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王充建樹無神論(1 / 2)

王充出身於寒門,很小時就失去了父親。他少年時學習很努力,因家貧買不起書,常到書肆看書,看過一遍,就能記誦下來。經過勤苦的學習,終於博通九流百家之言,成為學識淵博的著名學者。他曾到京師洛陽遊學,並進入太學深造,拜班彪為老師,向他學習。王充雖喜好博覽群書,但不流於記誦,不拘於辭章文句,他注重文章所闡釋或蘊藉的事理,注重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善於把書本知識和現實問題聯係起來,對前人的理論和見解有選擇地吸收。他平時注意觀察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存在的問題,並極力探求產生問題的原因。他從京師返回故裏後,便以教授生徒為業。後來,他任會稽郡的功曹,對於當權者不當行為,多次進行勸說,結果,不是受到斥責,就是不了了之,存在的問題始終得不到解決。王允看到自己的建議不被采納,便橫下心來,辭去了職務,呆在家裏關門潛思,專事著述,力圖把自己的思想記述下來,留給後人。他在自己家的門窗和牆壁上都放上了刀筆,一有心得就馬上記錄下來。經過多年專心致誌的努力,寫了大量的著作,其中最重要的著作就是《論衡》。這是他30年心血的結晶,是反對讖緯迷信和批判唯心哲學的不朽作品,這部著作幾乎涵蓋了王充的全部思想。

自西漢以來,讖緯迷信日益猖獗,廣為流行,在上君臣希冀長生不死,下層百姓企圖消災解禍。這是“獨尊儒術”發展的必然產物。漢武帝為了封建“大一統”的政治需要,采納的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使儒學定於一尊。董仲舒從解釋儒家的精典著手,建立了一整套神學世界觀,使儒學走上宗教化的道路。他提倡“天人感應”的神學目的論,在政治上論證了封建專製統治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它虛構了天的至高無上,以樹立皇帝的最高權威,來維護和加強地上君主的統治。就對科學技術的影響而言,它排除了進行科學探索的必要性,而用唯心主義、形而上學的說教代替之,想一勞永逸地完成對自然科學的任何研究。它認為自然界、人類社會的一切現象,都是按著天的意誌而顯現的。認為天氣的暖、清、寒、暑是對帝王好、惡、喜、怒的感應,春、夏、秋、冬四季變化是天的愛、嚴、樂、哀的表現。它幾乎要窒息了人們對自然現象的規律進行探索的任何生機,對科學技術的發展產生極大的阻礙作用。在天人感應這一神學目的論的指導下,讖緯迷信猖獗是不可避免的了。對此,王充以他智慧的頭腦,基於理性,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建樹了戰鬥的唯物主義無神論思想。

讖緯是一種庸俗經學和封建迷信的混合物。讖是用詭秘的隱語、預言作為神的啟示,昭告吉凶禍福、治亂興衰的圖書符錄。緯是用宗教迷信的觀點對儒家經典所作的解釋。為了揭露貴族地主們利用讖緯宣傳的貧富貴賤,命中注定的偽善說教,王充指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和萬物一樣,是稟受天地元氣而成(元氣是一種混沌的原始的物質元素),人的自然屬性與萬物並沒有區別。他說:“人,是物,物,也是物。即使貴為王侯,稟性上和萬物也沒有區別。”他指出,一個人的才能操行跟富貴貧賤,沒有必要的聯係,才能出眾,行為高尚,並不能保證必然富貴;才能低下,行為卑微,也不能保證必定卑賤,不能用權勢的大小或地位的高低作為德才優劣的標準,更不能作為劃分好人壞人的尺度。這就否定了天有意識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