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赫·靜達陵寢和帖木兒時代的其他偉大建築一樣,是各族工匠、設計師和藝術家同心協力創作出的偉大藝術品,融會了各種藝術傳統,尤以中國和伊朗的影響最為明顯。正因如此,包括沙赫·靜達陵園在內的那些建築才能那樣壯麗輝煌,美不勝收。當時的人曾對帖木兒在撒馬爾罕的富麗考究的宮殿作了細致的描述:宮內影壁,皆由金碧色琉璃砌成。帖木兒接見使者之殿前,有噴水池,池內紅色金魚遊來遊去。池之中央有噴泉,泉水噴高如柱。宮內有禦花園,龐大而廣闊,其中盛植果樹。林木之中辟有寬路,路旁鋪以綠草,園內遍張天幕,以蔽烈日。緞幕之上,間或有錦繡。禦花園之中央,又有十字形之寢宮。宮內之陳設布置,極為富麗。壁上懸名貴之地毯,門口則掛有繡花之門簾。宮內四壁懸以絲幔,顏色取玫瑰色,其上有錦繡及寶石珍珠之屬。天花板上懸有綠絛帶,微風入室,綠絛飄蕩,使宮中增加無限美趣。可惜,這樣的勝景今人已無緣見到,不過,從沙赫·靜達陵園上我們還可以大致領略帖木兒時代偉大建築的風采神韻。
沙赫·靜達陵園是一組彩色陶瓷飾麵的紀念性祭祀建築群,由13座陵墓和一座清真寺組成。相傳8世紀初,伊斯蘭教創建人穆罕默德的堂弟庫薩姆來到撒馬爾罕傳教,不幸被殺。後來,阿拉伯倭馬亞王朝的呼羅珊總督屈底波——一個積極傳播伊斯蘭教的穆斯林,率軍圍攻並進入撒馬爾罕城,入城後,他就在那裏建築起清真寺,並焚毀了城中的佛寺,強迫當地人信仰伊斯蘭教。隨著撒馬爾罕的被征服,大批的阿拉伯人遷來此地定居。他們不僅是阿拉伯帝國統治的支柱,而且是伊斯蘭教的積極傳播者。伊斯蘭教在撒馬爾罕一度成為國教,於是,庫薩姆便被稱為“殉教者”,他殉難之地也被定為“聖地”。“沙赫·靜達”,意為“永生之王”,據說,真主安拉使庫薩姆的靈魂得到永生,故得此名。後來,撒馬爾罕的執政者將自己和家屬的墳墓建在“聖地”之上,便形成了建築群。
這組建築群主要修建於14—15世紀,當時的中亞居民以青色為表色,所以陵墓建築的基調大多為青色。它們排列在一條狹窄的甬道兩側,其中最主要的一座是庫薩姆·伊本·阿巴斯之墓,碑上刻有14世紀建造的字樣,而實際上陵墓的裝飾工作是到15世紀才進行的;此外,還有沙迪·穆利克的門式穹頂陵墓和哈賈·阿赫瑪達墓,都建於14世紀;還有所謂的卡紮·紮傑·魯米陵墓,建於15世紀。
帖木兒大帝(1336—1405年)的王後圖瑪·阿卡和侄女圖卡坎·阿卡也葬在這裏。傳說圖卡坎·阿卡聰明美麗、善解人意,深得帖木兒的寵愛,可惜年僅16歲—正是花季的年齡—就夭折了。帖木兒非常心痛,特地下令把她的陵墓造得比其他陵墓更為精致美觀。圖瑪·阿卡和圖卡坎·阿卡的陵墓建於15世紀初,是包括四柱穹頂的陵墓和清真寺的一組建築群。圖瑪·阿卡的陵墓用鑲嵌的花紋圖案裝飾,色彩紛呈、華麗非凡;圖卡坎·阿卡的陵墓則用彩釉陶磚裝飾,以表示等級的不同。
整座陵園的特色體現在其采用的精美裝飾設計上,那些精美的陶雕、具有幾何圖形和花草圖形及銘文的彩陶、華麗的裝飾圖案以及優美的壁畫,它們巧妙的搭配使用使建築物更富於美感更顯得富麗堂皇而又呈現出各自不同的風貌,使參觀者讚賞不已。
小知識
撒馬爾罕,作為烏茲別克的第二大城市,撒馬爾罕州的首府,是中亞最古老的城市之一。“罕”在中亞的語言中是“城市”之意,古代此地居住著撒馬爾人,所以“撒馬爾罕”即“撒馬爾之城”。公元前4世紀時,史書中對撒馬爾罕就有了記載,它是粟特的都城,著名的絲綢之路就經過這裏。公元329年,被亞曆山大攻占;712年被阿拉伯人進據;13世紀初被花拉子模王國統治;後來又被成吉思汗的鐵騎所毀;14世紀末成為帖木兒帝國的首都;1868年並入俄羅斯帝國;十月革命後,在1924—1930年間,撒馬爾罕一度成為烏茲別克加盟共和國的首府;1938年以後成為撒馬爾罕州的中心,現在已經是烏茲別克的文化中心了。