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時候,有一個小縣城發生了一件怪事。兩個婦女為了一個小孩兒爭吵起來,她們都聲稱小孩兒是自己的,並指責對方要偷她的孩子。小孩兒實在太小了,經不起折騰,哇哇哭個不停,圍觀的人一時分辨不清,隻好把他們送到縣衙裏。
縣官是個很聰明的年輕人,聽了兩個婦女的爭辯,沉思了片刻,然後說:“你們倆說得都有道理,可孩子卻隻有一個,不管判給你們其中哪一位,另一位肯定不服氣。實在不好辦呀。我有一個辦法,要是把小孩兒分成兩半,你們一人得一半,不就很公平了嗎?”
兩位婦女一聽,一塊兒說:“這怎麼行呢?孩子分成兩半還能活嗎?”兩人都不同意這麼做。
縣官並不理會兩人的請求,命衙役們取來大鋸和木板,要把小孩兒放在木板上鋸成兩半。眼看著衙役們把孩子抱了起來走向木板,其中的一位婦女哭著乞求:“你們千萬不要鋸孩子,我寧願把孩子讓給她。”
聽了這話,縣官微微點了點頭,他明白了誰是真正的母親。他手指那個正暗暗高興的婦女大喝一聲:“把那個騙子抓起來!”
縣官是如何識別真正的母親呢?
因為隻有真正的母親才會疼愛自己的孩子,她寧願失去他,也不會讓人把孩子鋸掉。
不知道則問,沒有能力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