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對勒爾維克的批評從其他方麵出現。科學家設法安撫公眾的恐懼。《新聞周報》說,沒有理由去克隆人。最後傑克遜實驗室的分子遺傳學家,以後成為另一克隆大論戰的中心人物彼得霍普注意到,問題的要害是什麼?他說:“我們不能從克隆人的過程中學到什麼科學的東西。”況且,一個人不僅隻是基因。馬克特說:“如果希特勒被克隆並分布在美國各處,有可能會是一些好人”。
但是某些科學家認定即使這本書不是真的,現在也是防止它成為現實的時候了。國會計劃舉行一次聽證會。眾議院衛生小組的一位發言人說:“如果這本書上寫的是真實的,那就有必要舉行聽證會,把問題在國會和公眾麵前擺出來。”
1979年10月1日一位法官判定這本書是造假的,出版社也承認這本書的內容是不真實的。這是出版社第一次被告上法庭,是法庭第一次宣判一本書是。一次惡作劇和一場騙局。然而,勒爾維克不承認他的故事是虛擬的。
最後,公眾對勒爾維克的說法已不感興趣了。勒爾維克從社會生活中消失,克隆醜聞也被否定了。
電子計算機的發明之謎
伴隨社會的進化,人類計算的方法也在不斷地進步。遠古時代,人類的祖先利用手指,石塊或小樹枝來進行簡單的計數。後來,人類發明了籌算法,拿小竹棍豎擺代表1,橫擺代表5,這樣就可以用較少的竹棍表示較大的數值。再後來,這種方法也不能滿足人類社會的需要了。於是,算盤在公元前14世紀應運而生,它是適應經濟不斷發展需要而出現的產物。可以說算盤及隨後出現的計算尺是計算機最早的雛形。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是人類的原始手工計數向利用工具計算的一次飛躍,計算工具方麵的一係列變革就是從這裏開始的。當然,由這個雛形發展到真正的計算機則需要一個漫長的曆史過程。
一直到17世紀,機械計算機的出現才使計算機技術向前跨了一大步。1642年,法國著名數學家帕斯卡製成了第一台隻能做加法運算的機械式計算機。1818年,一種比較實用的手搖式計算機被法國人托馬斯設計出來,並於1821年建廠投產,生產了15台,開創了計算機製造業的先例。但是與其他科學技術相比,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速度還是相當緩慢的。
從18~20世紀,西方國家許多人都為改進這種落後於實際要求的計算機做出了極大的努力。英國數學家巴貝齊就是其中之一。他對研究計算機很是著迷,把一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設計計算機的工作上。曆史上第一次實現利用程序完成連續運算的計算機——差分機就是巴貝齊設計的。
曆史進入了20世紀40年代後,電子計算機才開始了近代意義上真正的發展和突破。20世紀40年代,火箭,原子彈,導彈技術迅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