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峰駝主要分布於北非、西非及中東各地的幹旱或幹旱沙漠中。雙峰駝和單峰駝之間可以雜交,雜交後的雌雄兩性駝,均有生殖能力。
目前單峰駝的數量,約占全世界駝屬動物總數的90%,其中非洲占80%,非洲國家中索馬裏和蘇丹養駝數量最多,占非洲的70%。
小型哺乳動物,可以通過挖洞進入洞中來避免高溫和脫水,而駱駝則不能。但是,駱駝的體型和體格卻有其特點。由於駱駝的腿特別長,從而加大了腹部與地麵的距離,可以避開地表反射的熱量,也對行走有利。駱駝的蹄下有角質墊,其厚度可達1厘米,並有大量黑色素,踩在火熱的沙子上,也不會覺得燙。它們的蹄子很大,還有蹼,可以防止走路時陷進沙裏。駱駝走路時的步伐緩慢而有節奏,也最能節省能量。
駱駝在高溫的沙麵上臥地時,先以前肢著地,用力將熱沙向前推,然後膝蓋著地,用力將熱沙往後扒,例如當氣溫為29℃,地麵溫度為47℃時,駱駝臥地後,前肢下的溫度為32℃,胸底處的溫度為37℃。
在冰天雪地的南極,幼小的企鵝們,常常會緊緊地擠在一起取暖。在撒哈拉沙漠,炎熱的夏季中午,也會發現成群的駱駝在趕駝人的訓練之下,一個挨一個地擠在一起,這當然不是為了取暖,相反是為了保持涼爽,避免從外界吸收過多的熱量。因為,大家緊靠在一起,可以減少身體與外界的接觸麵積,也就可以減少身體與外界的熱量交換。如果是在南極,就能減少身體中的熱量向外擴散,而在炎熱的沙漠裏,則同樣也能夠減少身體從外界吸收熱量。
駱駝通過出汗而散熱的能力要比小型哺乳動物強得多。在大多數哺乳動物中,脂肪是分散地分布於全身的皮膚之下的,因此妨礙了出汗。而對於駱駝來說,脂肪則主要集中在駝峰上,因此駱駝身體表麵其它部分的汗就很容易蒸發了。另外,駱駝的毛也比較疏鬆,因此汗在皮膚表麵的蒸發,就比較容易。
駱駝皮下脂肪少,主要貯存於駝峰和腹腔內。駱駝的被毛在初夏時會脫換,並且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無毛期,才能夠長出新毛來,而這樣正好可以度過炎熱的夏季,更加有利於從體表散熱。
當環境溫度接近或超過體溫時,動物散熱的方式主要有出汗和加快呼吸。夏天裏的狗,張開嘴,伸出舌頭,快速地淺呼吸,每分鍾可達300次。目的就是為了降溫,因為狗沒有汗腺,皮膚不會出汗,因此隻有靠快速地呼吸,讓水分在呼吸道裏蒸發來達到降溫的目的。
但是,這樣的降溫方式要消耗很多能量。駱駝則主要是通過出汗來散熱的。發汗,是一種最有效的散熱方式,皮膚每蒸發1克水,就可以帶走580卡的熱量,相當於把5.8克的水從0℃加熱到100℃所需要的熱量。但是,如果汗水一出來就擦幹或滴到地上,就起不到散熱的作用了。駱駝出汗不像賽馬那樣,出得渾身濕淋淋的,而隻是毛下麵的皮膚稍微有些潮濕,這樣降溫效果最好,並能夠減少水分的損失。
雖然駱駝是恒溫動物,但是它們的體溫卻可以發生比較大的變化,而正常的生理活動並不因此而受到影響。夏季的早晨,駱駝的體溫隻有34℃,午後可達40.6℃~40.7℃,體溫升高後體溫與環境溫度之間的溫差減小了,就不用靠出汗來散熱,這樣就可以減小水分的蒸發。它們在白天獲得的熱量可貯存於體內,在晚上溫度降低時又會散發,這樣也能節約能量,因為在低溫環境中保持體溫恒定也是要消耗能量的。每天飲水的駱駝,晝夜溫差可達2℃,如果以體重500千克計,可貯存1.26×107焦耳的熱量。駱駝要散失這麼多的熱量,至少需要6升左右的汗水。
駱駝在適應幹旱炎熱和幹旱寒冷的荒漠環境上,要比其它動物能力更強。例如,駱駝可在一段時間內因失水而使體重減輕約25%,但對其食欲不會有明顯的影響。在充足飲水之後,它們在10分鍾內就可以恢複原來的體重,而其它動物大多在失水引起的體重減輕達到12%~15%時就會死亡。其它動物的失水多是來自於身體組織、組織間液和血漿,因此失水後血漿變得粘稠,心率減慢,難以將體內的熱輸送到體表而散失,因此發生熱耗竭性死亡。駱駝的紅細胞(紅血球)對高滲的抗性較大,在缺水而血漿脫水時,紅細胞的水分滲出,體積縮小,但並不影響紅細胞的功能。也就是說駱駝失水主要來自紅細胞,這樣血漿也就不會變粘,不影響熱量的輸送,重新飲水後,紅細胞又能恢複正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