。但是從戰略形式上來看,在東部,孫權雖然將自己的妹妹嫁給劉備以示友好,但同時也阻擋劉備勢力的東進;北方的關中和漢中地區也是曹操奪取的重要目標,因此劉備集團把目標瞄準了西南益州。
益州包括今四川全部和雲貴大部分地區,也是諸葛亮向劉備提議的可圖長久之計的地方。益州本是劉焉的根據地,劉焉死後由其子劉璋繼任益州牧。劉備巧妙地利用了劉璋集團與曹操政權的矛盾,贏得了劉璋的信任,並借機籠絡益州部眾,最終於建安十九年(214)六月使劉璋投降自己,取得了益州地區,並迅速穩定了自己的統治。奪取益州之後,劉備又迅速北上攻打本為益州一郡的漢中,從曹操手中奪取了漢中地區。但收之桑榆而失之東隅,劉備雖全據益州,荊州卻被孫權乘機奪走。
不過從長遠戰略上來看,漢中作為益州門戶,對整個益州地區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漢中的取得使劉備占據了益州全部,為以後蜀漢政權的建立和發展打下了基礎。
曹丕代漢稱帝,建立魏國之後,諸葛亮等人也以繼承漢統為由勸請劉備稱帝,於是劉備也於魏國建立的第二年(221)四月正式稱帝,仍以漢為國號,史稱蜀漢。劉備稱帝之後第二年便開始東征,意欲攻打孫權,但是由於指揮不當而遭受重大損失。劉備也因憂憤一病不起,終於在蜀漢章武三年(223)四月病死於白帝城(四川奉節縣),臨終前將兒子劉禪托付給諸葛亮。
劉備死後,其子劉禪繼位,是為後主。劉禪庸碌無為,不諳政務,因此國家政務事無巨細均由諸葛亮決斷。諸葛亮分析形勢,決定先與孫吳恢複友好關係,因此他立即派鄧芝前去談判,最終再度與孫吳結盟。外交上的成功使蜀國擺脫了東麵受敵的不利局麵,為進一步整治內政提供了方便。在國內,蜀國雖然立足西南,但國小民弱,處境艱難。為此,諸葛亮一方麵努力發展經濟,以壯大經濟軍事實力,另一方麵則著手解決西南少數民族問題,諸葛亮對他們剿撫並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七縱七擒降服孟獲之舉傳為曆史佳話。
這些舉措不僅有利於蜀漢邊疆的穩定,增強了蜀漢國力,也促進了西南落後地區的開發,具有重大的曆史意義。
孫權江東立國
孫權18歲時其兄孫策被人刺殺,孫策臨終前留下了“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的遺言,孫權從此代兄統眾,謹遵教誨,在戰亂紛爭的多變時代牢守著江東基業,並不失時機地圖謀發展。赤壁之戰時孫權隻有26歲,但他已經表現出了一個政治家和軍事家的突出才幹。隨著戰爭的勝利,孫權的勢力得以進一步向西拓展,使孫權立基江東而西望楚荊,江南大部分便處在了他的控製之下。
赤壁之戰雖然使交戰三方各有所得,但在戰後,又圍繞荊州的控製權而開展了激烈的爭奪戰。因為荊州不僅對劉備進取關中和孫權保守江東都有重要的戰略地位,而且也是孫、劉政權阻止曹軍南下的戰略要衝。為此,孫、劉雙方還為爭奪荊州大動幹戈,一波三折地上演了劉備“借”荊州,最終孫權又奪回荊州的拉鋸戰。
雖然荊州最終被孫權全部控製,但此時劉備也已經擁有了益州和漢中,在西南確立了比較穩固的統治。
孫權在與劉備爭奪荊州時,稱藩於曹魏,因此曹魏曾於黃初二年(221)封他為吳王。第二年,孫權大敗劉備軍隊,占據了荊州,經過一番調整之後,孫權便也於公元229年正式稱帝,國號為吳,年號黃武,從此三國鼎立的局麵正式形成了。
孫權在建立吳國以後,繼續施行了一些發展社會生產、穩固和開拓邊疆等重大舉措,使吳國的社會經濟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首先,為了維護邊疆安定和社會穩定,孫權先後征討了吳郡、會稽、建業等地的山越人以及荊州的蠻族、交州的夷人等,不僅使他們歸降於孫吳,而且在這些地方設置郡縣、發展生產,對這些地區的開發產生了積極影響。其次,孫權注意發展農業生產,開展大規模屯田,興建水利工程,使社會生產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此外,孫吳政權還利用臨海的自然條件發展貿易交通,也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孫吳的萬人船隊還曾到達夷洲,即今台灣,這是大陸與台灣聯係的最早記錄,在中國航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
魏晉禪代與西晉的短期統一
魏晉南北朝注定是一個多變的動蕩時代。經過從黃巾大起義到孫吳建國的近半個世紀的頻繁征戰之後,魏、蜀、吳三國各自建立政權,從此統一的中央政權不複存在了,但三國間相互的製衡和牽製也換來了社會的安定和發展。三國各自為鞏固政權,增強實力,先後都在本國內實施了一些發展生產、穩固邊疆的措施,在動蕩的年代裏給凋敝的社會生產提供了發展的寶貴的機會,也讓飽嚐動亂之苦的人民得到了些許安慰。
但是繼曹操、劉備、孫權以及曾經輔佐他們的那些賢士名將們相繼謝世之後,迅速轉入動亂的社會,清晰地證明了他們的後繼者是多麼的庸碌無能!“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三國的穩定隨著開創者們的離世而相繼結束了,曆史再次轉回到了紛爭和動亂之中。
曹魏的統治與魏晉禪代
曹操以其雄才大略,開創了魏國霸業,不僅為曹魏建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且也對此後三國政局的發展產生了長遠的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說,他生前雖然沒有當上皇帝,但也不負其後繼者給他太祖武皇帝的尊稱。
但是魏國建立不久,政權就開始腐敗了。曹魏政權的第一位皇帝曹丕,雖然在鎮撫匈奴、鮮卑等北方少數民族,鏟除部分地方豪強大族以及打開西域交通等方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朝廷內也采取了一些加強中央皇權的措施,但是他在用人方麵卻與其父曹操大相徑庭。雖然九品中正製在這一時期製度化,但同時,陳群、司馬懿、曹真等不為曹操所重視的世家大族卻成了曹丕政權的左右手,這種用人上的大變化對曹魏政權爾後的發展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黃初七年(226)五月,魏文帝曹丕病重,立其子曹為皇太子,並以時任中軍大將軍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群、征東大將軍曹休、撫軍大將軍司馬懿等4人為輔政大臣,這些人的勢力從此不可一世。不久之後,曹丕死,曹即位,是為魏明帝。此時,東吳孫權趁曹魏政權交接之機舉兵進攻襄陽;次年,蜀漢也開始了北伐活動。此時曹真、陳群等人或病或死,危難之際,司馬懿受到重用,戰事幾乎都由他來主持,而司馬懿也借自己的軍權和取得的勝利而提高了政治地位。此時的曹魏社會,不僅玄學之風漸盛,朝野清談盛行,而且風氣也漸趨奢靡腐化。景初三年(239)魏明帝病死,立年僅8歲的齊王曹芳為帝,以武衛將軍曹爽和司馬懿共同輔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