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鵲成名後,周遊各國,為人治病。後來,扁鵲在總結前人醫療經驗的基礎上創造總結出中醫的“四診”,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望、聞、問、切,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科學診斷體係。望是觀察病人的發育情況、麵色、舌苔、表情等;聞是聽病人的說話聲音、咳嗽、喘息,並且嗅出病人的口臭、體臭等氣味;問是詢問病人自己所感到的症狀,以前所患過的病等;切包括脈診和按診兩部分,是醫者運用指端的觸覺,在病者的一定部位進行觸、摸、按、壓,以了解病情。
在“四診”當中,扁鵲最拿手的是“望診”。一次,扁鵲路過虢國,見到那裏的百姓都在進行祈福消災的儀式,就問是誰病了,宮中術士說,太子死了已有半日了。扁鵲問明了詳細的情況,認為太子患的隻是一種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屍厥”症,鼻息微弱,像死去一樣,便前去察看診治。他讓弟子磨研針石,刺百會穴,又做了藥力能入體五分的熨藥,用八減方的藥混合使用之後,太子竟然坐了起來,和常人無異。繼續調補陰陽,兩天以後,太子完全恢複了健康。從此,天下人盛言扁鵲能“起死回生”,但扁鵲卻否認說,他並不能救活死人,隻不過能把應當活的人的病治愈罷了。又有一次,扁鵲來到山東,當時齊王的太子桓公午聽說扁鵲到來,便殷勤地招待他。扁鵲察言觀色,知道桓公午有病,便對桓公午說:“你已有了病象,不過還在皮膚裏,如不及時治療,可能發展成嚴重的疾病。”桓公午不信,不肯就醫。隔了5天,扁鵲見到桓公午又說:“你的病已經發展,影響到血脈了,如不醫治,會更加嚴重。”桓公午聽了心中不悅,不理睬他。又隔了5天,再看到桓公午時,扁鵲鄭重地說:“你的病已經蔓延到腸胃了,再拖下去恐怕就來不及醫治了。”這回桓公午更不高興了,仍不理睬扁鵲的勸告。又過了5天,扁鵲看到桓公午,大吃一驚,轉身就走。桓公午派人去問他因何溜走,扁鵲說:“病在皮膚,吃點湯藥就能治好;當病發展到血脈時,可以用紮針的方法治療;病傷及腸胃,也還可以想點辦法。可現在太子的病已深入到膏肓,我看已無可救藥,所以才躲開的。”不久,桓公午果然突發高燒,全身疼痛,急派人去找扁鵲,扁鵲已經逃到秦國去了。不久後,桓公午就病死了。
有一年,秦武王與武士們進行舉鼎比賽,不覺傷了腰部、疼痛難忍,吃了太醫李醢的藥,也不見好轉,並且更加嚴重。有人將神醫扁鵲已來到秦國的事告訴了武王,武王傳令扁鵲入宮。扁鵲看了武王的神態,按了按他的脈搏,用力在他的腰間推拿了幾下,又讓武王自己活動幾下,武王立刻感覺好了許多。接著又給武王服了一劑湯藥,其病狀就完全消失了。武王大喜,想封扁鵲為太醫令。李醢知道後,擔心扁鵲日後超過他,便在武王麵前極力阻撓,稱扁鵲不過是“草莽遊醫”,武王半信半疑,但沒有打消重用扁鵲的念頭。李醢於是決定除掉扁鵲這個心腹之患,他派了兩個刺客,想刺殺扁鵲,卻被扁鵲的弟子發覺,暫時躲過一劫。扁鵲隻得離開秦國,但最後還是沒有逃過李醢的毒手,他在逃亡的路上被李醢派出的刺客殺死了。
扁鵲是中醫理論的奠基者,司馬遷在《史記》中還專門寫了扁鵲傳記。因此,扁鵲也是我國古代第一個被寫入正史的醫生。後來的人為了紀念扁鵲,在他的足跡所到之處,修建起許多陵墓、碑石、廟宇,以此表示對他的懷念,可見人們對這位神醫的敬仰之情。
“扁鵲”其實是我國古代醫術高超者的一個通用名詞。醫生治病救人,走到哪裏,就將安康和快樂帶到哪裏,好比是帶來喜訊的喜鵲,所以,古人把那些醫術高超、醫德高尚的醫生稱為“扁鵲”。而這個名叫秦越人的醫生醫術高明、學識淵博,走南闖北、治病救人,順理成章地被人們尊敬地稱為“扁鵲”。
華佗發明麻沸散
華佗大約生於公元145年,是我國東漢時期的一代名醫。他精通各種醫術,尤其擅長外科手術,被認為是外科鼻祖。華佗之所以能夠成為一代外科手術大師,是與他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全身麻醉藥——麻沸散分不開的。
華佗所處的時代,正是三國紛爭的戰亂時期,戰爭使人們發生了許多外傷科疾病,治療苦於沒有麻醉藥,在手術時給患者帶來了極大痛苦。一次,華佗給一位醉漢看病,給他開刀時發現他竟沒有什麼疼痛,華佗便自己喝醉了酒,讓徒弟在他的腿上割肉,果真不痛。華佗得到了啟發:酒是可以麻醉的。從此,華佗便用這個辦法來給病人開刀,把它叫做“沉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