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福州市是一個並不怎麼大的城市,要論人口不及百萬,但在1978年改革開放之後,由於是沿海城市便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再加上那裏緊靠廈門,外貿引進激活了當時的經濟,人們的心也開始活泛起來,該出國的出國,該下海的下海,國有企業陷入了危機時刻,民營與個體卻在與日俱增,而結婚預備的三轉(自行車,縫紉機,手表)一響(立體音響)也是由此處引進內地來的,那裏在搞活經濟的同時,政治與思想相對於內地也是非常開放的,萬元乎的不斷增加,使每個人幹勁倍增,準備在時代的浪潮中收獲自己的希望……
羅麗出生於一九八二年,由於當時的獨生子女政策,羅靖與溫霞就要了羅麗一個孩子,家裏不管是外公,外婆,還是爺爺,奶奶對其都相當疼愛有加,視若明珠。溫霞畢業於護校,在福州光明眼科醫院任護士(也就是我們說的白衣天使),其父親羅靖是****後第一批考上大學的年輕人,學的是中文係,後又自學了經濟與建築學,在當時兩人的結合可謂郎才女貌,那時的人真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為了報考大學,一座座學校門口都排起了長龍,人群在擁擠著,人聲在呐喊著……,因為十年的精神空虛使他(她)們渴望知識,渴望接觸新鮮事物。
羅靖以優異的成績考上大學,父親羅瑞本想讓孩子成為一個作家,羅靖非常孝順,於是便順從了老爺子的心願報考了中文係,這裏還有一個原因,因為羅瑞本就是老私塾出身,酷愛讀書寫作,也是福州市一個小有名氣的作家。就這樣羅靖通過自己的刻苦鑽研再加上老爺子的熏陶,文學功底逐步加深,有了很好的文筆,甚至老爺子有時還得向他請教。
在政治形勢和經濟體係轉型的年代,羅靖畢業後也想在文壇創出自己的一條新路,可由於當時的社會形態一日千變,他的文章並不是很出名,家裏雖有父親撐著,但看到父親整日伏案醮筆,兩鬢都已泛白,心中也著實不忍,於是便出外打工,靠自己掙來的錢去自學了經濟學與建築學,想換一種新的生活,也希望父親不再為家庭的瑣事操累與煩心。
羅瑞很讚同兒子的主張與意見,而羅靖也在潛心的鑽研著兩門學課。
羅麗就是出生在這樣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從小在爺爺的指導下,她沒少背了唐詩宋詞,過目不忘的本領使其家人都感到驚歎不已。
在她上小學時,父親羅靖也已由國有企業的一名技師升為了一個分廠的廠長,在這時國有企業還是每月三十幾塊半的工資,為了讓孩子過上好的生活,也為了能讓父親安心,在一天的夜晚等羅麗熟睡後,家裏開了一個集體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