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世界之最(10)(1 / 3)

不過凡事都有例外,發射軌道傾角很大的衛星(如通過兩極軌道的衛星或由東向西運轉的衛星)時,離赤道近的發射場的優越性就不再存在。

對行星進行探測

在太陽係,除我們居住的地球外,對其他8顆行星知之甚少。靠望遠鏡雖然也可以有新的發現,如發現了土星環、木星衛星和天王星,運用萬有引力定律陸續發現了海王星、冥王星。但如果用望遠鏡再進行仔細觀測,恐怕就難有新的結果了。

因為我們在地球上是隔著大氣層進行觀測的,而大氣層是深入觀測的障礙。

用行星和行星際探測器進行探測,情況就有質的變化。行星和行星際探測器都在大氣層外進行觀測,那裏無大氣層影響,觀測起來既方便,又清晰。正因為如此,美國和蘇聯發射了的多個行星探測器,取得了大量的數據,也拍攝了大量的有關行星照片,揭示了許多秘密。

那麼對行星如何探測呢?方法有4種:(1)從行星附近飛過,拍攝照片,測定它們的磁場。如在距火星10000千米的地方拍攝火星照片。(2)在行星表麵著陸,直接觀測行星的大氣。如“金星”4號探測器著陸後,取得了金星表麵的溫度、氣壓等數據。(3)繞行星飛行,成為行星的“人造衛星”。(4)在行星上軟著陸,對行星的土壤、岩石進行詳細分析。

如“海盜”1號和2號就是軟著陸對火星進行仔細研究的。

“宇宙背景探測器”

“宇宙起源”是千百年來一直困擾著無數先哲的難題。當代宇宙學已為它貢獻了許多理論,而航天專家則能通過觀測來驗證這些理論。20世紀60年代末發射的“宇宙背景探測器”(COBE)正可擔當此任。

COBE最大的功績在於,它獲得了最新、最精確的微波背景輻射的測量結果:

微波背景輻射為2.726±0.01開,且有著微乎其微的不均勻性(10/1000000開)。

而最初,人們曾認為任何方向的背景輻射都是相同的。有人將這一結果譽為“宇宙學的一個最重要突破”,“本世紀科學的一項最重要發現”。

原來,大爆炸宇宙學有一個致命弱點,它不能說明背景輻射的高度各向同性和天體大尺度結構不均勻性間的矛盾。而80年代初發展起來的“暴脹理論”則能克服這一矛盾,它認為:大爆炸後的10-35秒,宇宙經曆了一次指數式“暴脹”,體積增加了1050倍。由於暴脹,微波背景將留下微小的不均勻性。而COBE的觀測結果正好與暴脹理論的預言值相符,這就為暴脹理論提供了依據。此外,COBE的觀測結果還有力地支持了暗物質理論,使天文學家相信,宇宙中尚有90%以上的物質我們無法看到,但它們的引力作用卻顯示了它們的存在。

遠征火星

20世紀70年代中期發射的2艘“海盜”號航天器,通過4年的考察,使人類對火星的了解達到空前的水平。但是謎團或許比已解決的問題還多:整個火星的表麵結構是怎樣變化的?時有發生並遍及整個火星的塵暴機製何在?火星是否有活火山和磁場?火星到底有無生命?火星能否真的成為人類未來的樂園?假如將登月看作是地球文明的延續的話,那麼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人類親臨火星將意味著“太陽係文明”的建立。

為了實現載人登火星的夙願,美國已製訂了可供實施的宏偉藍圖。這將是一個曆時近30年、耗資達幾千億美元的係統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