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杲(1180—1251)字明之,南宋真定(今河北省正定縣)人,晚年自號東垣老人。是中國古代金、元之際的傑出醫學家。
李杲勤奮好學,勇於探索,對《內經》、《難經》等古典醫學書籍都認真學習,並作了深入的研究,獲得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對中醫學理論有較深的造詣。他一生除了深入研究醫學典籍,精心習醫和忙於診務外,還著有《傷寒令要》、《蘭室秘藏》、《內外傷辨惑論》、《脾胃論》等醫學著作,特別是《內外傷辨惑論》、《脾胃論》兩書,對中醫學術的發展影響很大,受到後世醫家的廣泛重視。
李杲富有創造精神,師古而不泥古,不墨守成規。對前代醫家的學說,總要在親身實踐中加以檢驗。他結合自己幾十年的醫療實踐,創造性提出了“脾胃學說”。他認為人體的強壯康健,各個組織器官的活動功能,都必須有相應的營養物質作為基礎。而機體各種營養物質的來源,最重要的是依賴“脾胃”的不斷攝取,和消化飲食物轉化而成。因此一旦脾胃功能受到傷害,就要發生疾病。體質虛弱的人在患病之後,由於脾胃功能低下,機體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物質生化無源,機體各組織器官也相應低下,協調作用也差,治療就比較困難,並能使疾病轉成慢性疾病。所以他創造性地提出了人以脾胃為本和“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學術觀點,在治病用藥方麵強調調理脾胃。這種學說,對於“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機械治病方法無異是一種批判。
李杲對導致脾胃功能受損,造成體質虛弱的原因,歸納為勞役過度,饑飽失常、寒溫不適和長期的過度精神緊張、恐懼。這種把精神情感方麵的變化作為發病重要因素的觀點,不僅在當時是一個重大發展和突破,而且從現代發病學的觀點看,也是很值得重視的。
現在不少醫家、醫著、科研單位,不僅注釋了李杲的《脾胃論》等醫學著作,而且在研究脾胃的生理、病理現象方麵也更加深刻了。但追根溯源,還是在《脾胃論》等理論的基礎上發展和深化的。
李杲之對每一病例,都深究始終,並且進行了大量的記錄。《脾胃論》一書,是他在去世的前兩年寫成的。當時他是年已古稀的人了,並且身體特別虛弱,盡管如此,他仍然不舍晝夜地翻閱書籍和整理浩繁的醫案,著實有些“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勁頭。《脾胃論》是他一生心血的結晶,也是他執著探求精神的凝聚。
李杲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重大的醫學突破,是和他一絲不苟,刻苦鑽研的探求態度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