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物理學家已經設計了一種新的可以測量人體水含量的儀器,比起傳統的身體水含量測量來說,這種儀器在測試時具有快速,方便和無痛的特點。發明這項儀器的是英國尼爾大學的物理學家西蒙·戴維斯和他領導的研究小組。
兩個氘原子和一個氧原子化合,就可以形成重水。氘原子和氫原子屬於同一元素,但是,氘原子比氫原子多一個中子,所以重水的密度比水大。測試時,讓患者喝摻入一定量重水的飲用水,需要飲用重水的量得依據患者的體重。然後,戴維斯開始每隔4分鍾收集一次患者呼出的氣體樣品,這樣一直收集兩個小時。患者飲用重水兩小時之後,這些重水已經平均分布在身體內了,呼出的潮氣氣息裏的氘原子含量變得穩定。此時,根據患者呼吸出氣體中重水的含量分析,就可以測量出人體中水的含量。
現在已經研製出樣機,該樣機大約重200千克,安裝有4個輪子和兩台普通的發動機。研究小組正在對產品進行進一步的開發之中。
夜空黑暗之謎
奧伯斯是19世紀德國的一位天文學家,也是一位醫生。白天,他行醫,晚上就觀察星星。他發現了5顆彗星,並提出了彗星尾形成理論。但是,他提出的一個悖論,至今未能得到合理的解釋。
奧伯斯指出,按照靜止,均勻,無限的宇宙模型,天空中散布著無數個均勻分布的發光恒星。盡管距離越遠,單個恒星的亮度越小,但考慮到所有星光在宇宙中任一點的光照總和,以及近距恒星對後麵星光的遮掩效應,整個天空就和太陽一樣明亮,而實際上夜空卻是黑的。理論與實際觀察結果就是這樣矛盾。簡單地說,黑夜應是白夜。
早在奧伯斯之前,另一位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就認為,如果天空的星星無限多,夜晚的星空就應該是亮的。不論是奧伯斯,還是開普勒,他們雖然提出了問題,卻無法回答問題。理論和實際相矛盾,必有原因。但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裏。
為了解決奧伯斯悖論,天文學家提出了多種理論加以解釋,但都不能自圓其說。直到今天,仍然莫衷一是,成為一個難解的謎。
有的天文學家認為,星空中存在著吸光物質,吸光物質吸收了來目恒星的星光,使天空黑了下來;有人則認為奧伯斯的理論是根據恒星均勻分部在宇宙中計算出來的,而實際上恒星分布並不均勻,有的星區恒星多,有的星區恒星少。因此,在宇宙中存在亮區和暗區,而地球就處在暗區,所以,天空是黑的”還有人認為,奧伯斯的悖論是對的,但奧伯斯假定了恒星永遠在那裏發光,實際上有的恒星已經“死亡”,不發光了。遙遠的恒星在“死亡”之前發出的光尚未到達地球。所以,地球上的星空是黑的。
還有人用大爆炸理論解釋這一現象,認為大爆炸後出現了許多星雲,逐漸凝聚成各種天體,宇宙不斷向外膨脹,大量恒星遠離地球而去,這些恒星的光也不能到達地球。所以,在地球上看到的星空是黑的。似乎,這些理論都有道理,但又不能很好地解釋奧伯斯悖論。奧伯斯認為,宇宙是無限的說法不科學。如果宇宙是無限的,恒星與恒星之間就不會有暗區,地球上空就不會是黑的,而且要比白天還要亮得多。但現代天文學知識告訴我們,宇宙的確沒有盡頭。如果有盡頭,盡頭那邊又是什麼?
奧伯斯的悖論提出至今已有100多年了,盡管天文學取得了許多重大進展,可是仍然沒有能夠提供科學的答案。既然地球上白夜和黑夜的問題無法推翻奧伯斯理論,唯一的辦法是尋找最終的事實根據來解釋這個矛盾。看來,隻有等待到21世紀了。
最長的古運河之謎
中國古代有一項與萬裏長城齊名的偉大工程,它就是有著悠久曆史的南北大運河,也是世界上最長的古運河”早在春秋末期,即公元前485年,吳國開始挖鑿運河的一段“邗溝”,這是為連接淮河和長江而修建的,這條河道長150餘千米。從隋朝大業元年到大業六年,也就是公元605~610年,統治者隋煬帝為溝通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和海河五大河,征用民工200餘萬人,將古運河擴建成一個寬30~70米,長2700餘千米的南北大運河。到了元代,大運河被改名為京杭大運河,原來呈弓形的河道,被改為南北走向的直線河道,形成了現在1794千米航程的運河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