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新生兒的心理認知,是對人類生命認知的一個盲點。我們通常會這樣認為:寶寶出生是個自然過程,況且新生兒也沒有什麼意識,沒有必要過分地去關注。但是,寶寶在出生那一刻,從胎兒到新生兒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新生兒由於沒有語言表達能力,所以,我們也就根本不能知道。在母親分娩的時候,人們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母親身上,因為這是母親整個生命過程中最危難的時刻,新生兒隻會被護士粗略的檢查一下,確定身體健康就算大功告成了,卻沒有人領悟到這對新生兒來說也是一道難關。
接納初來人世的寶寶
寶寶滿懷恐懼來到這世界,當寶寶出生的時刻來臨,他弱小的生命從一個熟悉的環境進入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時,不得不為此做出艱難的掙紮。盡管寶寶對周圍所發生的事情沒有一點意識,也無法表達其出生時的痛苦,但這種痛苦在寶寶心靈深處的潛意識裏打下了烙印,這就是寶寶的“出生恐懼”。寶寶對此有所感覺,並通過哭的方式來發泄這種恐懼與痛苦。
寶寶初來人世那一刻,隨著分娩時刻的到來,胎兒身邊令母親舒適的羊水突然減少,子宮即將送出他這個小小的客人,寶寶被一股無形的力量推向一個充滿空氣的陌生環境前進,寶寶焦急的尋找著出口,脆弱的身體也被擠壓著……最後,當寶寶降臨到這個世界上,而我們又將什麼方式來迎接這個小家夥呢?
一位母親生寶寶之前,由於預產期不準,根據醫生經驗的判斷一般都要提早……。結果,預產期的前一夜,這位母親的羊水就破了,就及時送進了醫院,到了預產期的這天,寶寶從母親的肚子裏麵就橫空出世了。
寶寶一生出來,那位醫生就說:“生了,生了!是個漂亮女孩,眼睛大大的是雙眼皮。你喜歡男孩兒還是女孩兒啊?”
這位母親腦子裏麵一片空白,但是出於愛的力量說了一句:喜歡都喜歡,其實母親心裏一直認準的是個女孩兒,所以很激動。在寶寶清亮的“哇哇”聲中,母親被推出了手術室,推進病房,之後幾個護士將母親抬到了病床上。睡了不知道有多久,身體裏的麻醉藥效果減弱了,可是藥物的副作用卻很顯現,於是,母親好惡心,伴隨著一陣陣的作嘔,但抬起上身卻吐不出,隨著而來的是傷口撕開般的疼痛。反複那麼好幾次,母親疼痛得難以忍受,噙著眼淚隱忍著:疼死了,疼死了……,這就是偉大的母親。
前四十八小時如同做噩夢一般,睡了醒,醒了睡,每次醒了,不知道是白天還是黑夜,由於生物鍾嚴重的絮亂,似乎都感覺是亮著燈光。麻醉藥的副作用就是無休無止的頭痛,痛苦的程度遠遠超過了子宮收縮和傷口的劇痛的疼痛。整整奮戰了兩天兩夜的時間,母親一直是手捂著自己的腦袋,有時間就會想:孩子,我的孩子,也會忘了自己的疼痛……意識嚴重混亂,也有種感覺像是一直在坐過山車,跑得好快好刺激……也有時感覺像是在天上飛,有時候飛得好高,也有時候好像身子好沉重,隻能飛得離地麵有一點點的距離……,身體極度虛弱,身子底下、枕頭兩麵一直都是濕漉漉的……期間,母親隻見了孩兒一麵,還是寶寶剛抱出來不久,護士抱著孩兒給她看,母親的身子不敢動,隻能很費力地去看,母親看了寶寶一眼,見寶寶臉色有些蒼白,嘴就那麼大,像個雛形一點也不好看,但心裏很愛。聽著寶寶一直在那啪嗒啪嗒地吮吸著自己的手指,還覺得有些奇怪,但是母親還是很快就昏睡過去了……
早產出生或者不適宜的出生方式都有可能造成新生兒的“出生創傷”,這不僅是造成新生兒抗議和哭泣那麼簡單,它還會使寶寶以一種不正常的方式去發展,比如在嬰兒期表現出的超時睡眠、睡醒時的莫名其妙大哭等。這都是因為寶寶對麵臨的世界心懷恐懼所產生的畏縮表現。嚴重的話寶寶長大後還可能表現出對他人的依賴,以及學習新生事物的障礙。讓我們設身處地地從嬰兒的角度來想象一下出生後的情景,就不難了解這個小生命體麵臨的將是什麼樣的困難。
新生兒認識周圍世界,和外界取得聯係是通過感覺和知覺來實現的,因此對新生兒的教育應著手於發展感覺和知覺方麵的訓練。所謂感知覺,是指寶寶通過鼻子、眼睛、耳朵等感覺器官,對周圍環境中物體的氣味、味道、形狀、顏色等各種特性的認識。母親應該及時給予嬰兒適當的刺激,鍛煉寶寶的各種感覺器官以及相應的大腦、神經係統等有關部分,促進寶寶智力的發展。母親奶水不好,寶寶也會哭,可能會連續好極夜。
母親知道是餓的,忽然心裏覺得好難受,眼淚巴嗒巴嗒地往下掉,因為母親第一次體會當母親的感覺。想想,還是覺得很幸福。對於寶寶出生前後的環境對比,可以看出,寶寶出生後即麵臨著環境的變化,母親應該盡自己所能,給寶寶以母體類似的環境,再慢慢幫寶寶適應新環境。有些新生兒頭部會有小塊的淤血,就是因為在高速回旋時撞擊骨盆所碰傷。新生兒從母體來到一個陌生的世界,心理上要經過艱難的一番掙紮。母親們也要意識到這一點,在寶寶降生後,多摟抱寶寶,讓寶寶感到安全。
自然生產是母子二人齊心協力的過程,母親借著宮縮自然的力量,寶寶也不停地調整其朝向或姿勢,以尋找出口。分娩時,寶寶會將下巴緊貼著胸部,身體蜷成一團進到骨盆。為通過較為狹長的產道,胎寶寶的頭部會配合著骨盆的形狀而改變方向。頭部通過骨盆後,胎寶寶的下巴會離開頭部、胸部向後仰,從產道的出口努力地轉出來。這種神奇的現象叫“胎兒回旋”。剛出生的寶寶一般都比較喜歡音樂的優美節奏,母親可以讓寶寶多聽悅耳的音樂。寶寶可以通過悅耳動聽的音樂,感受到快樂的滿足和刺激。多聽音樂的寶寶與一般發育的同齡兒童相比,表情和眼神都要機靈得多,語言和動作也要早熟一些。但給寶寶聽音樂時要注意音量不要太大,同時音樂的聲源不宜離寶寶的耳朵太近,以免損害寶寶的聽力。
蒙氏箴言:
針對剛剛出生的寶寶,父母可以為寶寶布置一個色彩鮮豔、舒適的環境,布置一個屬於他自己的“小天堂”,如在寶寶睡床的周圍,可為寶寶掛一些紅、黃、綠等色彩鮮豔的實物或玩具,放些塑料花或鮮花等;嬰兒的被子、衣服等用品,最好也用不同顏色來製成。不僅可以使寶寶的視覺提早發展,且當寶寶睡醒時,通過觀察可刺激寶寶的視覺,促使寶寶變得成熟。
新生兒的神秘特性
人的胚胎經研究發現,在最早的時期是一個小囊,後來發展成為心髒的形狀和大小,並且按照固定的搏動節律,一般胎寶寶的心搏速率是其母親心搏速率的兩倍。胚胎的發育也可以說是一個奇跡,因為它可以獨立並秘密地完成所有命令。在細胞經過多次轉化後並能夠做到準確無誤,它們有的變成神經,有的變成皮膚,有的變成軟骨,而且這些大部分器官也都各自發揮其獨立的功能。看上去所有的一切都是那麼的神秘而又充滿本能的色彩。
寶寶的第一個行為就是哭。但這哭聲既不像是快樂的呼喊,也不是因為憤怒,而是一個長長鼻音之後的尖細的聲音,寶寶並沒有流淚,音質也如同蘇格蘭風笛一般,這聲音完全是因為不舒適而自然發出來。隨著這單調而毫無趣味的哭聲,我們看到的初生嬰兒的皮膚是紅色的,皺巴巴、熱乎乎的因為寶寶通常出生後幾天的時間裏體重就會減輕,長著對眼,罐子肚、羅圈腿,難怪在母親被完全喚醒之前,有一段很短暫但有時對寶寶來說卻是相當危險的時間,除非母親聽從福祿貝爾的告誡,學會在寶寶出生之前就愛上寶寶。
同樣和大腦一樣重要的有兩個係統,肌肉和感覺的係統。摸摸寶寶的小鼻子、額頭以及身體,僅僅做這樣一些不複雜的動作,寶寶就能感受到母親柔軟的手,聽到母親親切的話語,感受到母親的愛,這一切都讓寶寶感到非常愉悅,這是一個簡單的感覺與大腦合作的結果。
發現新生兒的迷人之處,不僅僅是他們的母親們,至少在德國是這樣的。施米錫(Semmig)的《一位父親的日記》就曾經對剛出生的寶寶做了最早的記錄。在記錄裏,他會為那單調無趣的寶寶哭聲而感到喜悅。他歡呼道:“如天籟般的啼哭聲!”“人類生命交響曲的第一個音符,心靈詩篇的第一個字符,聖潔的生命音符,幾乎都是上帝之音的回響!還有什麼可以和嬰兒的聲音媲美的啊!”“是啊,的確如此,寶寶的哭聲就是音樂。生活安靜的時候,尤其是夜深人靜的時候,人們感到不安時,就會喜歡聽到小家夥寶寶這樣原始的表達。當這無助的小家夥嚎啕大哭時,就是在用他的哭聲告訴我們:‘我活著,給我所需要的一切!’之時,父母的心靈得到慰藉。哦,夜裏寶寶的啼哭是給我們的夜鶯之歌!”
不可否認,這樣不討好的描述一點兒也不誇張,而且,我們的寶寶也沒有其他的寶寶長得漂亮。寶寶的小叔叔是個小男孩,他聽說他的侄女長得很像他,就興高采烈地來看孩子,卻被寶寶的模樣嚇壞了,倍感羞辱。但寶寶始終還是不乏讚美者。不曾想到,女人們甚至那些還沒有做母親的女性,可以在寶寶這個軟綿綿熱乎乎的小家夥身上找到許多的可愛之處,來抵消在上麵提到的這些不甚美觀的小缺陷。
與低等動物類似,新生兒也有其特有的心理規律。如果有人認為心理世界或人類文明比其他類的生物更高級,從而判斷人類沒有一個完整的心理發展過程,這種觀點顯然是不正確的。與動物的本能不同,孩子的心理是潛移默化的,它不會在很短的時間內表現出來。寶寶不受在非理性生物中發現的那種既定本能的支配,因而寶寶會隨著閱曆的不斷增長而發生變化,並且有著非常大的發展空間。由於每個孩子都將有不同的未來和發展,父母也應該學會為寶寶們量身訂做一個適合他們的成長外界環境。在寶寶的心靈中有著不為人知的神秘,隨著心靈的成長會逐步顯現出來。像生殖細胞在發育中遵循的某種模式一樣,這種深藏的秘密也隻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才能被發現。
新生兒的早期教育值得重視。每天可訓練十分鍾,應根據情況每天進行約有十分鍾的訓練教育,具體的要求是:
訓練視覺。用一個紅球放在寶寶的眼前,引起寶寶的注意,並慢慢的進行移動,使寶寶的兩眼隨著紅球移動的方向轉動。
聽覺訓練。用搖鼓或鈴鐺,在寶寶麵前輕輕的搖動,寶寶聽到鈴聲會轉向鈴聲的方向。
觸覺的訓練。當母親的乳頭觸及寶寶的嘴唇,寶寶會做出吮吸的動作。撫摸寶寶的皮膚,寶寶會露出舒適的微笑。
發音的訓練。要經常和寶寶講話,雖然寶寶聽不懂,但能聽到父母的笑聲、講話聲,寶寶會感到舒適、愉快。
訓練抓握,把有柄的玩具塞在寶寶手中,讓寶寶練習抓握。
動作的訓練。洗澡後室溫保持在27度,給寶寶做被動操,使寶寶手足運動2~3分鍾,有時抬頭也可訓練寶寶俯臥,但時間隻能控製在幾秒鍾之內。
新生兒的誕生就是一個偉大的自然奇跡,這個剛剛降生的小生命決不僅僅是個物質的機體。當一個新的生命體降生時,它自身就包含著多種神秘的本能,這些本能將指導寶寶如何活動,以及形成什麼樣的特性並主動積極地去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例如很多動物所置身的外界環境不僅僅給它們提供生存的手段,還為它們的形成提供了很多的刺激。像小羊總是很安靜,而小虎崽則總是很暴烈;螞蟻們總是在無聲、辛勤地工作,而秋蟬卻總是沒完沒了地叫喚。外界環境就是這樣以它自己的方式為整個世界的繁衍生息與協調發展做出了貢獻。
蒙氏箴言:
寶寶在出生的第1個月,各種感覺都是在恢複當中,寶寶需要的是安靜休息和充足的關愛以及營養,0~8個月這個階段,寶寶主要是發展自身基本的感覺,並對環境形成安全的感覺,母親最好全天時間陪伴著寶寶,並及時滿足寶寶的需求。一個動物在世界中所處的位置,從它一出生的時候就基本已經得到了確定,每一類動物都有最適宜它生長的外界環境,也都有與自己不同的機體特性,使它不斷為整個係統世界的完善而做出貢獻。
重視寶寶的“表達”
笑是寶寶與母親或他人進行交流的開端。父母也可從寶寶的笑聲中了解寶寶的心理世界,也可以從寶寶的笑聲中了解寶寶的智力發育水平是怎樣的。愛笑寶寶的智力發育水平比不愛笑的寶寶要略高一些。因為不愛笑的寶寶,往往感情比較憂鬱、心情也比較壓抑、不太願意與他人交流,勢必會影響寶寶獲得更多的信息,因此,不利於寶寶的智力發育。所以,母親千萬不要忽視寶寶的微笑,要盡量逗寶寶開心,讓寶寶在歡聲笑語中茁壯成長。寶寶的教育還體現在對待寶寶的哭聲。寶寶不會講話,也不會告訴寶寶自己的感受,隻能通過哭聲來表達。
母親要重視寶寶的“表達”,從新生兒開始就要進行早期教育,這樣可使寶寶的大腦獲得更多的刺激,促使寶寶的大腦在結構上和功能上更趨向於完善,使寶寶潛在的能力得到較好的發揮。
讓寶寶動手動腳可以促進其動作的發展,可以反應神經係統的發展和健全程度,因此,要對其加強動作的訓練,多活動手和腳。5~6個月後的寶寶可以自己玩玩具和實物了,一般多挑些鮮豔的色彩玩具讓寶寶玩耍,玩具的品種要經常調換,以增加寶寶的興趣。此外,還應適當地讓寶寶在床上練習翻、蹬、滾、爬、踢等。動作的發展增加了寶寶對外界接觸和觀察範圍,可提高寶寶對外界認識的能力。
重視寶寶的“表達”
對寶寶本能的“表達”要進行積極的給予反饋,這是寶寶能夠形成健康心理的基礎。新生兒的任何一舉一動都透露著身心的需求,母親應該關注寶寶的任何一個反應,爭取盡快了解寶寶所表現出來的密碼,尤其是要能聽懂寶寶的哭聲。他會用哭聲來表達自己以下要求和情緒:渴望交流、疼痛、尿濕不舒服等。
對於寶寶的明顯反應不要長時間不理會,這種冷落會壓抑寶寶的表達和交流的本能,在寶寶的心理上會留下較長久的影響。寶寶清醒的時候應該關注他的表現,隨著寶寶眼睛視力的清晰,他逐漸能夠看見母親慈愛的臉,如果母親在向寶寶微笑的同時能夠輕聲的說話,他就能將母親的聲音和形象聯係起來,這個發現也會使母親很快樂,同時,也會使寶寶對環境有個積極的印象。寶寶在吸吮母乳時,很多時候會目不轉睛地盯著母親的臉,母親在這個時候如果作出言語或微笑的反應,寶寶會進一步將吸吮的快樂與母親的聲音、形象聯係起來,以獲得更加完整的印象。如果母親在喂奶的時候不注視嬰兒、不做反應、心不在焉或者情緒很差,忙於接電話、看電視等,都會使寶寶失去各種各樣的感覺,也將會使這個整合過程延長。
新生寶寶的啼哭問題,父母應該對寶寶的哭聲有所辨別:有病地哭,或是無病地哭,或是無故地哭鬧。有病哭鬧應及時送進醫院進行治療。無病哭鬧是餓了或是、尿布濕了,或是太熱和太冷,或衣服穿得不舒服等,經改變或護理就會變得安靜。若是無原因的哭鬧,則不要立刻去抱他或者哄他,否則一哭就去抱,久而久之寶寶則會養成了壞的習慣,“哭”成了向父母“示威”的武器。而要根據寶寶的年齡大小特點,去和寶寶交往,和寶寶接觸,逗樂寶寶。這樣對寶寶的智力發展有著非常好的促進作用。
寶寶睡醒後運動肢體時一般會有哭聲,被稱為是運動性的哭聲。並且常常伴有節奏性,寶寶的哭聲聲音響亮,音調柔和,清脆有力,不嘶不啞。這時候寶寶通常臉色紅潤,呼吸也會非常正常。這樣對寶寶的肺部擴張和呼吸肌的鍛煉都有益。寶寶感覺到肚子餓了也會哭,被稱為覓食性哭聲,這時候的聲調與上麵所述的運動性哭聲相近,但哭聲比較著急,節奏也較為緊密。這個時候如果母親用乳頭或者手指及時觸到寶寶的口角,寶寶就會立即將頭部轉轉向母親的奶頭或手指旁邊,接著嘴巴做吮吸動作,哭聲立即停止。
當寶寶不舒服的時候,也會對周圍環境進行對抗,比如尿濕了小褲子、身上感到寒冷、衣服穿得過緊、或是別的銳物刺痛以及有蚊蟲叮咬時,寶寶也會發出哭聲。剛開始時是間歇性的“咿咿呀呀”,一般情況下不會太激烈,表現為哭哭停停。這個時候如果沒有人注意到寶寶,並且幫助他解決掉“問題”,那麼寶寶的哭聲將會越來越大。
寶寶求抱時也會哭,當哭聲緩和了下來時就會變得斷斷續續。如果還是得不到母親抱,聲調就會逐漸提高,哭聲也會變得連續性增強。當被抱起後,哭聲就會立即停止。這是寶寶感覺到自己孤單的表現,他需要母親的愛撫。當寶寶在母親子宮裏時,無時無刻都會受到羊水和子宮壁的輕輕撫摸。剛剛來到人世間,就孤零零地獨自躺在一張小床上,有時候他會感覺到懼怕。將他抱在懷裏,接觸到了親人,寶寶能夠感覺到了撫慰。這時母親可將寶寶緊貼在胸前,讓寶寶聽到母親心跳的聲音,寶寶就會慢慢寧靜了下來。
寶寶的教育應在寶寶出生後就開始,也許有的大人會感覺到不可思議,認為這樣簡直是天方夜譚。因為人們將剛生出的寶寶看成是剛生出的生物一樣,隻不過是對周圍的光線有反應,而對周圍的環境沒有一點感受;他們隻需要母親給自己換上清潔的尿布、給他喂充足的乳汁和放在溫暖的搖床上睡。實際上,新生兒也會有自己的喜怒哀樂,他的感覺也很靈敏,具有較強的模仿力和辨別力。對新鮮的事物也會特別感興趣,特別是會喜歡有生命的東西。
一般新生兒的視覺和聽覺也會與大人一樣基本相同,會感覺很靈敏。同時,視覺與聽覺也是寶寶與大人交流的最初渠道。新生兒出生後的一周,就能分辨出從自己出生之日開始就起給他喂奶的母親的聲音;四周後就對語言的不同的發音就具有辨別力。寶寶出生後的前四周是他們步入生命最有意義的一段時期。寶寶的笑和哭聲是一種嬰兒純粹本能的情緒表達的活動。哭聲是寶寶身體某種不適的反抗或反應,而微笑則是身體感到舒適的表現。
母親如果以自己的臉或是其他物品忽隱忽現來刺激寶寶的視覺,或以說話的聲音、叮咚鈴聲來刺激寶寶的聽覺,都可以誘發寶寶心理反應而微笑。這樣既可以使寶寶的聽覺和視覺得到鍛煉,同時也可以對寶寶最初的大腦和心智發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