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工業部門使用電解水的方法製氫。然而,電解水要耗費大量電能,成本非常高。如今已找到新的方法,可以使電解水降低電的消耗量。隨著探索製氫新途徑的發展,目前出現了一支製氫生力軍。科學家發現,通過對植物葉綠素的光合作用進行模仿,從而得到氫。植物的葉子中有一種葉綠素,能夠吸收陽光把水分解成氫和氧。釋放出來的氧可以淨化空氣,而氫與二氧化碳作用可生成碳水化合物,這是植物生長所必需的養分。假如可以造出模仿植物光合作用的裝置,同時使光合作用停留在分解水的階段,這樣便能利用太陽光和水產生氫氣。英美等國的科學家,已經研製出了用葉綠素體製造氫的裝置。利用這種裝置,用1克葉綠素在1小時內就可產生1升氫氣。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太陽也能製氫,這將是未來氫氣的主要來源。科學家們還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在未來的時代中,可以建造一些專門的核電站,提供大量電力來電解水製氫,得到的氫和氧可用專門的貯氣設備貯存起來,供人們使用。人們相信,這一天已經不遠了。
沒有氧氣地球還有生命嗎
在這個地球上,人類和其他生物吸進空氣中的氧,而呼出二氧化碳。
隨著工業的發展,世界上二氧化碳的量不斷增加,這種現象的確令人類擔憂。二氧化碳增多的最直接後果便是造成了地球的。溫室效應。,地球的溫度因此而上升,導致了冰川融化,極大地威脅著人類的生存。當然,凱爾文有點過於悲觀了。因為地球上的生物既能消耗氧,也能生成氧。世界上許多綠色植物在光合作用時,吸入的是二氧化碳,排出的卻是氧氣。科學家們通過實驗得知,三棵大桉樹每天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與一個人每天所呼出的二氧化碳的量差不多。除了植物以外,石頭也從空氣中吸取著大量二氧化碳。在二氧化碳和水的作用下,岩石中所含的碳酸鈣會變成可溶解的酸式碳酸鈣,這便是岩石的風化過程。據科學家們分析,每年由於岩石風化所消耗的二氧化碳約為40~70億噸。這些風化的岩石隨著江河流往大海,當它再和石灰化合時,會再次形成石灰石,變成新的岩石。目前,各國的科學家都在積極尋找能夠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減少的有效途徑,但是還沒找到使空氣中氧氣增多的好方法。專家們指出,減少森林麵積的流失,保護綠色植物是人類保護氧氣的最好方法。因為正是這些綠色植物產生了人類賴以生存的氧氣。
地球上的氧氣會不會被用完,這有賴於全人類的努力。假如人類仍然無休無止地向大自然索取,人為地過度破壞生態平衡,亂砍濫伐森林,導致大量綠色植物銳減,說不定人類真會麵臨缺氧的危機”讓我們現在就開始保護,生成氧的努力,正所謂“亡羊補牢,猶未晚矣”。
人需要“氣泡空間”之謎
心理學家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在彼此陌生的情況下,第一個走進一間空房間的人總是找一個靠牆角的位置。第二個進入者則找一個與第一個人有差不多相同大小的空間距離的位置坐下”第三個人則會坐在與一,二兩者距離相當的位置上。在擁擠的公交車上,人們都會感到不舒服,而隻要稍有空餘,人們便會試圖拉開彼此的距離”當你有意,無意地向一個陌生人靠近時,到一定距離後,對方總會向遠離你的方向移動。普通的異性朋友之間總保持一段距離,同性朋友間這種距離則要小得多;女性朋友之間的距離較男性朋友之間更小,而熱戀中的男女青年往往親密無間。
心理學家海杜克研究這一現象後指出,每個人周圍都有一個“氣泡狀的空間”,他稱之為“私人空間”。“私人空間”是看不到,摸不著的,而且會隨著人體的移動而移動,但它卻有潛在的邊界,一旦有人進入這個邊界,個人就會產生不快感,並會通過一定方式表現出來。例如,有人一到鬧市中或在擁擠的公共汽車上可能會感到頭痛,這是因為個人空間被侵犯而本人又無力改變現狀所致”
心理學家們試圖用多種方法測量和觀察“氣泡”的大小及其屬性。其中最常用的一種實驗方法是:讓一個人(甲)站在空曠的場地上,然後讓另一個人(乙)從各個方位由遠處向甲靠近,當乙近得甲認為無法忍受時,便讓甲報告,實驗者記下此時的距離。這樣,便可以得出私人空間的大小。另外,在自然情況下,對人們之間的距離進行觀察也是研究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