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性
個性是指在一定的社會條件和教育影響下形成的一個人的較固定的特性。包括個人的能力、氣質、興趣、性格等心理特征。一個人擁有獨立的思想、獨特的情感體驗、獨特的性格是最寶貴的。所以有的人寧可受到物質損失、精神折磨,也要堅持自己的個性。個性比功名利祿等都重要,而有些人卻為了功名利祿自願抹殺自己的個性。
發明計算機的圖靈把瓶子綁在暖氣片上,哲學家叔本華將金子藏在墨水瓶裏……對此,一些人的解釋是,他們小氣、吝嗇。其實,在我看來,更重要的是他們做事的過程以及他們寶貴的個性。繪畫大師張大千常年旅居國外,卻一直長袍在身,會說外語卻幾乎不說。有人說他太保守、太頑固不化;有人說他勇保傳統,不失民族氣節———以上說法都沒說到點子上———張大千的表現隻說明他頗具獨特的個性。
有這樣一則故事,有一個人得到一顆白玉珠,萬分歡喜。見其上有一小黑瑕,便想用刀將瑕疵削掉。可是削掉一層,發現小黑瑕還在,又削去一層,小黑瑕仍在,於是便一直削下去,結果小黑瑕還在,但白玉珠卻完全毀掉了!我們對待個性的閃光點,千萬不要像對待白玉珠上的小黑瑕一樣。
創造力強的人大多個性也很強。唐代大詩人李白傲視權貴,狂放不羈,自稱“酒中仙”。唐代草聖張旭嗜酒如命,每次喝酒,非酩酊大醉不可。醉後,一邊狂呼亂叫,一邊東跑西顛。之後,常常揮筆疾書,極盡淋漓酣暢之至,有時竟以發作書。醒後觀之,猶如神跡,竟不敢相信是自己寫的,時人稱之為“張顛”。畫家陳丹青說,畫家是世界上最狂的、最自得其樂的動物。
牛頓在田裏勞動時,經常是若有所思,或呆呆地站著,或認真地在小本子上寫寫畫畫;晚上躺在床上也是翻來覆去地思考問題,牛頓的祖母和母親還以為他得了癡呆症。英國物理學家、化學家卡文迪許被稱為“科學怪人”,一生總是獨來獨往,很少與人交往。1849年5月29日是法國微生物學奠基人巴斯德新婚大喜的日子。這一天親朋好友紛紛前來祝賀,可唯獨不見了新郎,眾人分頭去找,最後終於在實驗室裏找到了巴斯德,巴斯德正在做化學實驗呢!
在世界杯足球賽場上,奔跑著一個個個性十足的足球明星,如梳著50多個小辮子的荷蘭球星古利特,每次進球後都跑到角旗附近跳起桑巴舞的喀麥隆已是不惑之年的米拉大叔等等。不知是否巧合,亞洲的球星個性並不鮮明,亞洲的足球水平恰恰也比不過歐美,甚至和非洲相比也有一些差距。
莊子是戰國時著名哲學家。一天,莊子的妻子去世了,莊子非但不哭,還拿起一個破盤子邊敲邊唱,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莊周喪妻,鼓盆而歌”的故事。魏晉時,有嵇康、阮籍等七位文化界名流常赤身裸體聚於竹林中,或暢飲狂歌,或吟詩作畫,這七人就是曆史上著名的“竹林七賢”,他們把個性發揮到了極致。
對於創造力強的人的個性表現,我們青少年最好不要隻模仿其表麵的形式,因為一味模仿表麵形式會顯得不自然,機械地模仿形,必使神失,重要的是通過他們的個性風采,去感悟、體會、欣賞他們的個性精神內涵!以下讓我們來了解這些創造力強的人的五彩繽紛、奇美瑰麗的個性中都有哪些共性。
(一)創造力強的人大多不拘小節
為什麼不拘小節的人創造力強呢?因為這種人過著一種“大寫意”式的生活,這種生活餘留的創造空間較大。
清代書畫家鄭板橋穿著破爛,不修邊幅。一次下雪天,鄭板橋正走在路上,忽然被一群書生攔住去路,競相譏笑。鄭板橋說:“你們可不要隻重衣服不重人啊。”書生們說:“隻要你吟一首以雪為題的詩,我們就放你過去。”鄭板橋吟道:“一片兩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萬片無數片……”吟至此時,書生們已笑得前仰後合。板橋吟出最後一句:“飛入梅花都不見。”書生們齊喊:“好詩!”這才把板橋放過去。
當代著名學者、書法家啟功穿戴很隨意,在飲食方麵,啟功也很隨便,不是很講究。有一次,啟功和一位青年在家裏吃蘆橘,突然有客人來訪,啟功馬上起身出迎,青年忙幫著收拾桌子。客人走後,啟功東瞅瞅西瞧瞧,青年問啟功在找什麼,啟功說“:我剛才吃剩的半個蘆橘放這兒啦,現在不知哪兒去了。”青年說:“我給扔了。”啟功大叫“:扔啦?”然後到處找,最後在廢紙簍裏找到了那半個蘆橘,用水衝衝便吃了!可能有人對啟功還不太熟悉,他就是我國著名的書法家,在我國許多城市都能看到他的書法作品,中山市的“中山市博物館”幾個字便是啟功所題。
讓我們再重溫一下對愛因斯坦的一段精彩描述:“他的白發像充了電一樣豎起來,他的衣服隨便披在身上,好像還沒完全穿好,好像隻是為了蓋住身體和保暖而已。他穿著臥室裏的拖鞋,忘記了穿外出的鞋……”
(二)創造力強的人大都看輕虛名浮利
近代化學奠基人波義耳(1627~1691)不重視貴族頭銜,也不要校長榮譽,甚至皇家學會選他做會長,他也謝絕就職。
美國政治家、科學家富蘭克林一生中曾擔任過許多高級職位,在他自撰的墓誌銘裏卻自稱:印刷工富蘭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