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破譯神奇的科學發現(8)(1 / 2)

在對良渚文化遺址的考古挖掘中,還發現了大量的石製生產工具,良渚先民已經創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大規模犁耕農業,生產力水平有了質的飛躍,而且已有用於紡織的原始腰機。在浙江湖州的良渚文化遺址中竟出土了5000多年前的絲帶,麻繩,麻布片,最讓人驚歎的是還有一塊沒有完全炭化的絹片,說明當時良渚人的紡織技術不亞於他們製作玉器的技藝。

史學家公認,在距今5000年前我們這片大陸上,良渚文化代表了當時最先進生產力和最先進文化。

然而,最先進的文明並沒有繼續發展,反而像彗星般消失,良渚文化在它的原生地走向了滅亡。緊隨其後的馬橋文化,其上限的年代為三千七百年左右。兩者之間,存在著三百至五百年的曆史斷層,我們可以推斷文化斷層的存在表明良渚文化是在其發展的盛期突然從太湖地區消失的,消失的時間大約在距今4000~4200年左右。在以後的幾百年裏這裏人跡罕見,大約到商代,另外一批文化傳統完全不同的居民來到這裏,他們創造了馬橋文化。那麼出現文化斷層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這可能是因為發生了一場部族大遷徙。據考證,公元前2000年前後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異常時期。這一時期年平均溫度比良渚文化繁榮時期要下降5℃左右,而且地震頻頻發生;不僅中國,這一時期全球的氣候都趨於惡化,撒哈拉沙漠就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世界各國的洪水神話也都大體發生在這一時期。在那個時期,雖然沒有文字記載,但是考古工作者們發現,這一地區地良渚文化層之上普遍存在著一層淤泥或泥炭,其厚度一般為幾十厘米,最厚可達1米以上,這樣厚的淤泥或泥炭,絕不是一次洪水所能造成的,而是長期被水淹浸的結果。當時被水淹沒的地方有些後來又露出成為陸地,而有些至今還是湖泊,如芙蓉湖,陽澄湖等,在這些湖的湖底都出土過良渚文化遺物,甚至太湖湖底也有良渚文化遺址。由此可以推斷,長期遭到水淹正是地勢低平,臨江麵海的太湖地區出現文化斷層的原因。

良渚先民遷往何方了呢?根據在嶺南的石峽文化和中原的陶寺類型龍山文化中發現的大量良渚文化因素,專家得到了答案。良渚先民被迫舉族遷徙時,他們中的一支南下到達粵北,融入了石峽文化;而其主體則渡江北上,輾轉到達中原,融入了華夏文化。他們帶去的各種先進技術和文化成果成為華夏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物質文化方麵,良渚文化的玉器對華夏的玉器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良渚文化的石鉞和有段石锛都是當時同類工具中最先進的,雖然後來石锛被銅锛替代而不再使用,但石鉞的形製與用途卻都被銅鉞繼承下來了。

良渚文化的陶器形製也有一部分被華夏族所吸收繼承。在工藝技術方麵良渚文化的琢玉,繅絲,木作,髹漆,打井,犁耕等技術都在中原獲得了發展。在意識形態方麵良渚文化的玉斂葬,高台築陵和貴族平民分區埋葬等葬俗,獸麵神崇拜,燒柴祭奠巫術和他們的審美觀,價值觀也都注入華夏文明中去了。

愛烈巴坦神殿之謎

長久以來,土耳其伊斯坦堡附近的愛烈巴坦神殿一直是一個恐怖地帶,據說,這裏關著一個凶惡的惡魔,一旦有人走近它,災難就會降臨,所以,它無形中成為了一塊“禁地”。

1920年,一對分別叫艾爾莎,杜拉的情侶無意中來到神殿,正當他們抬腳走進神殿時,艾爾莎突然驚叫起來,聽到驚叫聲,杜拉趕忙低頭一看:地麵突然湧起深不見底的洪水,而且水麵竟然高出門檻,眼看著就要湧出來。艾爾莎,杜拉嚇得當即跌倒在地,不知如何是好。突然之間,奇跡發生了,高出門檻的水竟然快速退下,並發出巨大的響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