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義務兵製度(2 / 2)

其實都不用多想,完全可以參考後世其他國家的一些做法,成年男性必須服兵役。

長期實行利益捆綁的招募士兵,會讓政府在軍隊建設上的投入加大,所以必須實行義務兵製度,讓每個成年男性國民都有服兵役的習慣。

建立義務兵製度,對澳洲來不但可以節省部分軍費,同樣的還能增進移民對國家政府的認知度,讓他們知道為什麼要進行義務兵製度。

在大明是沒有義務兵製度的,大明的軍隊主要依靠兩種,一種是招募的或者充沛的,另外一種就是衛所官軍,衛所軍就是大明主要部隊,但到了後期它的戰鬥力如何,隻要翻看一下史書就能知道。

猶豫長期的缺乏訓練,在戰鬥的時候一般將官打戰帶的最多都是自己家丁,這些人才是打戰的時候關鍵。

目前整個長安鎮的人口有三千五百人,這其中包括了歸化的土著,這些土著已經享有同樣的國民權利,所以他們同樣必須參加這個義務兵製度。

告示一貼出來,大夥下了班之後就開始討論了起來,這感情以後年滿十八的夥都必須去當兵了,那怎麼行啊,有些人立馬就表示了對這個反對。

早就預料會出現這種情況的6軍司令部,已經派人蹲守在各個廠房和居民區,現場為這些人解答義務兵的製度與為什麼實行這個政策。

也就一旦國家受到了來自外部的敵人,即便平時沒有那麼軍隊,但需要的時候可以迅的招募和組建起一支可投入戰鬥的部隊。

一些人聽了解釋明白了這個好處,同樣的這個義務兵製度也不是完全沒有擁護者,裏麵寫明了,如果在服兵役期間報考6軍學院,將會享受優先錄取的資格。

雖這個6軍學院還沒見著邊,但已經傳開了,這個學校就是專門培養軍官的,啥軍官,校尉,偏將,遊擊等這就是軍官,雖然傳統的好男不當兵,但對做官大多數人是排斥的。

移民中不少衛所官軍,他們對於能成為將官這樣的好事,自然是非常熱誠,以前他們很多人就非常羨慕那些官老爺。

義務兵製度被推行後,隨後就會組建一所6軍學院,學院的先期建設工作將會主要由51區調任的付和林主持,這也是為了應對未來軍擴張之後,所缺乏的專業技術人才培養而設立。

付和林被任命為6軍學院副院長,6軍司令馬東明為學院院長,整個建設工作相比於海軍學院的建設要短,投入的資金相對也要較少,至於選址就放在了還在建設之中的水電站附近,一來是為了方便守衛水電站,二是這裏距離長安真不算太遠,平時的日常補給不會太麻煩。

當付和林最後接到任命書後也傻眼了,升官沒提,但卻是讓他去擔任了6軍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