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一行(683—727),俗名張遂,魏州昌樂(今河南南樂縣)人,他是唐代出自佛門的傑出科學家,也是中國古代佛教界的著名人物。
一行從小刻苦好學,博覽經史,尤精於曆象、陰陽、五行之學。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羨慕一行的才學和名望,想跟他交結,千方百計地去討好他。當時武三思結黨營私、敗壞朝政的惡名,世人皆知,但礙於武三思是皇親國戚,沒人敢指責他。一行不想和這類惡名傳千裏的人交往,便出家當了和尚,隱居在河南嵩山,師事普寂和尚。睿宗即位,征他入朝,他以身患疾病推辭了,因為他看厭了世俗的奪權爭利的醜劇,不願投跡其中。盡管如此,他對天文、曆象之學的興趣仍始終未減。出家之後,他仍然勤奮玫讀,為了精研數學,他曾長途跋涉前往荊州當陽山(今屬湖北),隨悟真和尚學習。開元五年(717),唐玄宗強征一行入京(當時為長安,即今之西安)。當時的麟德曆行用已久,誤差很大,玄宗命令一行等人參考先代各家曆法,編撰一部新曆法。一行雖然很不情願,但因具體工作正是他樂於鑽研的,所以就非常認真地工作起來。他對前人的曆法不是采取一些簡單的增損修改,而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大膽創新。為了使曆法與實際天象相符,他進行了一係列的實測工作,取得了很多實際資料,從而糾正了前人不少錯誤,把中國古代曆法的製定工作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一行利用黃道遊儀組織了一批天文學工作者進行觀測,取得了一係列關於日、月、星辰運動的第一手資料,發現了恒星的位置與漢代相比較,已有相當大的變化。這個發現導致在他的曆法裏廢棄了沿用長達八百多年的28宿距度數據,采用了新的數據,從而有助於新曆法精確性的提高。
一行從天文學的曆史發展中,認識到日、月、星辰的運動是有一定規律的。通過細心的觀測,可以初步了解這些規律,但因人們認識水平所限,對這些規律的認識還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根據這些規律推算出來的結果,會與實際觀測存在誤差。從實測中可以修正認識的不足,通過反複觀測、修正,就可以得到比較正確的認識。這一思想是非常可貴的。一行正是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從事天文學的工作,並突破了前人的成果,取得重大成就的。
為了使新編的曆法適用於全國各地,一行領導進行了一場大規模的大地測量。他還發明了一種名為“複矩圖”的測量儀器,供測量之用。測量地點共選擇12處,分布範圍到達唐朝疆域的南北兩端,測量內容包括每個測量地點的北極高度,冬、夏至日和春、秋分日太陽在正南方時的日影長度。其中南宮說等人在河南的白馬、浚儀、扶溝、上蔡四處的測量最重要。這四個地方的地理經度比較接近,即大致上是在南北一條線上,南宮說等人直接量度了四地的距離,測量的結果證實了自何承天起就被否定了的漢以前關於“南北地隔千裏,影長差一寸”的說法,是純屬臆測。一行從實測中得出了南北兩地相差351裏80步,北極高度相差1度的結果。我國古製為1裏等於300步,1步等於5尺,一周天為365度又四分之一度,換算為現代單位,即為南北相距129.22公裏,北極高度相差1度。這實際上就是地球子午線1度的長度。與現測量值1°長111.2公裏相較,雖有較大的差誤,但這是世界上用科學方法進行的第一次子午線實測。從實測和對前人謬說的批判中,一行初步認識到,在很小的有限空間範圍得到的認識,不能任意向大範圍甚至無際的空間推演,這是中國科學思想史上的一個重大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