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衛星
1955年的一天,蘇聯航天設計局負責人科羅廖夫忽然靈機一動,他想:既然火箭可以把核彈頭射到數百千米遠的地方,為什麼不可以把核彈頭取下換上衛星呢?經過幾個月的醞釀,蘇聯政府終於在1956年1月30日做出了決議,批準研發一顆重型人造衛星,並從r-7導彈上開發一種派生型火箭,將衛星送入太空軌道。1957年10月4日,蘇聯拜科努爾發射場格外肅靜,一枚三級運載火箭傲然矗立在發射台上,火箭上載著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伴隨著轟的一聲巨響,大地猛地顫動起來,火箭帶著長長的焰尾衝上了雲霄。幾分鍾後,衛星終於從火箭上彈出,以每秒7.9千米的第一宇宙速度,進入了環繞地球飛行的軌道。衛星內的無線電發射機通過星外天線發射出無線電波,地麵監控人員很快便收到了來自太空的無線電信號。“成功了!”所有的工作人員都歡呼起來。
由此,人類邁向太空的桂冠,理所當然地落在了蘇聯人的頭上。
從地球上有了第一顆人造衛星至今雖然僅50餘年,但各國的空間技術卻有了迅猛的發展。1960年8月12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成功地發射了一顆實驗性的無源通信衛星“回聲”1號,它實際上是一隻由聚酯薄膜製成的氣球,直徑達30米,有10層樓房那麼高,但球殼卻極薄,同報紙的厚薄差不了多少。人們從此實現了“地球—人造衛星—地球”的空間無線電通信。
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傳統的氣象觀測係統一直沿用直接測量法,即利用各種測量儀器直接測出大氣的溫度、濕度、氣壓、風力等數據。而麵對占地球表麵70%的海洋、極地和人煙稀少、難以建立氣象站的地區,則無法保證觀測數據的完整性和準確性。1960年4月1日,美國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氣象實驗衛星“泰勒斯”號。該衛星重約128千克,用兩台電視攝像機進行地麵攝影並傳遞雲層照片,使氣象學家可追蹤、預報和分析風暴。
到目前為止,美國、俄羅斯(包括蘇聯)、日本、歐洲空間局、中國、印度等國共發射了100多顆氣象衛星。
幾乎在同時,美國發射了世界第一顆“子午儀”導航衛星,傳統無線電導航係統從此被取代。此係統主要由美國海軍使用,到1967年開始正式向民用開放。它由4顆衛星組成導航網,全球的艦船平均每隔90分鍾就可以看到一次“子午儀”,並按照其自動發射的信號進行定位,定位精度為30~40米,每次定位需8~10分鍾。“子午儀”導航衛星係統是低軌道蘇聯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導航衛星,它集中了遠程無線電導航台全球覆蓋和近程無線電導航台定位精度高的優點,僅用4顆衛星就能提供全天候全球導航覆蓋和周期性二級(經緯度)定位能力。
槍
槍的曆史非常悠久。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藥,對於槍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中國南宋時期的陳規發明了原始火藥武器——火槍。他把火藥裝在毛竹筒裏,作戰時由兩個人拿著,點著火藥,用噴射的火焰燒殺敵方。13世紀,中國的火藥經印度、阿拉伯,最後傳到了歐洲並逐步發展起來。
1825年,法國軍官德爾文設計了一種槍管尾部帶藥室的步槍。這種槍械從槍口裝入槍彈,稱為“前裝槍”。前裝槍裝填時槍管必須豎直,射手動作幅度大,容易暴露目標,所以就有人開始研製“後裝槍”了。
1835年,普魯士人德雷澤研製成功了一種新型的後裝槍——後裝擊針槍。這種槍在使用時,用槍機從後麵將子彈推入槍膛。後裝擊針槍射速更高,而且射手能以任何姿勢重新填子彈。到年,成為人們普遍使用的一種槍械。
毛瑟兄弟於年設計了一種槍機直普魯士人德雷澤研製成功了一種新型的後裝槍動式步槍,稱為“毛——後裝擊針槍瑟槍”。後來的步槍一直沿用毛瑟槍的結構原理。
19世紀60年代,正值美國南北戰爭期間。美國人加德林采用多槍管機械化裝填的方法來提高射速,為槍向自動化發展作出了一定貢獻。與此同時,另一種叫“斯潘塞”的連發槍在槍托上開了一個直通槍膛的洞,子彈從洞裏填進去,借助洞中彈簧的力量彈進膛內。這種連發槍在作戰中發揮了較大的威力。
1883年,英籍美國人馬克沁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挺以火藥燃氣為能源來轉動機構進行連射的機槍。後來,馬克沁又發明了重機槍,這種機槍的理論射速約為600發/分,槍身重量27.2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