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附:中國的曆次科考簡介(1 / 3)

1.中國南極考察隊首次踏上南極

1984年11月20日,中國首次南極考察編隊由上海國家海洋局東海分局碼頭啟航,編隊由兩船、兩隊組成——國家海洋局“向陽紅10”號遠洋綜合考察船(115人),船長張誌挺,政委周誌祥;海軍“J121”號打撈救生船(308人),船長於德慶,政委袁昌文;南極洲考察隊(54人),隊長郭琨;南大洋考察隊(74人),隊長金慶明。全編隊總共591人,分別來自全國的60多個單位。總指揮陳德鴻,副總指揮趙國臣、董萬銀。

同年12月26日抵達南極洲南設得蘭群島喬治王島的麥克斯韋爾灣。12月31日,南極考察隊登上喬治王島,並舉行長城站奠基典禮,第一麵五星紅旗插上了南極洲。

1985年2月20日,中國南極長城站勝利建成,以國家南極考察委員會主任武衡為團長的代表團出席了長城站落成典禮,喬治王島上的阿根廷、智利、巴西、蘇聯、波蘭、烏拉圭等國的南極站站長、科學家和美國“公主”號考察船船長等出席了長城站落成典禮。

南極洲考察隊、南大洋考察隊完成了陸上和海上科學考察任務。於4月10日回到祖國。1985年4月4日—11月25日,以顏其德為隊長的8人越冬隊首次在長城站越冬。

2.中國第二次南極考察

1985年11月20日—1986年3月29日,國家南極考察委員會組織實施了中國第二次南極考察。考察隊離京前,受到了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務院副總理李鵬、國務委員康世恩的接見。第二次考察隊共42人,其中包括智利科學家2人、香港攝影師1人(李樂詩)和香港《文彙報》記者1人(阮紀宏)。隊長高欽泉。

第二次考察隊是乘飛機經美國、智利抵達長城站的。第二次考察隊建設了長城站通訊房並安裝了衛星通訊設備。20名科研人員進行了地質學、地貌、高空大氣物理、地震、地磁脈動、生物學、氣象學、海洋學、冰川學、天文學、大地測量和固體潮的考察或觀測。獲得了一批新的標本和數據。

1986年3月30日—1987年1月2日,以李振培為隊長的12名越冬隊員留在長城站冬,進行了多學科的考察和觀測。

3.中國第三次南極考察

1986年10月31日—1987年5月17日,中國第三次南極考察隊(90人)和“極地”號考察船(38人)組成的考察隊實施了中國第三次南極考察活動。總指揮錢誌宏,副指揮郭琨、馬榮典,考察隊隊長由郭琨兼任。

1986年9月3日,副總理李鵬、國務委員宋健在人民大會堂接見了第三次南極考察隊隊員並合影留念。第三次考察隊擴建和完善了長城站,新建了發電房、科研棟、醫療文體棟、氣象棟、避難所、油庫、氣象觀測場,架設了供水和排汙管道,改善了通訊統,安裝了路燈、路標和方向標,加固了碼頭,建立了垃圾焚燒場。第三次考察隊的科學考察活動由陸上考察、南大洋考察和環球海洋考察三部分組成。

4.中國第四次南極考察

1987年11月8日—1988年3月19日,中國組織實施了第四次南極考察活動。

第四次南極考察隊共40人,隊長賈根整。考察隊從北京乘飛機抵智利的彭塔阿雷納斯市,然後換乘智利空軍飛機到達長城站。第四次考察隊對新建的科研棟和醫療文體娛樂棟進行了內裝修,並對站上的運輸工具和發電機組進行了維修保養。

此次南極考察的科學考察工作,包括12個學科35個課題。冰川學、地貌學和生物學是這次考察的重點學科。冰川考察以納爾遜冰蓋為對象,對其冰體運動、物質平衡、成冰作用、冰層溫度等進行了綜合調查研究。地貌學科組足跡遍布菲爾德斯半島、阿德雷島、無名島和納爾遜島露岩區,布設了一批測點,確認該冰川的發育條件和演變過程,提出了該地區冰緣地貌過程的周期變化規律。通過觀測和研究,推知該地區年上升率為6mm。生物學組對菲爾德斯半島潮間帶及其附近淺海生態係的調查研究,取得生物樣品530號,初步鑒定出30多種海藻、120多種海洋動物。他們提出了南極潮間帶及淺海的食物鏈以帽貝、黑背鷗、矽藻為中心的論點。經過對南極貝類、多毛類生殖發育及變態的研究,發現了適應南極環境卵胎生新現象。除重點學科外,新開展的古生物地層、人體生理學以及長城站的常規觀測均較好地完成了預定任務。

1988年3月19日—11月14日,以秦大河為隊長的16人越冬隊在長城站越冬並進行冬季科學考察。

5.中國第五次南極考察

中國第五次南極考察由中國首次東南極考察和長城站區考察兩部分組成。

1988年11月20日——1989年4月10日,經國務院批準,國家南極考察委員會組織了中國首次東南極考察隊赴東南極大陸建立中山站和科學考察。考察隊由來自全國30個單位的116名人員組成,其中考察隊員76名,“極地”號船員40名。總指揮陳德鴻,考察隊隊長郭琨,“極地”號船長魏文良。

首次東南極考察的主要任務是在東南極大陸建立考察基地——中國南極中山站。“極地”號1988年12月23日駛抵東南極的普裏茲灣,1989年1月14日到達離岸400米的冰海區時,遇到連續三次發生的巨大冰崩,1月21日方脫離險境。1月26日舉行了中國南極中山站奠基儀式。2月26日,建成中山站並舉行了落成典禮。

測繪學:完成建站施工放樣測量,建立了中山站區的測繪坐標係統、高程係統,完成了站區1:2000地形圖的測繪、中山站建築物沉降監測、陀螺經緯儀定向精度探討等;

地質學:進行了野外地質考察,測製了岩石地層剖麵,係統地采集了岩石樣品;

環境學:從總體上認識了半島地形地貌特征,觀測並發現了大量古冰川活動和侵蝕作用痕跡,采集了不同環境景觀單元中的大氣、岩石、泥沙、湖水和積雪樣品;

生物學:觀察了站區的海鳥、半島的植被,發現淡水湖的力源來自融雪,不少湖泊中有淡水藻類植物,在海拔83米高湖泊中發現有淡水甲殼類動物存在;

海洋學:共采集水樣295個,獲得了氣溫、水溫、風及潮位數據1062個,走航資料3300個,測得中山灣附近海域鹽度範圍約14-30,潮汐為不規則半日潮,最大潮差1.56m,最小潮差1.02m;

氣象學:除提供航行、卸貨期間的氣象服務外,還開展了影響中山站的氣旋和下降風過程、雲和天氣的關係的研究。

1989年2月27日開始,以高欽泉為隊長的20人越冬隊,首次在中山站越冬並進行冬季科學考察。

長城站考察:

1988年11月12日—1989年3月16日,中國第五次南極考察隊乘飛機赴長城站,考察隊41人(其中越冬隊14人),隊長劉書燕。

夏季考察:

對站區房屋、設施和機械設備進行維修保養,完善實驗室設備;此次科學考察項目共有13項34個課題。潮間帶生態係是這次考察的重點,首次接待兩名日本科學家進行生物考察。新增項目有:22周太陽峰年綜合觀測、苔蘚、企鵝與磷蝦的關係等。

越冬考察:

1989年3月16日——1989年12月16日,中國在長城站進行了第五次越冬考察。隊長李果。

常規觀測項目包括地麵氣象、電離層、空間物理和地球物理等。除常規觀測外,越冬隊還進行了生物、凍土、地貌和人體生理等學科的考察。

6.中國第六次南極考察

1989年10月30日開始,中國進行了第六次南極考察。中國第六次南極考察隊共139人,領隊萬國銘,長城站考察隊39人,站長張傑堯;中山站考察隊61人,站長李振培;“極地”號考察船39人,船長魏文良。此次南極考察實施了“一船兩站”的方案:即“極地”號由青島赴長城站,把物資和考察隊員送到長城站,然後,駛向中山站。

中山站第二期工程:新建高架式鋼框架科研棟和文體倉庫棟,並完成內裝修,完成站區上下水工程並安裝了CW一60型生化汙水處理裝置;安裝了三台發電機、一台風冷機、總配電櫃和控製室、餘熱利用係統,安裝了由5個50噸大油罐、油泵及進出油控製管路組成的儲油供油體係;架設了發射、接收大型天線,安裝了JUE一45A型衛星通訊係統和天線塔;完成了科學考察基礎設施的安裝與調試;完成了發電棟的部分內裝修、上車平台和車庫的地基工程。二期工程澆灌混凝土123m3,挖土量300m3.

中山站科學考察:除二期工程施工放樣測量外,完成了中山站1:2000測圖,進行了各種比例尺的航空攝影,麵積約35km2;建立了二分量和三分量大氣哨聲、電離層、甚低頻和短波通訊的探測係統;測繪了東西走向岩性構造剖麵8條,繪製出米勒半島地質草圖,並對布洛克奈斯半島進行了初步勘察;除常規氣象觀測外,還進行了近地麵梯度風、輻射、大氣化學和地溫的分析研究;此外,還采集了湖水、冰、雪、土、企鵝糞便樣品共296件。

長城站科學考察:長城站考察隊進行了太陽活動對大氣狀態的影響、電離層、電波傳播、哨聲、地磁脈動、地磁場變化、淺海生態係、地貌與沉積、氣象、人體生理和衛生學、冰川學的觀測與研究,獲得了大量資料和樣品。同時,日本國立極地研究所的大山佳邦和北海道大學低溫科學研究所的島田公夫同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的潘涔軒合作考察了喬治王島、菲爾德斯半島的陸上節肢動物並測定了部分種類的耐寒性,初步搞清了菲爾德斯半島陸上節肢動物的種類、分布、群落結構特征及部分蟎類的耐寒性。

7.中國第七次南極考察

中國南極考察工作自1990年起由建站為主轉入以科學考察和資源調查為主。中國第七次南極考察隊長城站度夏科學考察共有9項科學考察任務,除氣象、地震、地磁、高空物理和電波傳播等五項常規觀測任務外,中日科學家合作進行的植物生態學研究、長城灣微型生物研究、太陽活動峰年對大氣狀態影響的研究、利用子午衛星接收儀對太陽活動峰年的研究和長城灣海濱沙金礦資源考察研究等各項科學考察工作也都圓滿完成了任務,取得了較滿意的成果。

長城灣微型生物的調查研究此項任務由中國極地研究所完成長城灣及灣口10個站位的表層海水的微型和小型浮遊生物的樣品采集,共獲35個樣品,在阿德雷灣水深8om處,用“海洋4”號船CTD儀器采集0、5、10、20、30、50、75m水層采集7個樣品。上述總共完成了12個站位的62個樣品采集工作,超額完成了外業工作。室內分析工作量大,進行了微型浮遊生物的掃描電鏡和透射電鏡的樣品製備。同時完成了62個樣品的總葉綠素測定,為回國後進一步進行定性和定量研究打下了完備的基礎。中日合作完成了35個雪藻樣品葉綠素的測定,並著手撰寫論文。

長城灣海濱資源潛力研究根據科考計劃在長城灣內采集了8個沉積物原樣,在海濱區19條剖麵上共淘洗118個砂樣(含大樣10)。大部分樣品由“海洋4”號船帶回國內。

太陽活動對南極大氣狀態影響的觀測研究共采取以下三種手段:用太陽光度計進行觀測,用半球輻射計對太陽輻射測量,用照度計測量(晴天)15次,取得150組數據。運用上述三種儀器進行各項觀測,達到了項目要求。

地麵氣象觀測和預報按時進行常規項目觀測,每天兩次接收費雷氣象中心發布的傳真圖,進行預報服務工作。新購的JRC。JAX一9(日產)氣象傳真機投入正常使用,效果良好。七次隊帶來的400W電台安裝在氣象棟,從1991年2月初正式由氣象人員向費雷站直接發氣象觀測資料,工作正常。改變了過去多年由通訊人員發報的做法,避免了通訊人員值夜班(其中工作量約10分鍾左右),這是一次改進的嚐試。

極區電離層特性及超遠距離電波傳播研究該項屬常規項目,工作內容有:1.電離層垂直探測;2.宇宙噪聲吸收測量;3.VLF甚低頻接收;4.超遠距離電波傳播接收;5.多普勒子午儀衛星接收。除多普勒子午儀衛星接收機在六次隊移交前故障,春節後修複投入正常工作外,其他項目工作正常。

地磁觀測“

地磁與高空物理觀測此項目是由中科院地球物理所承擔的常規觀測項目。度夏期間各項記錄基本順利。其具體項目為地磁絕對值觀測、地磁日變觀測、地磁脈動觀測和哨聲接收等,均取得了完整的資料。

地震、地磁常規觀測由地震局地球物理所承擔度夏考察,屬常規項目。地震進行長周期觀測和短周期觀測。長期共記錄較大地震9次。

中日合作項目長城站區陸地藻類和苔蘚的分類及其生態生理研究。度夏期間,日本學者進行了淡水藻類分類學和生態學研究以及苔蘚的生態學研究。在藻類研究方麵,中國極地所的陳波與日本學者合作著重研究了雪藻的生態學,以便了解雪藻的分布模式及對苔蘚生長的影響。

中山站科學考察“

地質考察考察項目包括,基礎地質調查及前沿理論探索兩方麵。完成了中山站區大比例尺(1:2000)地質填圖,米勒半島和斯托尼斯半島1:25000地質填圖和布洛克斯半島野外踏勘。共完成填圖麵積60km2,調查路線500km,觀測點500個,采集地質標本450kg(含年齡大樣5個)。在前人工作基礎上對該區變質分帶、原岩原始層序及變質事件時序提出新的看法。此外,大比例尺填圖在該地區屬首次,野外宿營也為今後擴大調查範圍積累了經驗。

取岩“

地貌考察完成了米勒半島、斯托尼斯半島詳細調查和布洛克尼斯半島及小半島路線調查。采集水樣110件、植物樣51件、土樣82件和岩樣23件(合計266件),完成調查麵積80km2.粗填了拉斯曼丘陵地區地貌圖、第四紀地質圖,並對該區一萬年以來環境演變和現代自然環境特點提出新的看法。

冰川考察在米勒半島南側大陸冰蓋邊緣區設置剖麵3條,總長31.17km,深入冰蓋25.5km。剖麵上共設測點35個,並在其中9個點上打鑽取樣,每點取冰芯長度2-3m。本次調查的主要目的是為今後深入冰蓋區開展冰川運動學、冰川物理、冰川化學打下堅實基礎。這次調查本身亦獲取該區成冰變化過渡段的第一手資料。

測繪與製圖包括測量控製網野外施測及航空攝影兩部分。野外施測組完成了米勒半島南部及布洛克尼斯半島測網的布設與施測。測量導線總長28.3km,測點42個,有效控製測圖麵積40km2.測量精度均達到國家規定等級要求。此外還進行了中山站大地原點與蘇聯進步站大地原點間聯測。相對精度1:85000.對中山站發電棟、辦公棟亦進行了建築物沉降觀測。

大氣物理考察甚低頻、電離層探測、大氣哨聲、粒子沉降和太陽輻射屬延續項目。除全部堅持正常觀測外,還及時處理了度夏期間全部觀測數據。在此期間,觀測到50次太陽耀斑爆發,其中兩次引起短波通訊中斷。根據典型觀測資料,撰寫了一篇學術論文“太陽耀斑與粒子沉降對極區電離層的影響”。大氣微量成份探測(臭氧空洞)及大氣散射觀測屬新上項目。由於封海,考察隊在極困難的條件下,群策群力,運輸裝修觀測房屋,並在收隊前將儀器設備吊運到位,目前已安裝調試完畢,開始正式觀測站。

固體地球物理考察固體地球物理包括地磁觀測及固體潮觀測,都是新上項目,而且都需要建築台站及大型設備。由於封海,隨船運來的觀測房屋無法卸運,使這兩個項目麵臨被迫取消的危險。考察隊利用站區廢舊建築材料,自己建成地磁脈動探頭罩和固體潮觀測站。由於地磁觀測台需三間無鐵磁房屋(木結構,不允許使用任何鐵釘、鐵絲等含鐵材料),站區實在無法解決,所以目前僅開展地磁脈動觀測,而基本磁場項目被迫取消。這是由於封海而唯一被迫取消的項目。

人體醫學研究延續項目。在七次隊夏訓時即已開始對越冬隊員進行有關指標測定,包括心功能、基礎代謝、體溫節律、血壓節律、記憶能力、pH值、情緒測定、性格問卷、選擇反應時間、動作穩定性、心電圖。在航渡期間及到中山站後,除跟蹤測定外,還對六次隊越冬隊員和七次隊野外宿營隊員進行心功能測定。目的是在多指標長時間對比分析的基礎上,探索人體心理生理對特殊環境的適應能力,並提出對南極考察隊員進行心理生理訓練的有效方案。

南大洋調查“

此次南大洋調查是繼續開展以磷蝦生態為主的多學科海洋綜合調查,同時開展中加合作的碳循環調查工作。

按照預定計劃,各學科共完成90個點走航觀測。南大洋調查海域為東經68度至東經108度、南緯62度至南極大陸冰緣區,約56萬km2,取得了36個定點觀測的各學科的完整資料。全航次分析處理30多種參數,共獲樣品及數據355266個,及三個較大的磷蝦集群的跟蹤記錄。

磷蝦生態完成斷麵、定點測區範圍內磷蝦的偵察、取樣和捕撈工作,首次采用自製高速采集器,加大了采樣頻率。初步觀察有三個磷蝦種類:大磷蝦、冷磷蝦和長臂櫻磷蝦,其中以大磷蝦為主。還發現三個範圍較大的及幾個範圍較小的磷蝦集群區。磷蝦集群區的發現、磷蝦活體培養和胃含物分析、磷蝦眾多樣品的分析,對研究南印度洋磷蝦資源的分布、種群組成、結構以及資源與環境因子之間關係,有著重要意義。

海洋浮遊植物進行了5種參數取樣工作,獲取樣品1489個。現場取樣分析,獲750個數據。初步分析表明,中山站附近海域浮冰區和澳大利亞戴維斯站灣內水域的葉綠素含量,大大高於外海,25-50m層為葉綠素含量高值區。

海水化學和氟、硒、碘的循環共完成2333個樣品的取樣工作,其中絕大部分樣品已分析完畢。收集到14個磷蝦培養脫殼的係列樣品。滿足了氟、硒、碘循環研究的需要。在中山站附近浮冰區和澳大利亞戴維斯站灣內水域測得溶解氧含量達10m1/kg以上,高於飽和值,而硝酸鹽含量卻低於10mgat/kg,不到南大洋遠岸區域水體正常值的一半。

碳循環研究共完成四種碳參數(總無機堿度、總無機碳、大氣分壓和水體分壓)的90個走航點和33個定點站、5個近岸站上取樣工作。完成1370個樣品分析和196個互校樣的取樣工作。在航渡和斷麵測區內連續定時取樣,同時進行水體和大氣分壓的測定。

物理海洋完成了航渡中的溫度、鹽度和XBT的定時觀測,完成9條斷麵37個定點的1000m水層的溫、鹽、深觀測工作,完成戴維斯站灣內15天潮流連續觀測和一次大風天氣海浪觀測。共獲取數據30000餘個,現已完成全部資料的整理和10萬宇的分析報告。初步發現,1990/1991年度,南印度洋存在較大的溫、鹽異常,與日本九年觀測資料相比,溫度高1一2℃,鹽度高出0.2,還發現弗裏曼特爾——南極冰緣之間亞熱帶輻合鋒、亞極地鋒、極地鋒位置與日本的九年資料相比,普遍向南推進2-3個緯度;還發現,普裏茲灣存在重要的海水垂直循環。更為重要的是,發現磷蝦集群的位置是在海流中尺度渦的邊緣處。

“海洋4”號考察船HY4-901航次:

“海洋4”號考察船HY4-901航次,航程54418.9km,獲取到南極南大洋南太平洋大量的寶貴的地質地球物理第一手資料。在南極布蘭斯菲爾德海峽開展的水深、重力、磁力、地震及海洋地質的係統綜合調查,共采集到11751km測線資料和43個地質站位的底質樣品(泥樣375.5kg,柱狀樣34.4m,水樣108桶)。資料質量優良、精度高。在南太平洋海盆14個站位調查中采獲另一種類型的多金屬結核、結殼192kg;往返的地球物理走航調查累計得到105423km的資料。南極陸地地質考察在南設得蘭群島9個登陸點上完成地質點339個,實測剖麵3713.5m,地質填圖(1:1萬-1:2.5萬)19.2m,各類岩石、礦石樣品993件。所有這些樣品和資料,待分析化驗和計算處理後,能夠得出較前人更為係統更為深入的見解。

8.中國第八次南極考察

冰川考察研究1992年1月5日完成柯林斯冰蓋的鑽取冰芯和考察任務,14日回站工作。在主冰穹和小冰穹各鑽取冰芯5支,總進尺480m,最大鑽深65.5m,完成了物質平衡和成冰作用研究,挖雪坑28個,累計深度40餘米,取得密度、地層、溫度觀測數據450多個;進行冰川運動和應變觀測4次,取得數據1240多個;雷達測厚總長度15km;完成了三支冰芯的地層剖麵描述,總長140m,測量了其中二支冰芯的密度,取得數據30000個左右,並對一支冰芯進行了組構切片,完成影片20張;對菲爾德斯半島南部雪斑分布進行了填圖。協助烏拉圭方麵采集水樣600多瓶。對所取得的數據進行了整理和編輯。

測繪科考考察的主要項目是對菲爾德斯海峽斷層運動形變進行監測。利用衛星GPS先進技術和激光測距手段,進行野外數據采集和資料預處理。共接收衛星觀測數據15000個,獲取26條衛星測邊和46條激光測邊資料。經事後數據處理,所得成果精度達到要求。衛星GPS技術的定位精度優於5mm十5ppm·D(D為兩測站間距離)。此外,對站區的地麵影像進行了航攝,並為冰川在柯林斯冰蓋主冰穹冰芯鑽取進行了GPS衛星定位;為通訊發射天線的指向和菱形天線的檢修和保養提供了必要的數據;為氣象場風標指向的方位角進行了複測。

沼澤濕地的研究對菲爾德斯半島及附近島嶼進行了濕地踏勘和考察,對站區附近濕地進行了重點考察,采集土樣52份、水樣11份、植物樣30份;進行樣方調查29個,樣線調查3條;小氣候觀測獲1495項記錄,特定觀測項目50項;生物測定10項,泥碳生物性測定12項;完成站區和阿德雷島濕地分布圖;收集了部分氣象資料。

苔蘚對比研究對菲爾德斯半島及附近地區進行踏勘,對長城站地區苔蘚植物群落進行了重點考察研究,采集化學分析樣品20個。進行68個50×50cm的樣方調查;挖土壤剖麵7個;進行了地溫、濕度、風速的觀測,收集數據1278個並收集了部分長城站的氣象資料。基本掌握了苔蘚植物群落的組成、結構特征、群落類型及其分布規律。

日地整體關係研究解決了儀器存在的問題,使儀器正常運行。獲得1.8MMBIT字節數據,對其中10%的數據進行隨機抽查,結果表明,全套係統工作正常,所取資料完整可靠,從數量分布和精度方麵評價,均可滿足研究工作的要求。

常規觀測5台儀器晝夜連續觀測電離層、宇宙噪聲、甚低頻、多普勒和單邊帶短波。獲210m膠卷和430m紙帶記錄資料、3盤磁帶、750頁打印紙,儀器工作正常,資料數據可靠。

地磁、地震觀測(地震局物理所)對線路、儀器進行了檢修,恢複完善了觀測係統,使所取得的數據可靠,共獲取數據4萬多個。由於地磁總強度測量的恢複,使地磁地震觀測成為一個完整的觀測係統。從記錄到的幾次地震來看,地震前後及發震時間,相應地磁動豐富,變化幅度大,而地磁總強度表現為數字跳動大,呈不規律。在地震後持續一段時間,地磁分量記錄趨於平靜,相對總強度讀數穩定,說明所得數據是可靠的。

地磁、哨聲常規觀測(中科院地物所)獲脈動(磁帶記錄)12盤,地磁三分量走紙3卷(共120m),地磁總強度和水平強度150組數據,哨聲18盤磁帶記錄。

氣象觀測每日4次定時觀測地麵氣象要素(能見度、天氣現象、雲狀、氣溫、氣壓、濕度、降水量、風向風速、地表溫度、深層地溫、日照、蒸發量等);每日兩次觀測長城灣海水表層溫度;用凝結核計數儀(NOLAN-POLLAK)測量大氣凝結核數據,已獲得15120個數據;自動氣象站測得長城站區每小時的氣壓、溫度、濕度和風向風速資料(1992年1月8日開始)。

人體生理與醫學進行兩次測卷答試;對部分隊員進行血樣、尿樣抽取;統一疾病診斷登記表格。

地質考察完成了橫穿菲爾德斯半島南北四條路線的地質考察,采集了各種水樣12號、土樣10號,並收集了地球化學材料;勘查了阿德雷島等地的階地;參觀了冰蓋上的冰川考察實況。

汙水排放監測分析為檢驗經汙水處理係統處理的下水是否達到排放標準,對水樣的顏色、懸浮物、pH、化學耗氧量、高錳酸鹽指數、五日生化耗氧量、細菌總數和總大腸杆菌群等八項指標進行了監測分析。

9.中國第九次南極考察

岩石圈項目古地磁在長城站地區采集古地磁樣品206塊,在波蘭站采集118塊,在梅爾維爾采集樣品40塊,通過這些樣品的測定將對該區第三紀地層劃分和白堊紀/第三紀界線提出一些看法。

古生物在長城站地區采集植物化石263塊、岩石及同位素年齡樣品24個,孢粉分析樣品9個。在波蘭站采集植物化石標本53塊、孢粉樣品7個。在梅爾維爾采集珊瑚、雙殼類、腹足類、蟹類、海膽等門類動物化石105號標本。在韓國站附近采集植物化石及岩石標本14個。上述化石標本為該地區早第三紀植被和古氣候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材料,為該地區地層劃分和對比打下了基礎。

生態係項目地衣完成站區地麵植被(苔蘚、地衣)、凋落物、根係及半腐殖質層、土壤、微生物等13個樣方的係統采樣,為研究該地區陸地生態係統提供了基本研究材料和數據。獲得不同類型地段地衣群落樣資料350個,測定30多個樣方內優勢地衣的生物量,采集部分蟎蟲和藻類標本,發現並建立了南極石蘿生長速度觀測點,這些工作為研究該區地麵植被生態係統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土壤微生物采集土壤樣本55個,對25個土壤樣品進行了微生物分離和數量性狀分析,每個樣用PYG培養基、馬丁培養基等培養基作微生物分離工作,對13個樣品作了低溫對照培養,得到土壤菌總量及黴菌、酵母菌的數量,分離菌株有中溫菌150株,低溫菌50株,這些樣品將帶回國內作進一步分析,用烴氧化菌量作為石油物質汙染的指標,在長城站周圍等距采樣共15個點,分離培養了其中的細菌,依據其中生長狀況,得到長城站周圍受石油汙染的大致範圍和程度。

水生生物對站區13個水體14個理化指標進行了分析測試,調查了近20個水體的浮遊生物,著生生物和底棲生物、采集了大量定性和定量標本,測定了16個水體的葉綠素和生物生產力,對西湖水生生物的夏季動態、水平及垂直分布進行了較詳細的研究。

土壤分類采集了各種地貌類型、不同成土母質的土壤樣品50個,采集微域環境土壤樣品60個,采集土壤分布分類樣品30個,水樣20個,聯合佯14個。土壤水分動態觀測儀器每天可采集數據120個。

生物進行潮間帶和淺海生態係研究,共出海8次采積了大量的樣品,測得了大量的數據。對潮間帶生態係的優勢種帽貝的各項指標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獲得了可靠的資料。

晚更新世晚期環境變遷項目地貌地質對該地區地貌第四紀地質進行了詳細調查,完成了地貌第四紀地質填繪,采集了各類第四紀沉積物樣品260個,完成了西湖、燕鷗湖及高山湖的水深測量,繪製了這些湖泊的等深線圖,在西北海岸28-30m海成階地上發現和采集了可能用於年代測定的化石樣品,在韓國站地區找到了花岡岩漂礫的來源區,發現了270m處存在海成礫石,上述工作為晚更新世晚期環境變遷研究提供了基礎材料。

現代環境背景采集土壤分析樣260多份,原始土壤剖麵樣品60盒,測定90多個樣品的理化性態,獲得各類數據1200多個,采集水環境樣品18個,湖底泥樣10個,測定了6個湖泊和14處地表徑流的水體理化指標,選取4塊有代表性的樣地,進行了地表淋溶過程、凍融作用與土壤粒質化相關分析,選擇了69類地物,測量了地表光譜特性,獲得600多個數據,這些數據為現代環境分析提供了豐富的基礎資料。

海洋環境汙染采集水樣150多個,海底表層沉積物樣品2個,對這些樣品進行了常規測定,觀測了長城灣及潮間帶海水營養鹽變化。

持續了固體地球物理、空間物理、極隙區動力學、氣象等6個課題的常規觀測分析研究。開展了東南極克拉通資源潛力分析和地殼演化兩個課題的現場考察。重點踏勘了拉斯曼丘陵的12個島嶼或半島。總計采集岩礦標本400餘塊,基本弄清各岩性單元間關係,並繪製了站區附近詳細的構造岩性圖。進行了中、俄、澳三國大地原點的GPS聯測,精度達到土1.7ppm。對站區水準原點、基準點和大地原點進行了水準測量。建設安裝了臭氧總量探測係統,並開展正常觀測工作。成功地安裝了高分辨率極軌氣象衛星資料接收和處理係統,開展正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