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著名軍事家的故事(1)(1 / 3)

一雪前恥的孫臏

孫臏是“兵聖”孫武的後代,戰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齊國阿(今山東陽穀東北)人,生卒年月不詳,大約與商鞅、孟子同時。他的一生坎坷不平,連真實姓名也沒有留下。他曾拜兵學家鬼穀子為師,與魏國大將龐涓是同窗好友。鬼穀子是一位隱士,長於兵學和縱橫捭闔之術。孫臏在他門下學到了許多知識。後來龐涓當了魏國的將軍,妒忌孫臏的才能,就派人把他誆騙到魏國,處以臏刑(挖去膝蓋骨),所以人們稱他為孫臏。

後來,孫臏得到齊國使臣的幫助,逃離魏國,到了齊國,做了齊國大將田忌門下的賓客。當時,在齊國的王公貴族中流行一種賽馬活動,田忌也經常參加。有一次,孫臏觀看田忌和齊威王及諸公子賽馬,他看到他們的馬各分上、中、下三等,實力相差不多,就對田忌說:“你盡量多下賭注,我能讓你得勝。”比賽開始時,他建議田忌用下等馬和對方的上等馬比賽,先主動輸掉一局,然後用上等馬和對方的中等馬比賽,再用中等馬和對方的下等馬比賽。田忌采用孫臏的建議,結果負一局,勝兩局,贏得了千金。這個小小的故事,後來被傳為千古佳話。它揭示了軍事上一條很重要的規律,就是要善於用局部的損失,去換取全局的勝利。他的這一思想受到曆代軍事家的重視和稱道,這是他的樸素辯證法思想的具體運用。賽馬以後,田忌非常敬重他的才能,把他推薦給齊威王,齊威王任命他為軍師。從此,孫臏在戰國七雄爭立的角逐中,開始嶄露頭角,大顯身手。

不久,魏國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同孫臏出兵救趙。

孫臏終於得到一個向龐涓複仇的機會,但他並沒有急於與龐涓在戰場上相見。他勸田忌放棄領兵直趨邯鄲與魏軍決戰的計劃,趁魏軍主力出兵在外,國內防務空虛之際,直搗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迫使遠在異國的魏軍“釋趙而自救”。等龐涓回兵時,中途予以截擊,這樣既救了趙,又能給魏國以沉重打擊,是一舉而兩得。

田忌采納了孫臏“避亢搗虛”、“圍魏救趙”的戰法,揮師直逼魏國軍事重鎮平陵(今山東定陶)。齊軍假意攻打平陵的行動並不威脅魏國,龐涓也不急於回救,繼續竭盡全力攻克邯鄲。直到魏軍已占領邯鄲,損兵折將急需休整時,孫臏才建議齊軍揮師直搗魏都大梁,逼魏惠王十萬火急地命令龐涓統兵回救。龐涓接令後,不得不放棄邯鄲,拋棄輜重,晝夜兼程回師。孫臏判斷魏軍回師必經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立即率齊軍主力北上,在桂陵設下埋伏。當魏軍經長途跋涉行至桂陵時,以逸待勞的齊軍突然出擊,大敗魏軍,龐涓隻身逃回魏國。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圍魏救趙之戰”。

桂陵之戰後,魏國雖元氣大傷,但經過幾年的休整後,魏國逐漸開始恢複對外進攻。幾年後,魏國再次發兵進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援。齊威王采用孫臏的主張,與韓結好卻不急於發兵。待韓軍五戰五敗,魏軍也實力大損時,才於次年以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發兵救韓。齊軍重施“圍魏救趙”的戰法,直驅魏都大梁。魏惠王像上次一樣將攻韓的部隊召回,以太子申為主將,龐涓為將軍,率兵十萬迎擊齊軍。

此次形勢不同於桂陵之戰,魏軍是有備而來,氣勢旺盛。故孫臏決定因勢利導,利用魏軍求勝心切的弱點,誘敵冒進,再圖取勝。齊軍前鋒與魏軍稍一接觸,即佯裝怯戰,掉頭東撤。在撤退途中,有意造成軍力不斷削弱的假象,第一天造了十萬人吃飯的鍋灶,第二天減為五萬人用的鍋灶,第三天則隻剩下三萬人用的鍋灶了。龐涓與孫臏交手,本來小心翼翼,害怕再次上當,但當看到齊軍鍋灶日減,以為齊軍膽怯,三天中即逃亡了大半,這才壯起膽子,丟下輜重和步兵,隻領輕車銳騎日夜兼程猛追,必欲全殲齊軍,擒獲孫臏。

齊軍退至馬陵(今河南範縣西南),此地道路狹窄,地勢險峻,兩旁樹木茂盛,是個設下埋伏的好地方。孫臏計算行程,判斷魏軍將於日落後追至,遂命士卒伐木堵路,並將路邊一棵大樹剝去樹皮,在樹幹上寫了“龐涓死於此樹之下”8個大字。他挑選一萬名弓弩手埋伏在道路兩側的山上,約定天黑後,見到火光就一齊放箭。

日暮時分,龐涓果然率軍追到馬陵,發現路旁的大樹被剝去樹皮,上麵隱隱約約寫有字,就命士卒點起火把來看,待他看清樹上字後,這才發現中計,急令部隊撤退。但已經晚了,兩旁齊軍看見火光,萬弩齊發,伏兵四起。魏軍猝不及防,倉促應戰,很快潰敗,龐涓中箭,左突右衝無法突出重圍,最後憤愧自殺。齊軍乘勝追擊,又大敗魏軍主力,俘獲魏軍主將太子申,殲滅魏軍十萬。這就是“馬陵之戰”。

馬陵之戰後,魏國一蹶不振,齊國則聲威鵲起,稱霸中原,孫臏也名揚天下。但此時,齊國上層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日益激化。為擺脫政治上的糾紛,孫臏主動辭去軍師之職,過起隱居生活。他把晚年的全部精力都用於軍事理論的著述,寫出流傳千古的《孫臏兵法》。

點評

孫臏是戰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他的“圍魏救趙”的戰法,成為中國軍事史上的經典之作,為後世兵家廣泛推崇。他的《孫臏兵法》這部軍事著作不但指導了我國古代的戰爭,即使在今天仍閃爍著它獨特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