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
狹義的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的中華傳統思想文化與學術,包括古代諸子百家。
廣義的國學主要是中國一切過去的曆史文化,指的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學為根基,涵蓋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曆代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係,構成了恢弘的經、史、子、集四部,這些構成了國學的內涵。
由於國學既然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那麼無疑也包括了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建築、地理、音樂、經濟等,這些當然是屬於國學範疇,但也可以說是國學的外延了。
國寶級學術泰鬥、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曾高瞻遠矚地提出“大國學”的概念。
他說:
國學應該是大國學的範圍,不是狹義的國學。國內各地域文化和56個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國學的範圍之內。
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種不同的表現形式,但又共同構成中國文化這一文化共同體。
國學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國學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儒家貫穿並主導中國思想史,其它的則列為從屬地位;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但以經、子部為重,尤其傾向於經部。
青少年長大以後,都會在學業和事業上有所成就,但每個人的成就是有差距的。
造成這種差距的主要原因並不是智力因素,而是每個人人生觀、價值觀的差異。每個人在人文素養的提升上所付出不同程度的努力,是導致最終不同成長結果的主要原因。
幾千年來,中國的國學一直影響著中華民族的道德觀、價值觀。通過學習《國學知識全知道》,看點曆史故事,讀點國學經典,背點精華警句,記點先賢名言家訓,不僅可以使青少年朋友長知識長智慧,還可以幫他們塑造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
通過學習傳統文化,能夠滋養自己的心靈和大腦,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
事實上,深厚的人文素養可以使青年朋友們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國學的核心是訓詁學,要學好的話需要首先掌握基本概念。目前一些人對待國學存在著一些認識上的偏差,有的人言國學而色變,談諸子而心憂,認為國學駁雜難學。
比較明顯的一點,就是認為國學是很深的,把它作為一門深奧的理論來研究,似乎用一種功利的態度出發,去理解國學的實用價值。
依筆者之見,如果能從精於一家之言開始,循序漸進,進而旁通於其餘諸家,自可明理。假如泛覽經史子集,涉獵諸子百家,樣樣都學而樣樣疏鬆,勢必左顧右盼,不得要領。
因此,本書挑選千百年來經過時間考驗、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先賢,支撐起中國人傳統知識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國學經典,從基本概念入手,發幽闡微,向青少年揭示和傳揚其精髓,讓朋友們濡潤其中,享受古典文化的營養。
《國學知識全知道》充分考慮到青少年學習方法上的特點,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到宗禮典章、宗教信仰、藝術技藝、易理術數、養生保健,凡舉極為精純者,結合後人的闡釋,將經、史、子、集、名物、訓詁、考據之學、文學、曆史和風俗習慣,乃至禮、樂、射、禦、書、數六藝及醫、卜、命、相等都囊括進來。
把儒、釋、道、兵、法、墨等百家之說統統收進其中,曆代著名人物、國學大家、詩詞字畫、名言典故也毫無遺漏,以點帶麵、由淺入深、從精至博,貫通中國傳統文化中文、史、哲最精要的部分,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幫助青少年朋友們登堂入室。
有如此一本《國學知識全知道》在手,說不上對國學全知道,但是能夠讓青年朋友知道是毫無問題的。
這裏的《國學知識全知道》,僅是國學的主要內容而已。要深入學習,那還得下點苦功夫,這是自不必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