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裁為合歡扇(2 / 3)

麥稈扇。清王廷鼎《杖扇新錄》:“麥扇:以麥稈編成扁帶,廣寸餘,圈作規形,如盆大,用竹片兩麵夾之為柄,中心貼五色綾緞一小圓,繡山水、人物,極細,麥色金黃而潤,輕靈便捷。”

龔扇。清朝光緒年間,四川省自流井(今自貢市)的製扇藝人龔爵五編成細篾竹絲扇,扇麵上有“福祿壽喜”等字形,或“喜鵲鬧梅”圖,深受人們的喜愛。光緒末年,四川“勸業道”周孝懷主張振興百業,在全省評選優質手工藝品,龔爵五編的竹絲團扇和成都鹵漆、梁平竹簾一起獲獎。龔爵五的兒子龔雨璋進一步把名家畫稿織入竹絲扇。據說一位巨商拿來一幅張大千畫的仕女圖,要求在畫中人手執的紈扇扇麵上隱現仕女秀美的臉龐。龔雨璋嘔心瀝血反複試驗,終於編成,從此龔扇名聞遐邇。

玉版扇。清王廷鼎《杖扇新錄》:“玉版扇:浙之括蒼山多巨竹,有圍至二尺外者。碧湖之民能截而剖之,取其裏闊五六寸、長尺許,熨之使平,其形上寬下稍殺,用紅木,或明角、玳瑁,雕刻為柄,裝以為扇,兩麵可鐫書畫。徐花農太史曾購置之,以奉曲園師。師愛其形製新巧,色白潤如玉,因題為‘玉版扇’。”這種扇現在四川墊江也生產,又名“竹簧扇”。

青竹扇。又叫篾絲扇或竹絲扇。清王廷鼎《杖扇新錄》:“篾絲扇:來自嶺表,削竹青細如縷,織成如布,光滑無痕,方、圓、六角均有之。積五六年,色自紅潤,風來倍涼,雅品也。”

芭蕉扇。又叫蒲扇、葵扇、蒲葵扇。清王廷鼎《杖扇新錄》:“產閩廣者多葉圓大而厚,柄長尺外,色淺碧,乾則白而不枯。土人采下陰幹,以重物鎮之使平,剪成圓形,削細篾絲,雜錦線緣其邊,即仍其柄以為柄,曰‘自來柄’,是為粗者。有截其柄,以名竹、文木、洋漆、象牙、玳瑁為之,飾以翠蝶銀花,緣以錦邊,是為細者。”

綢舞扇。綢舞扇多為戲劇舞蹈用扇,有半綢全綢之分。扇骨以竹為主,也有用檀香木或牛骨的。扇麵采用各式絲綢,印上或繪上花草圖案,有的還加上閃光鋁片,舞動時絢麗多彩,金光熠熠,也有在扇麵沿邊外加絲綢花邊作裝飾,做成女用絹麵花邊折扇。

帽扇。帽扇半打開時可用作扇子取涼,全打開時可當帽子遮陽蔽日。它透風耐曬,易於折疊,規格多樣,形狀各異,是旅遊佳品。

掛屏折扇。又叫屏風扇,掛在牆上或擺在大堂之內作裝飾用。扇骨長六七十厘米,實際上是一種特大型的折扇。杭州王星記扇廠曾製作過巨型屏風扇《杭州西湖全圖》,扇邊長2.6米,展開麵積約十平方米,重16千克,扇骨用上等木料製作,兩根大邊外側,以淺浮雕形式分組雕出著名“西湖十景”圖。扇麵采用十六張牛皮紙拚接而成,灰黃色底上灑以銀鉑,上繪巨幅青綠山水“西湖全景”,曾送香港展覽。這大概是我國古今最大的折扇了。

2.外國人與扇子

古埃及人很早就會用棕櫚葉做成一人多高的扇子,主要供貴族和奴隸主使用,由身強力壯的奴隸打扇。以後,扇子被看成權貴的象征,扇子越大,坐在扇子下麵的人越是顯赫。

公元9世紀,日本人發明了小巧玲瓏的折扇,他們把折扇看成能帶來幸福的吉祥物。

歐洲從16世紀中期開始,折扇在宮廷和仕女界大受青睞。法國作家伏爾泰說:“不拿扇子的女士猶如不佩劍的男子。”可見扇子在當時上流社會風行之盛。1797年,英國人威廉·科克寫了世界上第一本《扇學》,其中提到對付一個突如其來的獻媚者,小姐們用起“扇語”來簡直就像水兵們用旗語一樣嫻熟。右手使勁揮扇表示“我愛另一個人”,如果來者不開竅,她再用左手照樣來一遍,這叫做“你還是走開的好!”來者就應該馬上走開。這時,如果小姐突然讓扇子墜地,聰明人就會頓時喜出望外,因為這一動作意味著“讓我們言歸於好吧!”至於將扇子貼近臉頰,這是“我愛你”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