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箏很可能起源於築(一種古老的擊弦樂器)。因為據《風俗通》、《說文解字》和宋陳腸《樂書》等記載,箏和築最早都是五弦之樂,並且外形相同,奏法相似(箏為左手按弦、右手彈弦,築為左手按弦、右手持竹擊弦);從漢字造字的規律來看,築因用竹製成,故以“竹”為頭,而箏由築演變而來,並且定弦較高,發音有“錚錚”聲,故從“竹”為“箏”。這種如築之箏約在戰國末期才發展成如今的似瑟之箏。持這一觀點的有我國和日本的一些音樂史學者。
箏,是我國古代音樂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並以其獨特的光輝閃耀了兩千多年。曆代箏手層出不窮,遍及上至皇帝、下至樂妓的各個階層。但是,令人費解的是,在至今出土的眾多樂器中還不見有箏;而與箏相似的樂器--瑟,卻時有所見。箏與瑟的主要區別就在於箏的弦數少於瑟。所以,最近又有人認為,箏與瑟可能是同器異名,小者日箏,大者謂瑟;或民間日箏,宮廷謂瑟。但這隻是一種假設而已。
要解開古箏從何而來這個謎,還有待於音樂學、考古學、語音學和中外關係學科的深入研究和新的發現。
與象棋一樣,圍棋同樣也是源於古代的一種棋戲,其發源地一般認為在中國。《大英百科全書》稱圍棋起源於公元前2356年左右的中國;《美國百科全書》記載中國人於公元前2300年發明了圍棋;《中國大百科全書》中關於圍棋的記述:“傳說起源於公元前2000多年的古代中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棋類遊戲之一。約在隋唐時傳人13本,19世紀時傳人歐洲。”關於圍棋的起源時間,一般有兩種看法:其一是認為圍棋起源於原始社會末期的堯、舜、禹時代,此說主要取材於後人記載的一些遠古傳說;有學者認為圍棋的產生與當時部落間的戰爭有關,是部落首領們用於研討戰爭事宜的一種工具,且棋子隻有黑白兩色,無等級地位的高低之分,反映出圍棋產生時社會上尚無明顯的階級之分。近年的一些考古發現,如甘肅永昌鴛鴦池遺址出土的原始社會彩陶罐以及仰韶文化的彩陶上均曾發現有類似棋盤的圖案。
另一種看法則認為圍棋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持此說者的依據是春秋戰國時期一些文獻的記載,如《論語·陽貸》有“不存博弈者乎”;《孟子.離婁》有雲:“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尤其是《左傳》中的一段記述:“衛獻公自夷儀使與寧喜言,寧喜許之。大叔文子聞之,日:“今寧子視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舉棋不定,有勝其耦,而況置君而弗定乎?發不免矣……”此段話是指當時衛國宮廷的一場鬥爭,講述者首次用了“舉棋不定”來比喻拿不定主意。因此有學者認為在當時圍棋已經產生並廣泛流行於各諸侯國之間。當然,人們從中也不難看出,上述記載隻是說明了在春秋戰國時期圍棋已是一種比較成熟且至少在宮廷和士大夫中相當普及的娛樂活動,由此推斷,在這之前圍棋還經曆了一個較長的產生和發展變化的時期。《世本》和《博物誌》中的“堯造圍棋”的說法雖然隻是來源於古代的傳說,但也說明了圍棋的源遠流長。
鏡子何時產生之謎
鏡子,多麼普通的日常用品啊,我們天天要用它。可是原始的鏡子是什麼樣子的?最早的鏡子又產生於什麼時候呢?
幾千年前,還沒有鏡子的時候,人們對著河水、井水梳洗。水中的影子並不清晰,還時不時地會有清風激起一陣陣的漣漪。聰明的人就將水放在銅盆裏,再用來照影,這種銅盆就叫“鑒”。銅鑒盛水照影還是不太方便,於是就有人把青銅鑄成平麵,代替了原來盛水的水平麵,並將青銅表麵磨得非常光滑。“鑒”的背麵通常會刻上花紋。“鑒”就是最早的鏡子了。
晉朝大畫家顧愷之曾經繪製過一幅《女史箴圖》,圖中有一美貌的仕女在銅鏡前給一男子梳弄發髻。鏡子懸掛在鏡架上,鏡子背麵布滿花紋,中間有鈕,鈕下是孔,可以綬帶懸掛。鏡子旁邊是盛裝梳洗工具的漆奩。這是至今流傳下來的有關我國使用銅鏡最早的繪畫。
那麼中國古代的鏡子是否都如圖中所繪的樣子呢?想知道答案嗎?那就讓我們來看看各個時期的銅鏡吧!
銅鏡在鑄造早期一般是素麵無紋的。到戰國以後,多數鏡子的背麵都有精美的圖案,每個時代圖案風格各不相同。戰國時期的鏡子有兩種:一種鏡身厚實,邊沿平齊,鏡背刻有蟠虺紋;另一種鏡身材料極薄,邊沿上卷,圖案花紋一般在精細的地紋上再加上各種主題浮雕。戰國時的銅鏡用“玄錫”作為反光塗料,再用細毛呢摩擦,並用“玄錫”做成磨鏡藥。當時的“玄錫”就是現在的水銀。有的戰國銅鏡在地下已埋藏了兩千多年,但仍然保存完好,出土時還沒有生鏽,鏡麵黑光如漆,甚至還可以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