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近現代著名國學大師簡介(1 / 3)

俞樾(1821~1907),字蔭甫,號曲園,浙江德清人,晚清著名文學家、教育家、書法家,著名國學大師。

俞樾一生孜孜不倦致力教育,辛勤筆耕,著有五百餘卷學術巨著《春在堂全集》,除《群經平議》50卷、《諸子平議》50卷、《茶香室經說》16卷、《古書疑義舉例》7卷外,其《第一樓叢書》31卷、《曲園俞樓雜纂》共百卷,並頗資考證。

俞樾長於經學和詩詞、小說、戲曲的研究,所作筆記搜羅甚廣,包含有中國學術史和文學史的珍貴資料。

孫詒讓(1848~1908),幼名效洙,又名德涵,後名詒讓,字仲頌,別號籀廎,浙江瑞安人。

孫詒讓是我國近代著名的一代經師,由於他的學術研究極為樸實,故又稱樸學家,並譽為“有清三百年樸學之殿”,他13歲就著成《廣韻姓氏刊誤》,18歲寫成《白虎通校補》,一生著作達35種,對經學、史學、諸子學、文字學、考據學、校勘學等方麵都有卓越的成就。孫詒讓的三十餘種著作,以《周禮正義》《墨子間詁》《劄迻》《古籀拾遺》《契文舉例》《名原》《溫州經籍誌》《籀廎述林》尤負盛名。

孫詒讓主要著作《周禮正義》是解釋周禮最精審詳備之作,《墨子間詁》為訓詁名著,被譽為“現代墨子複活”,《契文舉例》是考釋殷墟文字最早著作。

楊守敬(1839~1915),字惺吾、號鄰蘇,晚年自號鄰蘇老人,湖北省宜都市陸城鎮人,清末民初傑出的曆史地理學家、金石文字學家、目錄版本學家、書法藝術家、泉幣學家、藏書家,有83種著作傳世,名馳中外。

楊守敬用畢生的精力和學識,運用金石考古等多種方法研究《水經》《水經注》,曆經四、五十年,集我國幾百年水經研究之大成,撰寫有代表巨著《水經注疏》、編繪有《曆代輿地沿革圖》《曆代輿地沿革險要圖》和《水經注圖》等。

楊守敬對目錄版本學的造詣也頗深,撰著有《湖北金石誌》《日本金石誌》《望黨金石錄》等。編輯有《寰宇貞石圖》《三續寰宇訪碑錄》等。目錄版本方麵的著作《日本訪書誌》,與人合輯的《古逸叢書》等,都頗受當時學者名流的推重,至今也是少有的傑作。

王先謙(1842~1917),字益吾,因宅名葵園,學人稱為葵園先生,湖南長沙人。曾任城南書院、嶽麓書院山長。光緒六年任國子監祭酒,複在國史館、實錄館兼職,充雲南、江西、浙江三省鄉試正副考官;光緒十一年督江蘇學政。

王先謙在任內延攬文人,開設書局,校刻《皇清經解續編》,成書一千餘卷;還刻有《南菁書院叢書》等。

王先謙博覽古今圖籍,研究各朝典章製度。治學重考據、校勘,薈集群言。除前述校刻《皇清經解續編》外,還編有清《十朝東華錄》《續古文辭類纂》等;著有《漢書補注》《水經注合箋》《後漢書集解》《荀子集解》《莊子集解》《詩三家義集疏》等。

劉師培(1884~1919),字申叔,號左盦,江蘇儀征人,一代經學大師。治學方麵,劉師培在繼承《左氏》家學的同時,善於把近代西方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和成果,吸收到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來,開拓了傳統文化研究的新境界。

劉師培運用進化論思想研究古代社會生活的《論小學與社會學之關係》《讀書隨筆》《國學發微》《小學發微補》等,具有開創意義;關於《左傳》的研究成果,有《春秋左氏傳古例詮征》《春秋左氏傳例略》《春秋左氏傳答問》《春秋左氏傳時月日古例考》《讀左劄記》等;他研究《周禮》所著的《周禮古注集疏》《禮經舊說考略》《逸禮考》以及《古書疑義舉例補》《論文劄記》等,都有較高的學術地位。

嚴複(1854~1921),原名宗光,字又陵,後改名複,字幾道,漢族,福建侯官人,是清末很有影響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和教育家,是中國近代史上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的“先進的中國人”之一。著作有《嚴幾道詩文鈔》等,著譯編為《侯官嚴氏叢刊》《嚴譯名著叢刊》。在學術方麵,嚴複翻譯了《天演論》《原富》《群學肄言》《群己權界論》《社會通詮》《穆勒名學》《名學淺說》《法意》《美術通詮》等西洋學術名著,是近代中國開啟民智的一代宗師。

沈曾植(1850~1922),字子培,號乙庵,晚號寐叟,浙江嘉興人。1880年考中進士,供職刑部。

在職期間,他精研古今律法,著有《漢律輯存》《晉書刑法誌補》等書,之後,他出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主管俄國事務,因而,益究四裔輿地之學,於遼、金、元三史,創獲頗多,聲名遠播。

1893年,俄羅斯使臣喀西尼以《唐闕特勤碑》《突厥苾伽可汗碑》《九姓回鵲受裏登汩沒密施合毗伽可汗聖文神武碑》影印本,求沈曾植翻譯考證,沈作三碑跋博得眾人認同。此事後來廣為流傳,西方學者也多加以引用。

在沈曾植一生的著述中,有關輿地之學占了很重要的部分,計有《元秘史箋注》《皇元聖武親征錄校注》《島夷誌略廣證》《蒙古源流箋證》等十餘部。

王國維(1877~1927),字伯隅、靜安,號觀堂、永觀,漢族,浙江海寧鹽官鎮人。我國近現代在文學、美學、史學、哲學、古文字、考古學等各方麵成就卓著的學術巨子,國學大師。

作為中國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從事文史哲學數十載,是近代中國最早運用西方哲學、美學、文學觀點和方法剖析評論中國古典文學的開風氣者,又是中國史學史上將曆史學與考古學相結合的開創者,確立了較係統的近代標準和方法。

這位集史學家、文學家、美學家、考古學家、詞學家、金石學家和翻譯理論家於一身的學者,生平著述62種,批校的古籍逾兩百種。收入其《遺書》的有42種,以《觀堂集林》最為著名。被譽為“中國近三百年來學術的結束人,最近八十年來學術的開創者”。

辜鴻銘(1857~1928年),字湯生,出生於南洋馬來半島西北的檳榔嶼一個英國人的橡膠園內,是中國近現代為數稀少的一位博學漢學,又精通西方語言與文化的學者,號稱“清末怪傑”。

辜鴻銘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拉丁文、希臘文、馬來文等9種語言,通曉文學、儒學、法學、工學與土木等文、理各科。他創造性地翻譯了中國“四書”中的三部,即《論語》《中庸》和《大學》,並著有《中國的牛津運動》和《中國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義》)等書,向西方人倡揚東方的文化和精神,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在西方形成了“到中國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鴻銘”的說法。

廖平(1852~1932年),初名登廷,字旭陵,號四益;繼改字季平,改號四譯;晚年更號為六譯。四川井研縣青陽鄉鹽井灣人。他一生研治經學,作出了超越前人的學術貢獻,並起到了一個融合古今中西各種學說,富有時代特色的經學理論體係,他是中國近代最著名的經學大師,在中國近代學術界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廖平於光緒二年由官方供奉,進入成都尊紀院深造,光緒七年注《春秋穀梁傳》,次年成《穀梁集解糾謬》兩卷和《公羊何氏角詁十論》。其說多為前人未發之論。他一生著述甚豐,計一百多種,主要輯為《六譯館叢書》。

黃侃(1886~1935),初名喬鼐,後更名喬馨,最後改為侃,字季剛,又字季子,晚年自號量守居士,湖北省蘄春縣人,著名語言文字學家。黃侃1905年留學日本,在東京師事章太炎,受小學、經學,為章氏門下大弟子。

黃侃在經學、文學、哲學各個方麵都有很深的造詣,尤其在傳統“小學”的音韻、文字、訓詁方麵更有卓越成就,他主張中國傳統語言文字學的研究應以《說文》和《廣韻》兩書為基礎,他重視係統和條理,強調從形、音、義三者的關係中研究中國語言文字學,以音韻貫穿文字和訓詁。

黃侃的主要著作有《黃季剛先生遺囑專號》《黃侃論學雜著》《集韻聲類表》《日知錄校記》等多種。

章太炎(1869~1936年),名炳麟,字枚叔,初名學乘。後改名絳,號太炎。早年又號“膏蘭室主人”、“劉子駿私淑弟子”等。中國浙江餘杭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中國近代著名樸學大師。著名學者,研究範圍涉及小學、曆史、哲學、政治等等。在文學、曆史學、語言學等方麵,均有成就。

章太炎一生著作頗多,約有四百餘萬字。著述除刊入《章氏叢書》《續編》外,遺稿又刊入《章氏叢書三編》,所著《新方言》《文始》《小學答問》,上探語源,下明流變,頗多創獲。關於儒學的著作有《儒術新論》《訂孔》等,都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後改名為豫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和國學大師。

魯迅於1902年赴日本留學,1912年纂輯謝承《後漢書》,1913年校《嵇康集》,1915年1月輯成《會稽郡故書雜集》一冊,同月刻《百喻經》。

1923年,魯迅出版《中國小說史略》上卷,次年出版《中國小說史略》下卷,並校《嵇康集》及《嵇康集》序。魯迅一生的著作和譯作近一千萬字,其主要成就在雜文和小說方麵,但其國學方麵的成績也不容忽視。

錢玄同(1887~1939),原名錢夏,字德潛,號疑古,浙江吳興(現浙江湖州市)人。語文改革活動家、文字音韻學家、中國“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著名思想家。

他積極主張漢字改革。認為漢字難認、難記、難寫,不利於普及教育、發展國語文學和傳播科學技術知識,他還倡導使用新式標點符號、阿拉伯數字、公元紀念法、漢字橫行書寫等。

在音韻學研究方麵,他的代表作是《文字學音篇》。這是一篇全麵論述傳統音韻學的著作。其中既繼承了章太炎等的傳統音韻學的成果,又受到了高本漢的現代語音學研究方法和觀點的影響,在當時學術界產生了很大的反響。此外,他還著有《〈廣韻〉四十六字母標音》《古音無“邪”紐證》《古韻二十八部音讀之假定》等。其中多用現代語音學的知識分析音理,擬測古音,在方法論上有所創新。另外,他還著有《說文部首今讀》《說文音符今讀》和《中國文字學說略》《說文部首今語解》《中國文字形體變遷新論》等論著。

吳梅(1884~1939),男,字瞿安,號霜臣,江蘇蘇州人,著名戲曲理論家、教育家和詩詞曲作家。吳梅一生致力於戲曲及其它聲律研究和教學。主要著作有《顧曲麈談》《曲學通論》《中國戲曲概論》《元劇研究》、《南北詞譜》等。

吳梅對古典詩、文、詞、曲研究精深,作有《霜崖詩錄》、《霜崖曲錄》、《霜崖詞錄》行世。又長於製曲、譜曲、度曲、演曲,作《風洞山》、《霜崖三劇》等傳奇、雜劇十餘種。老先生終生執教,自1905年至1916年,先後在蘇州東吳大學堂、存古學堂、南京第四師範、上海民立中學任教。1917年至1937年間,在北京大學、東南大學、中央大學、中山大學、光華大學、金陵大學任教授。

羅振玉(1866~1940),初字堅白,後改字叔蘊、鬆翁、貞鬆老人,仇亭老民等,原籍浙江上虞縣永豐鄉,客籍江蘇省淮安,著名農學家、教育家、考古學家、金石學家、敦煌學家、目錄學家、校勘學家、古文字學家,中國現代農學的開拓者,中國近代考古學的奠基人。

羅振玉在政治上始終“恪守舊製”,以滿清遺老身份曾任偽“滿洲國”監察院院長。但他對中國科學、文化、學術又頗有貢獻,參與開拓中國的現代農學、保存內閣大庫明清檔案、從事甲骨文字的研究與傳播、整理敦煌文卷、開展漢晉木簡的考究、倡導古明器研究。他一生著作達189種,校刊書籍642種。

蔡元培(1868~1940),字鶴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並曾化名蔡振、周子餘,漢族,浙江紹興山陰縣人,原籍浙江諸暨。著名教育家、政治家。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革新北大,開“學術”與“自由”之風。

蔡元培始終信守愛國和民主的政治理念,致力於廢除封建主義的教育製度,奠定了我國新式教育製度的基礎,為我國教育、文化、科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富有開創性的貢獻。著作有《蔡元培語萃》《文化融合與道德教化》《蔡元培學術文化隨筆》《蔡元培教育文選》《蔡元培教育論著選》等。

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等。漢族,廣東新會人。中國近代維新派領袖,學者。梁啟超在哲學、文學、史學、經學、法學、倫理學、宗教學等領域,均有建樹,以史學研究成績最著。

1901至1902年,梁啟超先後撰寫了《中國史敘論》和《新史學》,批判封建史學,發動“史學革命”。1922年起在清華學校兼課,1925年應聘任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

這期間著有《清代學術概論》《墨子學案》《中國曆史研究法》《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情聖杜甫》《屈原研究》《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國文化史》《變法通議》等。

他一生著述宏富,有多種作品集行世,以1936年9月11日出版的《飲冰室合集》較稱完備。《飲冰室合集》計148卷,1000餘萬字。

康有為(1858~1927),又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長素、明夷、更甡、西樵山人、遊存叟、天遊化人,晚年別署天遊化人,廣東南海人,人稱“康南海”,清光緒年間進士,官授工部主事。出身於士宦家庭,乃廣東望族,世代為儒,以理學傳家。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會改革家、書法家和學者,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學說,並致力於將儒家學說改造為可以適應現代社會的國教,曾擔任孔教會會長。

主要著作有《春秋董氏學》《孔子改製考》《康子篇》《新學偽經考》《日本變政考》《大同書》《歐洲十一國遊記》《廣藝舟雙楫》等。

馬衡(1881~1955),字叔平,別署無咎、凡將齋,浙江鄞縣人。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長,金石考古學家、書法篆刻家。早年在南洋公學讀書,曾學習經史、金石諸學。精於漢魏石經,注重文獻研究與實地考察。1922年被聘為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考古研究室主任兼導師,同時在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兼課。

馬衡畢生致力於金石學的研究,上承清代乾嘉學派的訓詁考據傳統,又注重對文物發掘考古的現場考察,主持過燕下都遺址的發掘,對中國考古學由金石考證向田野發掘過渡有促進之功,遂使其學術水平領先於時代,被譽為“中國近代考古學的前驅”。其主要著作有《中國金石學概要》《凡將齋金石叢稿》等。

沈兼士(1887年~1947年),浙江吳興人。中國語言文字學家、文獻檔案學家、教育學家。1905年與兄沈尹默自費東渡日本求學,入東京物理學校。時章太炎先生居東瀛,沈兼士拜其門下,並加入同盟會。回國後曾曆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校國文係教授,故宮博物院文獻館館長等職。

他在語言文字領域的貢獻主要體現在積極參加國語運動,創建漢語字族學。在建立漢語字族學方麵,著有《廣韻聲係》一書,在中國傳統語言學研究的經驗與成果的基礎上,將語義與語音結合起來研究,以文字為標音符號,從敘述諧聲字發展的曆史軌跡中,揭示漢語語根與派生詞的親族關係,即建立漢語的字族學。他認為這是建設漢語語言學的必要條件。

此外,他還著有《聲訓論》《廣韻異讀字研究序》等著作以及一些研究具體某個漢字的字族的論文等。

錢基博(1887~1957),字子泉,別號潛廬,中國江蘇無錫人,國學大師,教育家。13歲讀《資治通鑒》和《續資治通鑒》,先後將兩部巨著圈點七遍,又精研《讀史方輿紀要》。16歲撰《中國輿地大勢論》,發表於《新民叢報》。1937年,在浙江大學中文係任教授。抗日戰爭勝利後,轉任武昌私立華中大學教授。

錢基博著述豐厚,見解獨特,深受學界敬重,其主要著作有《經學通誌》《現代中國文學史》《韓愈誌》《韓愈文讀》《古籍舉要》《國學必讀》《讀莊子天下篇疏記》《名家五種校讀記》《文心雕龍校讀記》《版本通義》《駢文通義》《明代文學》《四書解題及其讀法》《文史通義解題及其讀法》《周易解題及其讀法》《老子解題及其讀法》《孫子章句訓義》等多種。

胡小石(1888~1962),名光煒,字小石,號倩尹,又號夏廬,齋名願夏廬,晚年別號子夏、沙公,江蘇南京人,原籍浙江嘉興,國學大師。

胡小石一生著作等身。早年所著《中國文學史講稿》上編,取“一代有一代之勝”觀點,闡述中國文學演變,頗具卓識,後來的文學史家馮沅君、陸侃如、劉大傑的著述均受其啟發。對楚辭之學,綜合舊聞,擇善而從,獨創新說。

著有《遠遊疏記》《楚辭郭注義證》《楚辭釋名》《離騷文例》《屈原與古神話》《楚辭劄記》(未定稿)《甲骨文例》《讀契劄記》《金文釋例》《齊楚古金表》《聲統表》《廣韻正續》《說文部首疏證》《江津方言誌》等。

梅光迪(1890~1945),字迪生,一字覲莊,安徽宣城人。梅光迪於12歲應童子試,18歲肄業安徽高等學堂,1911年考取第三屆庚子賠款留美生考試。同年赴美入威斯康辛大學,專攻文學。1920年自美歸國,應劉伯明邀,到南京高等師範任教。翌年1月與劉伯明等創辦學衡雜誌,以“闡揚舊學、灌輸新知”為職誌。撰文介紹歐西古代重要學術文藝,以及近世學者論學之作,期國人於西方文化有更真切深透之了解,而融新變故,能尋得更適當的途徑。

梅光迪學問淵博,為我國對中西文化思想很有研究的一位學者,但不輕意動筆,不急求出版,所以一生著作不多。其中文著述大多收入梅光迪文錄,英文著作收入家信集,以為附錄。

劉文典(1889~1958),原名文聰,字叔雅。安徽合肥人,國學大師。劉文典1909年赴日本留學,1916年回國,在北京大學任教,研究諸子著作。

劉文典學識淵博,學貫中西,通曉英、德、日多國文字,專長校勘學,版本目錄學,唐代文化史等學科。1923年,劉文典出版專著《淮南鴻烈集解》,受到學術界極大重視。繼《淮南鴻烈集解》之後,劉文典又從事《莊子》《說苑》等書的校勘,寫了《三餘劄記》。1939年,完成了《莊子補正》《說苑斛補》等書的校勘編撰。

他的主要著作還有:《淮南鴻烈集解》《三餘劄記》《進化論講話》《進化與人生》等。

傅斯年(1896~1950年),字孟真,山東聊城人,祖籍江西永豐。曆史學家、學術領導人、五四運動學生領袖之一、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的創辦者。傅曾任北京大學代理校長、國立台灣大學校長。他所提出的“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的原則影響深遠。

在學術上,傅斯年信奉考證學派傳統,主張純客觀科學研究,注重史料的發現與考訂,發表過不少研究古代史的論文。並多次去安陽指導殷墟發掘。他主持曆史語言研究所期間,延攬一流人才,著作有《傅孟真先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