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知識權威,關注人類情欲

◎ 誰是蒙田?

米歇爾·德·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 ,1533—1592)是法國文藝複興後期人文主義最重要的代表。從某種意義上說,蒙田和莎士比亞是同時代人。十六世紀的作家,很少有人能像蒙田那樣容易被現代的人所接受,也很少有人能夠像他那樣能夠直接與我們對話。他是啟蒙運動以前對知識權威持批判態度的批評家,是一位人類情欲的冷峻觀察家,也是一位對各民族文化進行冷靜研究的學者。他所關心的問題,時至今日,我們仍不得不關心。所以我們很容易把他視為一位可以和我們一同深入討論問題的現代人。

房龍在評價蒙田《隨筆集》時說:大臣們的演講和政治家的論文極少受歡迎,但蒙田的書卻在以智慧之士座談會的名義下聚在一起的文明人中閱讀、翻譯和討論,並且持續達300年之久。

一位學者在提到人們對蒙田的推崇時寫道:“蒙田的作品從未絕版過。這實在是我們這個文明令人鼓舞的一麵。在他死後第一個10年,他因當年曾在政治紛爭的兩端取中間道路而在政治上失寵,但即使在那一時期,他的《隨筆集》還是出了四個版本,並已被譯成英文和西班牙文。到今天,從地球上所有書麵語言都可讀到它了,各國的學者們都靠他那三本書幹起了紅紅火火的事業。”

蒙田於1533年出生於法國波爾多市一個大富商家庭,他家祖輩以開魚行和向英國出口葡萄酒而發財致富。由於當時拉丁語是學者和文人的通用語言,他的父親就為他高薪聘請了一位家庭教師講授拉丁語。蒙田把拉丁語當做母語來學,法語和本地方言反而是後來才學會的。所以蒙田很早就熟讀古代大家如普魯塔克、塞涅卡、塔西佗等人的著作。

中學畢業後,蒙田開始學習法律,他在法院當法官達13年之久。然而,法官生涯令他大失所望。各種法律的來源極不可靠,理性的成分遠遠不及風俗習慣的成分,而某些法官又常常濫用職權,“我親眼看到,很多判決比罪犯的罪行還要罪惡!”所以蒙田在當法官的十幾年裏,他寧願有負於法院,也不願愧對人類。

1570年,他賣掉了法院的官職,回到蒙田城堡定居。父親給他留下了一筆數量不菲的地產,婚姻又給他帶來了一筆可觀的財產。現在,他可以自由自在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了。大部分時間裏,他躲在自己的塔樓裏看書寫作。偶爾與一些大人物打打交道,過問一下政治,借機維護一下城堡的安全和自己的獨立。生性幽默的他,博采眾長,將不同文章體裁的特點都揉進他的《隨筆集》中。而他的朋友們也都鼓勵他能夠早日寫出這樣一部著作來。

1580年,蒙田將《隨筆集》的前兩卷交由波爾多的西蒙·米朗日出版商出版了。接著,他離開妻子、女兒和城堡外出旅遊。中世紀的出門顯然不是我們今天的出門概念。他這一去就是17個月8天。他先到了巴黎,把《隨筆集》敬獻給國王,並聆聽了國王的指示,討得了國王禦筆親書的介紹信。他隨國王去圍攻拉斐爾要塞,然後又辭別國王,穿過了洛林地區,瞻仰了貞德故居,進行了溫泉治療,又遊曆德國、奧地利,經布倫納山口進入意大利,一路上遊山玩水,終於抵達羅馬。

羅馬是人文主義的故鄉,蒙田同樣十分崇拜古代羅馬文化。在羅馬,他受到教皇的接見,他還把《隨筆集》呈送教廷聖職部審查。教廷聖職部對他和他的書表現得相當寬容,他極為自豪地獲得了“羅馬市民”的榮譽稱號。蒙田迷戀羅馬,覺得在這裏過得非常愉快。

不過,這時他被波爾多市議會選為波爾多市市長,亨利三世寫信命令他盡早去波爾多赴任。他隻好離開羅馬,經由米蘭、都靈、裏昂,回到了蒙田城堡。

這次旅行,開闊了蒙田的視野,證實了他的相對主義的看法。沿途見聞使他進一步堅信,風俗習慣對個人和國家起著支配性的作用。他把這些看法寫進了《隨筆集》第三卷中。

蒙田這個市長做得還挺成功。他為自己定下了標準,要做一個沒有仇恨、沒有野心、沒有貪欲的市長,要做一個費心、奔波、流血、流汗的市長。波爾多市市民對蒙田相當滿意,他們再次選舉他為市長。在他的任期內,他經曆了海盜與兵變等種種考驗。在他第二個任期結束之際,波爾多發生了瘟疫。出於謹慎,他回到了蒙田城堡。與此同時,國王與新教之間的戰爭也波及了他的故鄉。

1588年,蒙田寫完了《隨筆集》第三卷。他動身前往巴黎,讓阿貝爾·朗熱利埃給他印刷出版。在巴黎,蒙田正趕上“神聖同盟”街壘戰,亨利三世被趕出了巴黎,蒙田也被投入監獄。後來,亨利三世的母親用抓獲的一個神聖同盟成員把蒙田交換出獄。接著,他陪同國王四處流浪,並列席了布盧瓦三級會議。

這次經曆使蒙田對政治徹底失去了興趣,他返回城堡,專心修訂《隨筆集》。他終於像自己所期望的那樣,順應自然,過上了普普通通、合乎人道的生活。1592年,他悄悄地棄世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