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1 / 1)

萌發寫這樣題材小說的欲望,還是一九九五年時產生的。那時因為工作性質,有機會廣泛接觸到不同類型的學校和不同層次的老師,甚至可以跟他們交朋友,深入到他們的生活領域和融會到他們的內心世界中去了解他們,研讀他們工作中的是非曲直,經曆上的起起落落,生活上的所想所思、心理上的喜怒哀樂。那一個個教師在偏僻的地方搏擊理想,寂寞的環境中追求自身價值,受人歧視的社會風氣中含辛茹苦,默默奉獻的情景,在審視自我人生的過程中激起了更多的感慨。

後來,雖說自己的工作崗位幾經更迭,然而都沒有離開教育這個圈子。但那時產生的這種想為他們寫點什麼地衝動,並沒有因為崗位地變遷和時間地推移而淡漠,隻是一時無暇顧及這一奢望而暫時擱淺罷了。倒是從更多的素材和不同的角度,不斷地提煉,不斷地充實了腹稿中一個個人物的精氣神。

然而,在正式落筆完成這一構想時,又是那樣的艱難。由於普通教育問題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就其基本的主體結構多少年以來似乎變化不大。但要在一部文學作品中通過人和事展現一幅教育問題的全貌畫麵,談何容易。因為,在不同的社會形態下,普通教育形態的內涵是完全不同的。對於作者麵臨的問題從何下筆?是談古還是論今?

在長達半年之久的彷徨後,現在捧在讀者麵前的上冊,是切割了從文革後期的教育“回潮”和“反回潮”到恢複高考這一曆史時段的普通教育形態的表現。其理由是這一時期的教育史,是我國教育領域中左右兩種勢力博弈最為強烈,各類矛盾堆積最為凸顯的時期。

下冊以一個貧困縣為視點,描寫了在改革開放初期,從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省地縣領導層在發展縣域經濟的過程中,實踐了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目標,破解教育難題的感人場景。

因為自己壓根是學理科的,麻袋片上繡花——底子太差,從文學素養和思想境界大有自不量力之感,舞文弄墨僅想表達對這一崇高事業的一種心境。

謬誤在所難免,敬請讀者斧正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