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孩子的大腦與潛力(3)(2 / 3)

知識還為智力的發展提供方法。其實方法也是知識,就上麵例子而言,分數除法的知識,實際上是告知你分數除法的方法,你掌握了運算方法,再解決這方麵問題,就容易得多了。隨著人們知識量的增加,人們就會越顯得聰明,辦法也會更多。但是我們也看到,有些人讀了很多書,可就是解決不了多少問題,不會搞發明創造,不懂得對知識的重新組合。知識掌握不少,但能力差,實際上是反映了該人的智力水平問題。從另一方麵說明,知識不等同於智力,知識不能代替智力。

傑出的物理學家盧瑟福(1871年~1937年)有一句名言:“人們的知識在不斷地充實發展著,而人們的智慧卻徘徊不前。”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一個人學點知識是比較容易的,但要增長智慧,發展智力水平卻是很慢的。同樣的中學生,學同樣的課程。考試分數也差不多,但他們之間的智力差別卻很大。智力差別一時又難以縮小,但成績(主要指獲取的知識量)可以勢均力敵,通過努力,加點勁兒,比較容易上來。這在學生中很普遍。

智力可以轉化為知識。離開了智力,離開了人腦活動,知識就無法獲得。科學史表明,人的大腦並不能吸收純粹的數據和事實,隻有通過某個觀點去觀察,運用智慧,數據和事實才能變成你的知識。人們按照牛頓觀點看待那些數據,而愛因斯坦則用另一種不同方式來觀察,就得出不同的結論。改變觀點,需要我們去思考,運用智慧的力量。而用知識去填滿一個領域是不可能的。我們做事情,定計劃或行動所需要的知識當然越多越好,但知識往往無法獲得。在現實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新問題。沒有現成的知識,隻有運用智慧,施展你的智力才能,才有可能獲得好主意、好方法。通過你的努力,問題解決了,又獲取了新的知識。

智力的組成

有一種智力結構模式,把智力結構分為三部分:第一,自然素質結構,指感覺器官素質,運動器官素質和神經係統素質。這是智力的生理基礎;第二,動力結構,指興趣、動機、情感、意誌等心理因素,這是智力的動力因素;第三,認識結構,指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像力、創造力,這是智力行為,這也是我們通常所說聰明、智慧,是智力的主要因素,我們把在活動中體現的這五種力都稱為智力。

觀察力

“觀察,觀察,再觀察”——這是前蘇聯科學院巴甫洛夫生理研究所建築物上的巴甫洛夫的親筆題詞。觀察力是一種重要的感知和認識事物的能力。觀察能力是智力主要組成因素。觀察是聰明的眼睛,沒有敏銳的觀察力就談不上什麼智力。

觀察力是智力活動的不可少的前提,但觀察如果不思考,觀察就隻能停留在現象的羅列上,感覺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隻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覺它,隻有思維的參與,我們才能做到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隻有思維的參與,我們才能在觀察中有條理,觀察得深刻、仔細。

記憶力

兩個人見了一次麵,數月後,一個人能一眼就認出對方,另一個人卻想不起對方是誰了;看了一次電影,有人可以頭頭是道地給別人講故事情節,有人卻可能連主人公的名字都忘之腦後;學了數理化公式,有人可以數年不忘,有人可能三天後就忘了。這樣情況因人而異,正反映出一個人記憶力的差別。記憶力不僅指認識能力、回憶能力,而且,也指記憶好壞,如記憶的捷敏性(記得快),記憶的持久性(記得牢),記憶的準確性(記得準)等品質。

“一切知識的獲得都是記憶,記憶是一切智力活動的基礎。”這是著名哲學家培根的名言。我們通常所說的記憶力,就是記住事物的形式或事物經過的能力。拿破侖說過:“沒有記憶的腦袋,等於沒有警衛的要塞。”拿破侖本人就是一個記憶力超群的軍事指揮家。據說,他能記住他的每一個士兵的臉孔和姓名,能記住每一門大炮所在的位置。記憶能力是構成智力的又一主要因素。這在智力中的作用是很明顯的,失去記憶力,人們也就無法進行思維活動,但如果不對記憶的材料進行概括、分類,記憶的材料就將成為雜亂無章的東西。常識告訴我們,理解的東西才能記得牢。記憶是大腦的內存,記憶力是指信息在大腦中存儲並讀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