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錫闡(1628—1682)字寅旭,號曉庵,江蘇吳江人。一生勤勉好學,經常觀測天體,對中、西天文曆算都有精湛的研究,是清代乃至中國古代史上傑出的天文學家。
王錫闡自幼喜歡讀書,對有關天文曆算方麵的內容尤其感興趣。他不僅重視書本知識,而且也重視實踐,從少年時代起,夜晚遇天氣晴朗,就登上屋頂,仰著頭,觀察天象,有的時候竟一晚不睡。他總是把觀察的結果記錄下來,仔細推敲,認真比較。不論是酷暑嚴寒,還是身患疾病,他都沒有停止過。
王錫闡生活的時代,正是西方傳教士在中國傳教趨於頻繁時期。西方的傳教士在傳教的同時,把西方的科學技術知識也傳到中國。王錫闡不僅對中國曆法有獨到的研究,而且對西方曆法也進行了深入的鑽研,並指出了西方曆法的若幹缺點和錯誤。如西方曆法以為月亮在近地點時,視直徑小,故食分大。對此,王錫闡正確指出:視徑大小,是人眼觀察的結果。是因人而異的。食分大小,卻應該根據實徑。太陽的實徑,不因地麵觀察點的高低而有所不同。地影實徑,卻因觀測點的遠近而有損益,最低之地影大,月入影深,食分不得反小;最高之地影小,月入影淺,食分不得反大。又如,王錫闡指出,按小輪係統算月亮運動時,除了定朔、定望外,其他時刻都應加改正數,但西方曆法卻不用這一改正數,好像日、月食一定發生在定朔、定望,然而事實上隻有月食食甚才是在定望。王錫闡更以交食的實測事實,證明西法並不完全準確。即他從實踐和理論上都證明並非是完善的。
正是在對中、西曆法都作了透徹研究的基礎上,王錫闡編著了《曉庵新法》。全書共6卷,吸收了兩者的優點,有所發明創造。他提出了日月食初虧和複圓方位角計算的新方法,依次計算公元1681年9月12日發生的日食,較其他方法都準確。他獨立發明了計算金星、水星淩日的方法,還提出了細致地計算月掩行星和五星淩犯的初、終時刻的方法,都比中、西曆法有所進步。
王錫闡之所以取得獨步時代的天文學方麵的成就,是和他刻苦鑽研,注重實踐的學風密切相關的。他繼承和發揚了中國古代天文學者“驗天求合”的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優良傳統。不以書本為據,而以實踐為宗。除此之外,也和他在學術交流上的態度有關。他對中、西之學均采取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科學態度,既不盲從迷信,也不拒而遠之。他主張排除中西方有別,尊華夏而卑西人的偏見,力求集眾家之長而會通其內在原理,不要拘於名目故步自封,孤芳自賞,而應學習、判定,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他說:“數術是依理推導出來的,曆法是依據天象製定出來的,無論中曆、西曆,在方法上都有可取之處,為什麼一定要區別是東方的還是西方的呢?客觀存在的道理應該昭明,為什麼一定要區分新舊呢?”他反對盲目推崇西方曆法,他說:“西方曆法中的論見,那些被今天的實測所檢驗所證明了的,可以吸取,如認為是不可改易的,用它來指導實務,以求發展,是不可以的。”“考證古法之誤,而存其是,擇取西說之長,而去其短”則成了他的研究工作的重要特色。
王錫闡是17世紀的科學家,在濃重的封建製度的氛圍下,能如此看待古今中外的文化科學知識,並真正做到了“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無疑是超越時代的。
他探索中西方科學的態度,在科技發達思想開化的今天,也是我們繼承文化遺產和進行文化交流所應借鑒的,因為科學的探索離不開探索的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