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無奈之下,隻得引兵退走,五百校刀手折損了七七八八,可謂是損失慘重。
幾人歡喜幾人憂愁,關羽敗了,就連劉備集團中的糜芳劉封等人都有點幸災樂禍,就別說曹操和蔡瑁了。
也別說蔡瑁沒有大局觀,實際上一個三心二意的盟友真沒啥用,而且劉備這家夥心裏肯定在算計自己,別人死總比自己死好吧,那就不要怪蔡瑁算計關羽了。
不過這樣一來,也就沒人再張羅出戰了,蔡瑁也樂得個清淨。
蔡瑁有底氣和曹操對峙的底牌是江東的孫策,雖然和孫策交戰多年,仇深似海,但蔡瑁還是很佩服孫策和周瑜的能力,區區一個曹仁要是能擋住孫策和周瑜的聯手,那還打什麼,趁早投降算了。
既然下定決心要做烏龜了,曹操真沒什麼好辦法對付蔡瑁,雖然有劉備這個變數存在,但那也是需要時間才能發揮作用的。
戰場的重心已經轉移到了廬江郡,九江郡。
在劉表和曹操大戰的同時,孫策也進行了一係列的戰爭準備,首先,為了維持和劉表的聯盟,孫策做出了極大的讓步,那就是將自己的親弟弟孫權送到襄陽作為人質。對於孫策主動示弱的舉動,以張昭為首的官員竭力表示反對,但孫策卻不為所動,堅持己見。
當然,沒人知道孫策在送走孫權的時候到底在想什麼。
孫策和周瑜帶著五萬大軍直奔壽春,前去大戰曹仁,而壽春的曹仁也立即做出應對方式,大軍前往合肥駐守。
前往合肥駐守的原因很簡單,相比壽春來說,合肥地勢險要,可以據肥水而守之,更重要的是,合肥是整個九江郡的門戶,隻有奪取了合肥,孫策和周瑜才能威脅到壽春,進而北上豫州、徐州。
此時駐守合肥的是曹仁的弟弟曹洪,曹洪此人十分勇猛,但卻有些魯莽,所以曹仁嚴令曹洪不得出戰,死守合肥,等自己大軍到了,再行破敵。
曹洪雖然魯莽,但卻極其敬畏自己這個更加勇猛的堂兄,於是也就悶著一肚子氣憋在合肥城中。
三日之內,孫策和周瑜就渡過肥水,到了合肥。
孫策今年二十五歲,正是一個人精力最為旺盛的年齡,氣吞萬裏。而周瑜也剛剛年滿二十五歲,雄姿英發,兩個人交情莫逆,一文一武,相得益彰。
在孫策的軍帳之內,二人正在商議如何攻破合肥。
孫策的意思是周瑜帶領大軍攻打合肥,自己帶兵抵擋曹仁的援軍,這不是孫策看不起周瑜,恰恰相反,孫策很佩服周瑜的能力,關鍵是攔截曹仁要比攻打合肥危險的多,孫策不願意讓周瑜冒險。
聽了孫策的看法,周瑜展顏一笑,說道:“伯符(孫策的字),如今曹洪死守合肥,無論我們如何誘敵,曹洪都堅守不占,所以想要攻下合肥靠的是勇,能擔當此重任者非伯符莫屬。而抵擋曹仁,我軍處於守勢,靠的是智,所以還是讓周瑜前去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