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醫藥學家(10)(1 / 3)

立克次1871年出生於俄亥俄州,父親是糖果商人。1894年,立克次畢業於內布拉斯加大學,1897年獲西北大學醫學博士,隨後又去歐洲深造。20世紀初,由於長期從事於微生物的研究,立克次過度勞累,身體每況愈下,便到密蘇裏作短暫的休養。在此期間,他發現了一種奇怪的病——落基山斑點熱,該病患者渾身發黑,皮膚出現紅色的斑點,眼膜充血,持續高熱,10天左右便停止呼吸。立克次於是放棄休養,全力投入到此病的研究工作中。

立克次掌握著一個重要線索:落基山熱死者都曾被當地一個峽穀裏的木壁虱叮咬過,他不顧自己的身體狀況,親自到那些風景秀麗卻凶險可怖的峽穀裏。為了尋找自然界中可能受到感染的壁虱,他替馬、牛、兔和灌木叢梳理,然後把收集到的壁虱小心地貼在受實驗的豚鼠裸露皮膚上,豚鼠一個個患上了落基山熱,並全部死去。他找到了傳染源壁虱。1906年,他證明落基山斑疹傷寒是由壁虱傳染的。並分離出致病因子——一種極不尋常的微生物,它不能在配製的營養物質上生長,隻能在活細胞內寄生,呈杆狀,比細菌小,比病毒大,似乎是介於細菌和病毒之間的一種微生物。

立克次接著研究由這種生物引起的另一種疾病——斑疹傷寒。他證明了這種生物通過虱子在人群中傳播而引起斑疹傷寒。1911年,正當立克次對這種生物進行更深入的研究時,他在墨西哥城不幸染上斑疹傷寒而死去,年僅39歲。他的不幸去世震動了科學界,人們深深地被他為科學獻身的精神所感動,墨西哥城為他舉行了3天的悼念活動。

1916年,在立克次逝世5周年的紀念日,人們把引起斑疹傷寒和落基山斑點熱的微生物命名為立克次氏體,以緬懷他為研究斑疹傷寒所作的貢獻。

今天,對立克次氏體研究已相當清楚。它確是介於細菌與病毒之間,隻能在活細胞內寄生的原核微生物類群。對熱、幹燥、光照、脫水及普通化學劑的抗性均較差,但耐低溫。由於長期適應的結果,立克次氏體形成了必須從一宿主傳至另一宿主的特殊生活方式。它們主要存在於節肢動物如虱子的消化道表皮細胞中。那麼,虱子又是怎樣讓立克次氏體和斑疹傷寒聯係起來的呢?原來,虱子吸了病人的血後,立克次氏體就侵入虱子的腸細胞內繁衍,5日後細胞被脹破,立克次氏體隨虱糞排出。當虱子遷移至健康人時,虱糞可汙染他的皮膚,人被叮咬後又由於搔癢而使皮膚產生破損,立克次氏體就乘機侵入血液。虱子最喜愛28~32℃的環境,當病人發熱,體溫超過37℃時,虱子就由內衣爬出並轉移陣地,侵襲另外的健康人。這種連續不斷地“陣地”轉移,就造成了大規模傳播。

斑疹傷寒與傷寒之間並無親緣關係,後者由細菌引起,而斑疹傷寒則是由立克次氏體所致。對於斑疹傷寒的治療,可采用四環素類抗生素和氯黴素,而不能用磺胺藥物治療。因為磺胺藥反而能夠促進立克次氏體生長。

芬森發明光線治療法

自遠古時代起,人類就對光明有著近乎崇拜的感情。萬物的生長都依賴於陽光的給予,可以說,人類正是從這樣簡樸的觀察當中,認識到光對於生命的意義,並且嚐試著將它引入到治療疾病的手段中來。然而,在近代醫學的發展過程中,光學一直沒有得到人們的重視,長期處於醫學的邊緣地帶。直到丹麥醫學家芬森的出現,光線才在真正意義上成為一種正式的醫療手段。

芬森1860年生於丹麥法羅群島首府托爾斯豪恩。他從小在漁村生活,染上了胞蟲囊病。16歲時,芬森曾隨父母回到了原籍——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讀中學。冰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生活在這裏的芬森往往在幾乎沒有白晝的漫長冬天裏因此而心煩意亂,毫無生氣。而每當到了幾乎無黑夜的夏天,在陽光的照射下,人們顯得總是那樣生氣勃勃,充滿生機。由此,他深深感覺到陽光對人們的心理和生活有著明顯的影響。但這是為什麼呢?正是帶著這種疑問,在中學畢業時,芬森又回到丹麥,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醫學院。從22歲開始,他在學習之餘就注意探討著陽光對生命和健康的影響,一方麵觀察,一方麵廣泛搜集資料。

芬森在哥本哈根大學醫學院經過7年帶病苦學,1890年完成學業,獲醫學博士學位,同年在母校的外科專門學校任解剖學實驗助教。兩年後,為了把更多的時間傾注到科學研究中去,芬森辭去了母校的工作,開始潛心研究光線對有機體的影響的問題。他查閱了大量前人的文獻,大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光譜中不同性質的光線,它們作用的時間和強度不同,對有機體的影響也可能各不相同。芬森首先分析了陽光照射對天花病人的危害,通過實驗,發現光譜中高折射的紫外線能使天花病人皮膚發水皰,發高燒;輕則留下麻點,重則喪命。這些藍紫光和紫外線被稱為化學性光線。他還發現光譜的另一端低折射的紅光和紅外線,它們屬熱射線,化學性影響極小,能加快天花的痊愈,還能預防正常光照下引起的並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