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太極陰陽圖與雙宇宙(1 / 3)

1995年,我在自己所著的《<易經>與東方營養學》一書中,曾提出我的雙宇宙假說,我的基本觀點是:我們現在生存的或者說我們所能觀察到的宇宙正處在膨脹期;那麼在這個宇宙之外,一定還有一個宇宙正處在收縮期,那裏的物質與我們宇宙中的物質相反,時間成逆轉,而這兩個宇宙正好構成了《易經》中的陰陽太極圖。

我們的宇宙為陽,遠遠大於另一個為陰的宇宙。太極圖中的陰陽魚相互環抱,魚眼表示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兩個宇宙要定期發生收縮與膨脹的轉換(周期至少為幾百億年)。事實上,即使在我們生存的宇宙中,也不是隻有膨脹,沒有收縮。例如,一向被認為神秘天體的黑洞,具有極其強大的引力場,以至於任何東西,甚至連光都不能從中逃逸,成為宇宙中吞食物質和能量的黑洞。同樣在宇宙中還存在白洞,白洞是與黑洞性質剛好相反的另一種特殊的天體,它拒絕任何外來物質進入它的內部,而隻允許本身的物質和能量向外輻射。這樣,我在10年前曾用一對太極陰陽圖來描述當時自己設想的兩個宇宙。

雙宇宙好比是大小兩個陰陽太極圖。大陰陽太極圖表示我們這個正處於膨脹期的宇宙,故陽大於陰;陰陽魚的眼睛分別代表我們宇宙中的黑洞與白洞。而小陰陽太極圖則表示另一個正處於收縮期的宇宙,陰大於陽。

我的雙宇宙假說提出6年後,在跨越一個世紀的2001年,美英科學家因提出還有一個看不見的宇宙而一鳴驚人。這一稱為“M論”的理論是由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和英國劍橋大學的物理學家們共同提出的,“M論”主要研究宇宙大爆炸發生前的事件和時間。該理論認為,宇宙共有11維空間,其中6維空間因繞成微小絲狀可忽略不計。大爆炸發生前,宇宙是由兩個4維平麵構成的,其中一個平麵是我們今天的宇宙,另外一個是“隱藏”的宇宙。

近日,霍金與其合作者英國劍橋大學數學物理學教授圖羅克提出了最新的“開放暴脹”理論,他們認為宇宙最初的模樣像一個豌豆大小的物體,懸浮於一片沒有時間的真空中,豌豆狀的宇宙存在的時間與大爆炸相隔一個極短瞬間。豌豆狀的宇宙在大爆炸前的瞬間內經曆了被稱為“暴脹”的極其快速的膨脹過程。霍金和圖羅克根據“開放暴脹”理論推斷,宇宙最終將無限地膨脹下去,而不是像一些天文學家所認為的,膨脹到一定程度後會在引力作用下收縮。

霍金的最新理論受到了一些科學家的質疑,因為宇宙不可能有始無終,宇宙再大也必然要遵循自然界的法則,任何物質、任何生命都有生有死,都會不斷變化,當這種變化蓄積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發生一次根本的變化,即所謂的物極必反,或者說是從量變到質變,而對宇宙來說則是發生一次更迭,或者說是一次輪回。

現在當我撰寫本書的時候,麵對宇宙,再一次揣摩陰陽太極圖,我有了新的感悟。首先感到10年前提出的雙宇宙假說需要進一步完善,其中所繪的雙陰陽魚圖則完全沒有必要。因為在一張太極陰陽圖中,足以表達雙宇宙假說了,太極圖中的黑白兩條魚,便可分別代表各自相反的宇宙。

而這張太極陰陽立體圖或許能給我們更多的啟迪、聯想和頓悟,至少我們很容易把它看成是立體的和動態的。此外,我們還要把這個陰陽球看成能大能小,也就是說當這個陰陽球膨脹起來,可以無窮地大,大到橫跨幾百億光年;同樣這個陰陽球收縮的時候,可以無窮地小,小到肉眼看不見。

我引用另一張太極陰陽混沌圖是為了幫助讀者更深刻的理解東方的太極陰陽理論,古人在修煉氣功與天地溝通時,最初所得到的“內景圖像”應該更接近這張圖,隻是當我們的先哲們用筆將圖像描記在紙上時,陰陽魚圖變得清晰可見了。

這張太極陰陽混沌圖應該更接近自然,更接近宇宙,因為自然形成的物質乃至生命都是混沌的,宇宙當然也是混沌的,特別在它的早期階段。所以我們不僅要把太極陰陽圖看成是立體的、動態的、可大可小的、能縮能脹的,而且還要把它看成是自然的、混沌的。此外還要把它看成是多層次的,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互根,陰陽又可相互轉化的。每個魚眼可以是另一個陰陽太極,層層深入,以至無窮。於是我們現在引出下麵這張太極陰陽層係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